何廣驥
(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沿海某地鐵區間風井工程,由北側主體結構、南側附屬結構兩部分組成。主體、附屬分別為地下三層、地下兩層箱形混凝土框架結構,均采用明挖順筑法施工。風井主體基坑平面為24.4m×22.0m 矩形布置,挖深約24.8m;附屬基坑平面呈22.0m~34.7m×17.5m 梯形布置,挖深約14.8m。
場地內分布淤泥質黏土層為代表的深厚軟土地層,最大埋深約為22.5m;軟土層以下依次分布粉質黏土、黏土、圓礫、風化凝灰質砂巖,基巖埋深約58m。場地地下水以表層孔隙潛水為主,潛水穩定水位埋深為0.70m~3.00m;深部圓礫層存在承壓水,隔水層為上部的淤泥質土和粘性土層,水頭埋深為地表下2.9m。
該區間風井北側臨近既有教學樓,地上5 層(局部6 層)框架結構建筑,靜壓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基礎,距離主體基坑凈距23.5m。控制基坑開挖過程中的自身變形、減少對周邊建構筑物影響是該深基坑支護設計方案的關鍵所在。
根據基坑規模、挖深以及所在場地地質、水文條件,結合周邊建筑物環境情況,根據《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 120-2012)、《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標準》(GB 50497-2019)、《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 50911-2013)等標準要求,確定區間風井主體、附屬基坑等級均為一級,基坑變形控制保護等級為一級,基坑監測等級主體基坑為一級、附屬基坑為二級。對于臨近的教學樓建筑,其所屬環境設施分類為一般設施,且位于基坑工程次要影響區范圍,考慮到保護需要,設計標準提高至一級變形控制等級。主要控制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控制指標
考慮到風井主體、附屬結構挖深不同,依照“先深坑后淺坑”的開挖原則,將其劃分為平面規則的主體、附屬兩個基坑,分坑開挖,有效規避因基坑不規則、深淺坑對周邊環境的不利影響。待風井主體結構頂板澆筑完畢后再開挖附屬基坑。
分坑后,區間風井主體基坑體量減小,通過合理安排施工流水進度,縮短施工周期,將施工期間對教學樓的影響時間縮短、減小累積變形。同時,風井主體施工完畢后,底板嵌固于粉質粘土層,作為附屬基坑與教學樓之間的隔離屏障,可以有效削減附屬基坑開挖階段對教學樓建筑變形的影響。
基坑圍護結構采用整體剛度較好的地下連續墻+內支撐體系。其中,主體基坑采用1m 厚地連墻,內支撐設置2 道砼支撐+5 道鋼支撐+1 道換撐,地墻插入比1:0.9;附屬基坑采用0.8m 厚地連墻,內支撐設置1 道混凝土支撐+3 道鋼支撐,地墻插入比1:1.1。通過保證支護整體剛度,控制開挖期間圍護結構自身變形,進而降低周邊地面沉降、建筑物變形[1]。
地連墻采用工字鋼接頭,防止地墻接縫處的滲漏水,避免基坑施工期間周邊地層因水土流失引起的沉降。地連墻施工前,在遠離建筑側做試成槽以確定適宜成槽參數,確保地墻成槽時槽壁穩定。同時設置構造地連墻隔斷⑧3-2 圓礫層承壓水層,采用坑內真空管井降水方案,對坑外地下水位不產生影響,避免下降而引起建筑沉降。
基坑開挖要求“先撐后挖、快速封底”,同時加強監測與變形控制,動態跟蹤基坑自身及周邊環境風險狀態,指導施工,確保基坑風險可控。
采用有限元分析軟件MIDAS GTS NX 建立三維數值分析模型,模擬區間風井基坑開挖對越秀外國語學院#4 教學樓及周邊地表沉降等環境影響。土體采用混合多邊形體單元,本構模型選用修正摩爾-庫倫模型,土層參數根據詳勘報告選取;區間風井基坑地連墻、支撐分別采用板單元、線單元模擬,本構模型均選用線彈性模型,教學樓樓板采用板單元模擬,結構柱、樁基礎采用線單元模擬。三維數值分析模型如圖1 所示,尺寸橫向(x 軸)120m,縱向(y 軸)110m,豎向(z 軸)60m。

圖1 三維模型設計
根據數值計算成果,抽取各項特征位置控制數據,最終結果如表2 所示。

表2 計算結果匯總
可見,基坑開挖過程中,基坑自身變形較小,周邊土體無明顯的擾動,雖然臨近地表沉降、建筑物變形均有一定發生,但計算沉降量或變形量都控制在許可區間內,可指導后續基坑實施。
重點做好工程影響區2~3 倍坑深范圍內的勘察工作,并查閱既有資料,以便明確建(構)筑物的實際情況。以管線為例,則包含類型(燃氣、通信等)、尺寸、走向等。對于風險較大的建筑物,需要由專業的機構展開安全鑒定,并根據掌握的情況制定保護方案,從源頭上加強控制,保證施工安全。
通過地連墻的方式隔斷圓礫層承壓水層,制定并落實坑內降水方案,最大限度減小對坑外地下水位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以免基坑開挖期間發生建筑下沉現象。
根據監測要求,創建三級預警機制,通過與監測單位、施工單位等相關主體的溝通,確定具體的監測內容,配置專業的人員以及高精度的儀器完成監測工作。經過監測后,以所得結果為準合理調整施工方法,全面確保施工安全。監測范圍應具有全面性,包含基坑圍護結構、道路路面、教學樓建筑等。除了對現有狀況作出判斷外,還需根據掌握的歷史監測數據對后續的發展進行預判,提前采取防控措施,提高施工作業的主動性,保證各工況下的施工環境均較為安全。
基坑土方開挖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需要以設計要求為準展開,全程均要充分遵循時空效應原理,即分層依次開挖、嚴格控制開挖進尺(不超挖)、先撐后挖。在獲取監測數據后對教學樓地基土層采取加固措施,具體為跟蹤注漿的方法,加固深度12m 左右。基坑的穩定性有限,不宜在2 倍坑深范圍內堆載棄方,否則易在堆載作用下影響基坑的穩定性。此外,基坑開挖期間,坑頂周邊地面2m 范圍內不可存在任何其他形式的附加荷載,該范圍以外的區域雖然允許有附加荷載,但不宜超過20kPa。基坑開挖期間的具體注意事項有:
⑴基坑開挖過程中若存在坑底涌水、涌沙現象,立即暫停開挖作業,采取回填措施,情況特殊時還可通過坑外管井達到高效降水的效果,綜合考慮周邊建筑物、地下管線的布設情況,采取合適的回灌措施,保證地下建筑物及地下管線的穩定性。
⑵在地墻設置有內撐支護時,若存在大幅度內凸變位現象則在地墻后卸載,且不宜繼續挖土,可在既有內支撐基礎上增加防護結構,或在地墻前堆筑砂石袋[2]。
⑶基坑土體滑塌時需降低基坑周邊的水位,并對坡頂處采取卸載措施;對于尚未發生滑塌的路段應實施監測與防護,以免該部分受到不良影響。
⑷基坑存在滲水、流土或建筑物存在傾斜等問題時,立即暫停開挖作業,確定滲漏的具體區域后用堵漏材料處理,遇特殊情況時可輔以坑外降水等方法。通過對現場監測結果的分析,利用跟蹤注漿的方法處理建筑臨近風井一側的地基,深度12m,達到了防護效果。
⑸基坑開挖過程中若與燃氣管線碰觸而導致其泄漏時,立即暫停施工,將情況告知監理及業主等,并盡快與燃氣公司取得聯系,由專員組織搶修工作,減少泄漏量。
⑹若存在污水管線受損的情況應暫停施工,盡快與管線主管單位取得聯系,針對實際情況采取堵截、導流等相關措施。
軟土地層中深基坑工程需要克服軟土高靈敏性、易擾動等不利特性,還需考慮基坑變形后對周邊臨近建筑物產生的不均勻沉降、傾斜等有害影響。該區間風井深基坑工程通過采用增強基坑支護整體剛度、“先深后淺”分坑分階段開挖、地下連墻隔斷深部承壓水以及設置隔離體等一系列系統性設計方案,遵循“分層分段開挖、先撐(錨)后挖,嚴禁超挖”時空效應原理,提前確立動態監測、保護措施的“反饋-處置”安全體系,通過控制基坑實施階段變形,減小基坑開挖對周邊建筑物影響,對類似深基坑工程設計具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