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

2021年8月26日,瑞典北部,研究員尼尼斯·羅斯奎斯特在Kebnekaise南峰上使用GPS設備測量山峰的高度。

瑞典,薩米牧民對鹿群進行標記。

經過篩選的馴鹿登上卡車,等待運輸。

瑞典北部城市恩舍爾茲維克,薩米人Daniel Viklund通過無人機監控馴鹿群。
步入21世紀以來,國際社會討論全球變暖話題的熱度持續高企,20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也首次頒給了研究氣候變化的氣候物理學家。即便如此,于普通人而言,全球變暖似乎與現實生活保持較遠距離,生活在北極地區的薩米人卻得到了全球變暖的“特別關照”,親歷氣候危機。
薩米人是北歐最后的原住民,他們世世代代聚居在芬蘭、瑞典、挪威和俄羅斯北部。作為歐洲僅存的游牧民族,他們以放牧馴鹿為生。在過去,薩米人習慣用最傳統的方式放養馴鹿,只要稍加看管,防范好捕食馴鹿的猞猁、狼獾和鷹就能平靜生活。但是現在,牧場周圍的冰川每天都在融化,冰塊在該結冰的季節不結冰,牧民不得不動用摩托車、無人機勘察環境,避免鹿群掉進冰塊融化的水坑中,同時花費更多精力為馴鹿找尋食物充足的場地。
還有更糟糕的情況發生:近幾年的秋天,雨雪總是提前降落在瑞典薩米社區,凍結了牧場周圍的苔蘚。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食物,許多馴鹿沒能扛過漫長的寒冬。有數據顯示,瑞典的平均氣溫較工業化開始前上升了1.64攝氏度,在瑞典最北部的北極地區,氣候變暖的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區的三倍。這意味著,薩米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將持續遭受毀滅性打擊。
如何抵抗全球變暖,保住族群的傳統生活方式?芬蘭薩米人登上氣候變化大會呼吁國際社會關注;年輕一代的瑞典薩米人,則在社交網站聯合有類似境遇的人發起聯合訴訟,給歐盟施壓,促使后者研究制定高效的舉措。

2020年2月3日,馴鹿在冬季的樹林覓食。

2021年8月23日,瑞典最北城鎮基盧納附近的馴鹿。

2021年8月26日,瑞典北部Kebnekaise,研究員在山峰測量數據。Kebnekaise是瑞典兩座最高峰的所在地。曾經最高的南峰由于山頂冰川融化而萎縮。

2021年8月24日,瑞典阿比斯科村附近沼澤的一個池塘。當地沼澤是歐洲研究氣候變化對永久凍土影響的關鍵中心。

2021年8月24日,瑞典阿比斯科村,當地科學研究站站長基斯·拉爾森展示地下凍土融化的影響:隨著永久凍土融化,甲烷泡沫上升到沼澤水面上,甲烷釋放量的增長可能會加速氣候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