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玲
同伴關系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幼兒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相互協作的平等關系,是幼兒與同齡人間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其重要作用體現為對幼兒個性形成、情感支持和社會性發展等方面的促進作用。幫助幼兒在人生早期與周圍生活的同伴和成人建立起積極的人際關系,是家庭教育和幼兒園社會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基于對幼兒同伴關系以及家庭教育中對同伴關系重要性的認識和了解,家庭教育中發展幼兒同伴關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家長自身要樹立良好的社交觀念和行為
幼兒同伴關系的發展與兒童觀念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而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社交觀念、待人處事的方式方法和行為都是孩子觀察學習的案例和典型。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在幼兒良好同伴關系的形成方面起著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如父母喜歡交友的幼兒大多同伴數量多且關系良好,反之則同伴數量少且關系較差。因此,家長可多到親戚、朋友家做客或者邀請他們來家中做客,向孩子提供與不同的人接觸和交流的機會,并支持和鼓勵孩子參加同伴的交往或游戲,豐富人際交往的體驗和感受。
二、逐步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
年齡處于3~6歲的幼兒,思維方式和特點還處于前運算階段,往往會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意識不到他人的觀點,即是以自我為中心。這一傾向使得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時常發生社交沖突。面對這些沖突,有的父母一笑而過,認為這只是孩子們不懂事的表現;有的父母氣憤地打自己的孩子,不讓孩子再與同伴交往;有的父母責罵他人的孩子:“你再打我們家的寶貝,我就打你。”第一種方式屬于“放任自流”型,原因在于家長沒有意識到自身在孩子社會交往中的指導作用;第二種屬于“因小失大”型,因為一次不愉快的交往經歷,就斷絕了以后所有的交往機會,這容易讓孩子在人際關系中形成怯懦、畏縮的性格;第三種則屬于“粗暴”型,企圖用暴力來保護孩子,讓自己的孩子在同伴中遭到拒絕和孤立。家長粗暴的態度并不利于孩子良好同伴關系的建立,并有可能代際傳遞,社交技能的正確示范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積極參與幼兒園的各項活動
幼兒園組織的活動,往往帶有增加親子關系、提升家園共育水平等目的和性質,能讓幼兒與家長、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之間搭起更為緊密的溝通交流平臺,不僅滿足孩子依戀父母的需要,也能增進家長和教師的聯系和感情。如幼兒園在組織家長助教活動上,家長在孩子們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長,孩子們會覺得這個爸爸或媽媽很了不起,繼而認為他們的孩子也很有成就感,于是非常愿意跟這個小朋友玩。或者是假日里家長組織全班外出活動,積極參與班級事務的家長能互相合作和幫助安排大小事務,他們的孩子也會表現得很活躍,吸引同伴的關注。這就是“心理投射”的效果。
四、關注孩子自身個性特點
家長應關注孩子自身的成長經歷和因素,正視其優缺點,由外到內不斷完善,揚長避短地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除此之外,家長也應重視引導孩子對同伴的評價,可以和孩子多談談他在與朋友交往時候的情況,聊聊喜歡或不喜歡同伴的原因,引導他多發現同伴的優點和長處,明白每一個人都有閃光點。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人際交往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在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發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家庭、幼兒園和社會應共同努力,才能讓幼兒在良好的氛圍中建立積極健康的同伴關系。
責任編輯? ?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