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曼紅
作為社會活動的主體,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培養規則意識,自覺遵守規則。規則意識可以說是人們生存于社會之中的必備素質,培養學生規則意識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
一、教材學習,初識規則
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我常常通過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直觀地體驗規則。比如,在講解第四課第一框《尊重他人》時,我采用了一張照片,2020年2月23日紹興市中心醫院一個2歲的“小病號”病愈出院時向醫生曹玲玲鞠躬感謝、醫生曹玲玲也向“小病號”鞠躬回禮的照片。這一溫馨的瞬間,詮釋著患者對醫生盡職盡責的感激,也表現了醫護人員對患者的關懷和尊重。照片讓學生體會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尊重,尊重他人是一種高尚的美德。當講到法律部分時,我習慣用反面的案例來講解,讓學生觀察違反規則要承擔的后果,從而使學生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和遵守規則的必要性。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對規則的內含、為什么要遵守規則、怎樣遵守規則等內容有初步的了解,從而在內心中建立起規則的基本范式。
二、團體活動,踐行規則
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培育學生的規則意識僅靠教材知識的學習和教師的講授是遠遠不夠的,課本中關于規則的知識相對來說是比較抽象,老師所列舉的例子也都是“別人”的事例,常常會使學生覺得“規則”與自己有一定的距離,即使把課本的知識點都記牢了、背誦下來,也許考試可以得來不錯的成績,但是,這并不見得學生就是真正理解了規則,并不一定能將規則轉讓化為自己行動的自覺。所以,我在課堂上嘗試設計團體活動,讓學生體驗規則、踐行規則。
在講授第三課《社會生活講規則》時,我設計了“筷子兄弟”的團體活動,規則如下:在全班中挑出24位同學,分為三組,每組8位同學,要求每位同學嘴里咬一根筷子,用筷子運送一個小鐵圈,從第一位同學開始,前一位同學把鐵圈通過筷子傳遞給下一位同學,傳遞過程中,雙手反扣在背后,其他同學不得幫忙,哪一組能順利且最快完成,即獲勝。游戲開始之前,學生們都覺得這個游戲沒有技術難度,可是活動開始之后,第一組的學生在第一次傳遞就失敗了,筷子沒咬緊,掉地上了;第二組學生傳到第五位學生時雙手沒有反扣,違反規則也出局了;只有第三組的學生順利完成任務。簡單的團體游戲,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體驗規則,使學生感受在任何場景下都需要利用規則來維護公平正義,只有人人都遵守規則,才能確保生活安定有序。同時,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規則,乘車排隊是規則、過馬路不闖紅燈是規則、不破壞公物是規則、公共場合不得大聲喧嘩是規則等,真正理解“無規矩無以成方圓”的道理。
二、拓展提升,維護規則
學生是班級的主人,引導學生培養主人翁思想,積極主動參與班級文化建設,可以為未來走進社會、培養社會責任感做準備。所以,在講授完“規則”相關知識之后,我引導學生重新審視班規,思考班規中有沒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如何有,應該如何改進?學生們經過兩天的思考、討論列舉了現有班規中存在九處不合理的地方,并找班主任協商調整。在這個過程中,我充當“參謀長”的角色,協助學生與班主任溝通,要求學生要做到有理有節。首先,派出班干部與班主任積極溝通、達成共識;其次,鼓勵全員參與,建言獻策,所有學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和修改方案;最后,全班學生民主表決通過新班規。此次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規則不是一成不變的,作為團體中的一員,要有主人翁的精神,并且學習如何有效地參與規則的制定和修改。
社會規則營造良好的社會秩序、保障人民安居樂業,規則使每個人都充分地享有自由和權利。培養規則意識,自覺遵守規則、積極參與改進不合理的規則,是每一個合格公民的基本素養。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培養規則意識、自覺遵守規則既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中學生的基本行為規范的要求,更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素養要求。
責任編輯? ?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