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關鍵詞:運河文化;鎮江;蘇作;家具;傳承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TS6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1)12-0152-03
1大運河鎮江段文化交融的背景
鎮江位于長江和大運河交匯處,連貫東西,通達南北,為南北水運的必經之地,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自古以來就是江南的經濟、文化、軍事重鎮。唐代以后,歷代漕糧大多經過鎮江或由鎮江中轉北上,鎮江成為名副其實的“漕運咽喉”。江南運河和蘇北運河沿線形成了規模龐大的經濟帶,沿途的城市都非常繁華。我國歷史上數次北人南遷,經濟文化重心不斷南移。宋政和三年,鎮江行政建置始稱鎮江府,人口眾多,且發展繁榮。當時鎮江的城市手工業也非常發達,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曾做過生動描寫[1]。到了清代,長江下游地區已是國家的經濟命脈。乾隆六次南巡,均過鎮江,鹽茶漕運、絲綢紡織都是朝廷的錢罐子,從而帶動了該地區的經濟繁榮,使鎮江形成了文化交融、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此外,京杭大運河沿岸是明清時期私家藏書樓的主要分布區。全國80%以上著名的私家藏書樓聚集在京杭運河沿岸,“顯著而重要”的私家藏書樓以浙江、江蘇為中心[2],這也成為江南人文底蘊形成的基礎和保障。
2蘇作家具的設計思想與特點
2.1蘇作家具的設計思想
家具是中國傳統文化最豐富的物質載體。在高檔硬木家具出現之前,中國傳統家具主要是漆飾家具。而蘇作家具是就地域范圍內而言的,業內被稱作蘇式家具,指的是以江蘇省為中心的長江下游一帶所生產的硬木家具。明代與清代前期家具,大都是16世紀至18世紀初蘇州地區的產品[3],通常分為明代的蘇作家具和清代的蘇作家具。明朝初期社會經濟繁榮,手工業發達,帶動了住宅建筑的發展。人們大規模修建私家園林,從而推動了家具產業的發展。蘇作家具的設計思想,一是對天然材料特征的成熟掌握,特別是對木材特性的充分了解與運用;二是科學的策劃和預想,即在制作家具之前,先有個“預先設想”的思索和設計階段;三是具有獨特的審美與想象力,在適應生活方式的基礎上,追求品位高雅、超凡脫俗的意境。濃郁的人文氣息、精工細作的工匠意識和簡潔素雅的審美觀念使“蘇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藝”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目錄。2018年,《蘇作紅木家具團體標準》發布實施,確立了蘇作家具的經典傳統技藝的標準和要點[4]。
2.2蘇作家具的特點
明代的蘇作家具,造型上線條流暢,簡潔素雅,采用少量的雕刻作為裝飾。材料以優質硬木為主,匠師們惜木如金,用料節儉。在涂飾方面,為充分展現木材的天然紋理,采取不上漆、僅打磨上蠟和拋光的工藝;裝飾方面,以雕刻為主,局部采用象牙、玉石、螺鈿及不同色彩的木材進行鑲嵌裝飾,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在工藝方面,為節約木材,以雜木為框架,外貼珍貴的薄木皮??傊鞔奶K作家具構型完美,上下連貫,尺度比例適中,線型渾圓、柔潤。
在清代,家具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根據產地分為蘇作、廣作和京作。蘇作主要繼承了明式家具的特點,不過分裝飾,重鑿工和磨工,制作精妙,品位超然;廣作大量吸取外來藝術,融合西方文化,用料闊綽,雕刻繁縟;京作家具以清宮造辦處制造的家具為其代表作,追求豪華氣派、雄渾穩重。到了清代中后期,蘇作家具逐漸向富麗、繁縟的方向轉變,明式的影響漸微[5-6]。
3鎮江蘇作家具的傳承
3.1南北交融的造型特色
與一江之隔的揚州相比,鎮江至今較少見到本地螺鈿家具的記載。鎮江本《杏園雅集圖》描繪了明代早期家具的特征、坐具與承具結合使用等生活方式[7](見圖1)。畫中右側桌腿間采用雕花的羅鍋棖連接,這與圖2中的維揚明式翹頭案采用兩卷相抵的卷草形棖連接的造型非常相似,說明畫中家具兼具蘇南與蘇北、蘇作與維揚家具的特色[8]。
此外,《王夢樓太守談禪圖》中的家具也體現了鎮江南北交融的文化特色(見圖3)。該畫是京江畫派的畫家潘思牧于清朝末年(1907年)所繪,表現的是鎮江丹徒書法家王文治與高僧談禪的場景。畫中可見兩張座面碩大的禪椅,配有腳凳。高僧與王文治均盤膝坐于椅上,椅背有椅帔,圈椅式靠背與座面分體連接,為清式家具的常見結構。坐面似圓形,下半部分形似有束腰的杌凳,椅腿、牙板均有連續的云紋裝飾,末端較尖,結構上不一定準確,可能是畫者有夸張或故意為之。如清人繪《皕美圖》中便繪有多具腿向內傾且較尖的杌凳(見圖4)。京江畫派是鎮江地區形成的本土畫派,多以當地的山水為描繪對象。
3.2上柜下幾的組合形式
清代鎮江名醫張云鵬故居的格扇門木雕(見圖5),采用透視的方式雕刻出一種類似多寶閣的格架類家具,上面擺放了不同的物品,柜下有用于支撐的外翻馬蹄腿矮幾,與明式上格券口帶欄桿萬歷柜下的矮幾一脈相承(見圖6)。矮幾上承置格架或柜類家具,除了可以增加柜體高度,便于取物之外,還可以防止地面濕氣上移,使之具有“亮腳柜”的優點。圖5矮幾上面的回紋式多寶閣形態與沈括在鎮江的故居(夢溪園)中的格扇門木雕也頗為相似(見圖7)。這種家具形態與雕刻技法應為鎮江匠人所常用的類型。這種在矮幾上承置儲物家具的組合形式,體現了鎮江在蘇作家具結構上的傳承。這一點在鎮江的近代家具中也有所體現。
明代蘇州造園家計成,在潤州(鎮江)完成了園林史上著名的《園冶》一書。造園業發達必定帶動家具行業的發展。鎮江現有張云鵬故居、五柳堂、沈括故居等私家園林,不過園內家具大多為新制。清代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是全國四大藏書樓之一,因收藏《四庫全書》和《古今圖書集成》而聞名,代表著當時鎮江在全國顯赫的政治和文化地位?!肚鍖m揚州御檔》中提到,鎮江的文宗閣一開始都是當地制作書架、書籍等陳設,但在最后驗收時發現問題,后由設在揚州的淮鹽政負責統一制作相關陳設的建造。清道光十三年,徽州、江西幫木商,已在鎮江鲇魚套形成木材集散市場。
綜上可知,明清時期鎮江的家具行業與周邊城市一樣盛行。在大運河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無論從造型特色還是組合形式方面,均可見鎮江對于蘇作家具的傳承。隨著中西文化的不斷交融,西方的器物、制度、思想觀念隨之傳入鎮江,客觀上促進了鎮江蘇作家具的現代化發展。
4鎮江蘇作家具的發展
4.1強化蘇作家具在人文景觀中的應用
家具,被稱作“屋之肚腸”,是與人接觸最密切的文化載體。人們也是通過家具來體驗和享受建筑空間的。鎮江3000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但與周邊城市相比,在城市建設、旅游產業和傳播意識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從設計的角度出發,可以從“觀物”和“致用”兩個方面強化蘇作家具在人文景觀中的應用,加強人們的文化認同感。
4.1.1觀物――復原傳統生活場景
鎮江依山傍水,有“三面翠環起伏,一面大江橫陳”之勢,構成了“真山真水”的城市山林。以三山為首的景點,承載著諸多歷史、記憶、故事和傳說。鎮江歷史遺留文化古跡和景點眾多,但很少有擺放傳統家具的場景。例如,可以在這些場所設計配套的家具,介紹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如優雅的詩書禮儀、樸實的市民生活、碼頭文化、商埠文化、飲食文化等等。借助數字化技術還原當時的場景,使人們沉浸、互動、開放式地體驗古人不同的坐姿、唐代的行酒令、宋代的點茶文化等傳統習俗與生活方式。這樣有利于提升文化認同感,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
此外,要利用名人故居和園林景觀的平臺展示中國傳統家具。鎮江古代名人逸事燦若星河,如沈括的夢溪園、蕭統的南山讀書臺、陶氏的五柳堂、辛棄疾與祖沖之任職的所在地及古住所等等。要將真實的歷史傳達給現代人,除了可供觀看,還應關注互動性,讓人可以體驗、感受并使用。
4.1.2致用――設計地域特色家具
現代家具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使用。在某些旅游景區,甚至出現一些當地游客抱怨累的時候沒有椅子供人休息的情況。文化旅游不僅要拓展游客的文化認知,還要滿足游客的感官體驗。家具作為服務于人的文化載體,是體現人性關懷,表達服務理念最直接的物品。在一些旅游景區,可以設計具有蘇式特色的配套家具,既能彰顯地域特色、弘揚本土文化,又能服務于游客和市民,增強景區的體驗感和親民性。此外,隨著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日益復興,現代人對中式家居設計風格的需求也越來越多。以蘇作家具為原型,結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營造具有江南文化底蘊的生活空間是提高文化認同感的有效途徑。
4.2推進蘇作家具與西式文化的融合
蘇作家具的流變是指家具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隨著大運河文化的傳播發生功能、形態、裝飾、風格及內涵上的衍變。清末,以蘇式、廣式和京式為代表的明清家具逐步衰退,傳統家具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20世紀30至40年代,隨著西方家具的流行和各種設計思潮的傳播,以及現代生活方式的需求,中國傳統家具與西方家具藝術相結合,從而產生了一種具有雙重特色的家具形態,因最早出現在上海,便被稱為海派家具。海派家具以“中西融匯、洋為中用”為特色,更加注重舒適性與功能性,成為中國傳統家具向現代家具的過渡形式。
鎮江曾作為民國省會,至今保存有多所兼具中西風格的民國建筑,其特色之一在于青磚紅磚的使用上。如英國領事館舊址,整座建筑以青磚砌筑,窗的邊緣用紅磚勾勒[9]。現已建成的西津大光明影城,就采用了青磚紅窗和拱門柱式等西式元素展現別有韻味的民國風情。因此,可以挖掘鎮江本土的西式文化,提取其色彩、造型、裝飾等元素,并應用到現代家具設計之中,使之體現出民國特色,也是傳統家具創新和多元化變遷的一種重要方式。
4.3關注本土化與功能性設計
4.3.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
2020年丹陽的家具制作技藝成為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體現了蘇作家具在鎮江地區的傳承與發展。鎮江市的古琴藝術(梅庵琴派)于2008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琴斫制傳統技藝于2020年成為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名錄。然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落實到現代生活之中,“活化”才是實現其當代價值的關鍵。例如,古代好的琴桌需要選取優良的木材,采用精巧的工藝,設計優雅的裝飾,還須設置共鳴箱或鑲嵌郭公磚為面,這樣可以提高古琴的聲學效果。那么,在傳統中式造型的基礎上,可以運用多種材料科學設計配套的琴桌、琴凳、琴室空間及陳設設計,以滿足琴桌使用的聲學要求。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宣傳、推廣古琴文化的同時,再現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此外,還可以探討正則繡、玻璃雕繪畫、上黨挑花、揚中玉雕、竹編、蕭笛制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家具設計的結合,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基礎上推動傳統家具的創新發展。
4.3.2開發文人家具
多年以來,歷代文人墨客在鎮江留下了上萬首詩詞,至今為人們所研討和吟誦。2016年,鎮江獲“中華詩詞之市”稱號。從古至今,鎮江喜愛或從事書畫的人數眾多。為這些人設計專用的書桌、畫案和書架用于書寫并貯藏作品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F代的新中式家具,有一種唯材論、唯風格、唯氣韻的傾向,過于強調精神內涵,而弱化了使用功能。如市場上通用的書柜并不適用于存儲中國傳統的書畫作品,喜愛的中式家具與現代居室的使用環境不一定相互協調等等。在新中式家具同質化的背景下,可重點研發適用于書法及繪畫創作時供文人使用的家具。例如,根據古人使用毛筆書畫的使用場景,結合科學的人體工效學分析,設計繪畫及書法專用的書桌、坐具、書柜及屏風家具,思考并設計符合當下生活方式的功能性家具,是改進新中式家具設計符號化和同質化的另一種探索。
5結語
蘇作家具是中國家具文化的寶貴遺產。面對當下蘇作家具產業發展的現狀,如何傳承并發展蘇作家具文化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鎮江作為運河文化交匯的重要城市,在城市的發展歷程及薈萃文人的文化底蘊中,可見鎮江地區傳統家具所體現的多元性和兼容性。為了傳承傳統文化,充分利用鎮江的文化精髓,開發城市的當代價值,以上從設計的角度出發,通過強化蘇作家具在人文景觀中的應用,推進蘇作家具與西式文化的融合,以及關注本土化與功能性設計三個方面提出了蘇作家具的發展方向。以期為蘇作家具產業發展提供新的思路,為傳統家具的創新設計提供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