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多多
一、研究目的
高中生在中考體育之后普遍存在體質健康下滑的現象,當前高中每周兩節體育課及每天一次課間操的安排已經不能扼制這種趨勢,本研究嘗試通過為期一學年,每天增加二十分鐘有組織的體育鍛煉來扼制高中生體質健康下滑的趨勢。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以廣州市越秀區某中學高二年級的364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一是采用了教學實驗法:對研究對象中兩個實驗班(共89人)采取時長一學年、每天增加20分鐘體育鍛煉進行干預(保留每周兩節體育及每日課間操),而對照組班級學生(275人)依然按照國家對高中生體育課程的要求進行每周兩節體育課及每天課間操進行教學;研究方法二是體質健康測試法:以2014年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依據,實驗前后分別對研究對象進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項目的統一測試(為保證測量的信度,測試采用全年級統測),并依據2014版國標計算每位同學的體質健康得分;研究方法三是數理統計法:研究所得的有效樣本資料使用《2014年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試算程序》進行計算,采用EXCEL、ACCESS、SPSS等工具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研究方法四是邏輯分析法:通過經驗、邏輯及判斷對統計結果進行定性分析。
在實驗方案上,我們先對364名學生進行體質健康前測(采用全級統測方式),選擇3班及9班為干預組,1、2、4、5、6、7、8班為對照組;在實驗過程中干預組及對照組皆正常進行每周兩節體育課(高中年級采用跨班選項形式進行教學)及每日課間操的體育活動,除此之外在教學日的下午放學前對干預組增加二十分鐘體育鍛煉,其中增加的二十分鐘體育鍛煉內容依據前測薄弱項目進行設計,并循序漸進的提高運動強度及密度;經過一學年的實驗干預后,統一對這364名同學進行國家體質健康項目的統測(采用全年級統測方式,保證測試信度)。附圖1實驗方案示意圖。
三、結果與分析
在實驗結束后我們采用2014年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評價標準對學生體質健康的結果進行計算、統計與對比分析:首先我們先對比干預組與對照組實驗前體質健康得分的差異(獨立樣本T檢驗,P≈0.99>0.05),證明實驗前兩組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無顯著差異(對照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得分為74.38±8.20,干預組得分為74.39±8.80);
然后我們對干預組實驗前及實驗后的得分進行對比(配對樣本T檢驗,P≈0.03<0.05),證明干預組后測國家學生體質健康得分(75.76±6.68)優于前測得分(74.39±8.80),說明干預組在實驗干預后體質狀況有了顯著提升;
我們再對對照組實驗前及實驗后的得分進行對比(配對樣本T檢驗,P≈0.01<0.05),干預組后測得分(73.46)低于前測(74.38)得分,這證明對照組學生在原有教學情況下體質狀況出現了下滑(顯著差異);
最后我們對干預組及對照組實驗后的得分進行對比(獨立樣本T檢驗,P≈0.01<0.05),實驗后對照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得分為73.46分,干預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平均分為75.76分,這證明實驗后干預組體質健康狀況優于對照組;
通過以上四個維度的的統計對比,可知每天增加二十分鐘體育鍛煉確實可以扼制高中生體質下滑的趨勢。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內容中即包含了體能指標(50米跑、立定跳遠等),也包含人體形態指標(BMI指數)及身體機能指標(肺活量),我們繼續向下深入研究每天增加二十分鐘體育鍛煉對這三大指標的影響。我們先對比體能指標,實驗前兩組平均得分無顯著差異(干預組51.33±6.96,對照組50.52±6.84,P≈0.33),實驗后干預組平均得分51.50±5.30,與實驗前相若(P≈0.76),但對照組平均得分48.48±7.61出現了明顯的下滑(P≈0.00);我們再統計對比人體形態指標,干預組實驗前平均得分為93.26±11.65,實驗后平均得分為93.13±10.23(P≈0.71,實驗前后無顯著差異),而對照組實驗前平均得分為94.04±11.93,實驗后平均得分為92.95±12.25(P≈0.04,有顯著差異,即對照組身體形態指標明顯下滑),這證明干預實驗能有效扼制高中生身體形態的下滑趨勢;統計對比身體機能指標,干預組實驗前(60.44±24.31)與實驗后(68.48±16.89)有顯著的提升(P≈0.00),而對照組雖然實驗前(61.03±22.11)與實驗后(65.58±12.46)也有顯著的提升(P≈0.00),但干預組較對照組提升的幅度更大(實驗后干預組與對照的得分差異有顯著差異,P≈0.00)。以上的對比證明高中生每天增加20分鐘體育鍛煉時間,能有效扼制高中生體能、身體形態指標的下滑,且更能促進高中生身體機能指標(肺活量)的提升,附表1高中生在實驗前后體能、機能、外在形態三項指標上的對比。
我們對照《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健康中國行動》等文件中特別提到的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進行實驗前后的對比,干預組實驗前優良率為25.84%,實驗后優良率為32.58%,提升了6.74個百分點。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的實驗研究,證明每天進行約60分鐘有組織的體育鍛煉(形式包括體育課、大課間、課外體育活動等),可以有效扼制高中生體質健康下滑的趨勢,且長期堅持適宜的體育運動對于促進學生體能、增強機能及改善身體形態有顯著效果。因此,我們建議加強對學生體質健康的宣傳,培養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建議體育科組深入研究,提高學校體育活動的效益;建議學校切實保障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時間;這對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17年度課題“每天增加20分鐘體育鍛煉對高中生健康水平及文化成績影響的探索性研究”(課題編號1201740441)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