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奎
(貴州橋梁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0)
本合同段為第七合同段,起點K98+350,終點K106+500,全長8.15 km。其中K98+350~K100+000位于臨潭縣內,K100+000~K106+500位于卓尼縣內。主要結構物有:大中橋共計6座/1 428 m,分別為江可河大橋(ZK98+485/YK98+494)、亦子多村1#大橋(ZK98+855.9/YK98+888)、完冒互通BK0+178.5中橋、完冒互通BK0+360中橋、亦子多村2#大橋(K100+455)、沙根村1#大橋(K105+025),涵洞32座,互通立交1處,棄土場1處,取土場1處。全線共計預制箱梁494片。
(1)這是立柱施工重要前期工作,樁基經檢查確認合格后,準備開始立柱施工。
(2)由測量專業人員以坐標控制點為依據準確放出中心線,然后由施工人員以放出的中心線為依據向外延伸一段距離將開挖邊線準確放出。施工人員按照標線開挖到樁頭的處理面下部10 cm。按照測量標高,在樁頂處彈出接頭線。利用風鎬等工具對多余樁頭進行鑿除,期間避免混凝土產生松動,完成鑿除后用清水進行沖洗,之后按照設計要求將鋼筋調整至要求的位置,同時對鋼筋進行除銹和清洗。
(3)由監理工程師對樁頭標高進行檢查驗收,經檢驗確認合格后,方可對鋼筋進行綁扎。
(4)鋼筋綁扎應嚴格按照圖紙進行,確保鋼筋的數量與位置都滿足要求。在主筋的內側將加勁筋設置好。搭接處進行雙面焊,長期應達到鋼筋直徑的5倍以上,完成焊接后進行外觀檢查,焊縫的表面應保持平整,不能存在缺陷。樁頭和立柱之間的鋼筋必須綁扎牢固。
(5)將鋼筋綁扎好后,利用校圓器開始校圓。在校圓過程中,安排兩人分別在鋼筋籠兩側站好,將校圓器上的螺栓松開后,卡在鋼筋籠上,然后用水平尺對校圓器進行縱向與橫向調平,待校圓器達到水平后將螺栓擰緊,使貝雷片形成一個緊密的圓環。
(6)鋼筋綁扎完成且采用校圓器完成校正后,監理工程師對其進行檢驗,經檢驗確認合格后對樁頭模板進行支設。
(7)模板為定型鋼模,其高度應比樁頂混凝土表面略高出20 cm。在模板之間的拼接部位應填塞海綿條,防止漏漿。模板使用鋼管和木方可靠支撐,支撐的其中一端固定于模板,而另外一端則固定于堅硬的土層表面,另外在模板的周圍還需要設置斜向支撐,防止澆筑過程中模板發生變形與位移。
(8)將模板支設好后,由測量專業人員對樁頂標高進行測量,并根據測量結果通過釘釘嚴格控制標高。完成以上操作后,監理工程進行檢驗,經檢驗確認合格后,開始澆筑。
(9)在澆筑開始前,應先對基面上的雜物進行清理,然后均勻涂刷一層脫模劑,澆筑用混凝土均在拌和站中進行集中拌和,拌和好后使用運輸車及時運輸至現場,采用起重機與吊斗進行澆筑。澆筑應分層進行,每層的厚度一般按照30 cm控制。在澆筑時應使用插入式振搗棒進行振搗,使澆筑的混凝土達到密實。
(10)將混凝土澆筑好后,覆蓋一層塑料膜和麻袋,并安排專人定期灑水,使混凝土表面始終處在濕潤的狀態,一般情況下養護時間要達到7 d以上。
(1)待樁頭混凝土養護期滿后,由測量專業人員與坐標控制點為依據在樁頭處準確放出立柱的中線和邊線。采用人工對立柱進行鑿毛,然后清理干凈,按照設計要求對立柱鋼筋位置進行適當調整,同時要對鋼筋表面進行除銹,為之后的施工操作做好準備。
(2)由監理工程師對樁頂的標高和預埋筋所處位置進行檢查,經檢查確認合格后對立柱鋼筋進行綁扎和焊接。
(3)立柱鋼筋的加筋需在專門的加工場進行加工制作,加工好后運輸到現場進行綁扎、焊接與安裝,而箍筋則可以在現場進行制作和綁扎。
(4)將制作完成的鋼筋籠運輸到現場后,對其和樁頭上的鋼筋進行焊接,在焊接完成后,利用校圓器對立柱鋼筋籠進行校圓。
(5)將立柱的鋼筋綁扎好以后,由監理工程師進行檢查驗收,經檢驗確認合格后即可開始對模板的支設。
(6)立柱的模板為定型鋼模。以立柱設計高度為依據對模板實施組裝,組裝過程中,應將所有螺栓擰緊,保證模板剛度,并在接縫處填塞海綿條,避免發生漏漿。利用磨光機對模板表面進行打磨,使其保持平整,并清除銹跡,局部可以由人工使用砂紙進行打磨,在打磨完成后,在模板的表面均勻涂抹一層脫模劑。將模板組裝好以后,在內縫隙中使用密封膠實施封堵,注意膠面應達到平整,以免對脫模后的混凝土外觀造成影響。柱模的吊裝應做到一次性到位,吊裝前準確彈出軸線、邊線和中心點。在對線時,現場人工可通過適當的撬動來微調,在局部較為困難的位置,可使用千斤頂來配合調整,確保軸線偏差不超過10 mm。
(7)混凝土在拌和站中集中攪拌,攪拌完成后采用運輸到及時運輸到現場。對于剛入場的混凝土,需對其和易性與坍落度等進行檢查,若不合格,則不允許在施工中使用。下料方法為起重機與吊斗相配合,澆筑分層進行,每層的厚度以30 cm為宜。在澆筑第一層之前,應先填筑一層強度等級和混凝土完全相同的細石混凝土,其厚度為10 cm左右即可。為防止下料過程中混凝土發生離析,需在下料過程中使用串筒或溜槽。在澆筑混凝土的同時還必須認真做好振搗,一般采用插入式振搗棒進行振搗,每澆筑完一層混凝土就要對其進行振搗,將振搗棒插入到下層混凝土中5 cm,以此避免產生分層接縫。在部分無法進行插入式振搗的部位,可使用附著式振動器進行振搗,確保混凝土達到密實狀態。在插入振搗棒的過程中,應嚴格遵循快插慢拔的基本原則。在完成混凝土的澆筑和振搗施工后,應在混凝土初凝之后在其表面覆蓋一層塑料布,進行封閉養護,在必要的情況下還需覆蓋一層麻袋,以此避免水分快速蒸發和溫度驟變對混凝土造成影響,同時還應安排專人為混凝土表面定期灑水,實際的養護時間應達到7 d以上。
綜上所述,立柱鋼筋籠的施工是橋梁工程施工的重要環節,其施工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橋梁下部結構的質量和上部結構施工能否順利完成和達到預期的質量目標。傳統工藝難免存在一些問題,影響施工質量,對此有必要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對相關施工技術進行適當改進,以此確保立柱鋼筋籠施工能夠順利完成,并達到預期的施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