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茂旺
(山東高速建設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0)
自1988年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通車以來,我國高速公路經歷了長足發展,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超過14萬km,位列世界第一。但是隨著建設成本的不斷攀升,新建高速公路往往難以收回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速公路企業做大做強。為此,越來越多的高速公路企業將目標轉向已建成高速公路,希望通過收購等商業行為壯大自己,達到快速發展的目的。但是高速公路收購往往存在投資大、投資回收期長等現實問題,存在一定的商業風險和法律風險。鑒于國內尚無關于高速公路收購風險方面的研究,本文將從形勢政策、項目確定、標的項目現狀、商業談判等方面分析相關風險并提出應對措施。
形勢政策風險主要來源于國家相關政策或法律法規的變化,如高速公路停止收費、通行費標準變化、收費年限變更、政府對企業的收費經營權強行贖回等,但當前就《收費公路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情況來看,高速公路停止收費近期內難以實現,采取差異化收費、取消省界收費站等條款總體來說對于高速公路企業是有利的,風險較低。對于收購國外高速公路,必須深入研究當地法律法規,此外還應考慮戰亂、執政黨變化等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風險相對較大。
標的公司、項目的真實性對于收購行為處于決定性地位。收購方斥巨資收購高速公路項目,勢必希望標的項目真實合規,具有期望的投資收益;而出讓方希望項目高價出售,可能會隱瞞部分不利因素,這也就導致買賣雙方可能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對于收購者而言,未獲取到的不利信息提高了收購行為的風險。為降低風險,建議收購方委托專業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對標的公司、項目進行全方位調查,主要包括工商資料、收費批復性文件、竣工驗收資料、股權質押、查封等情形、財務狀況、合同簽訂及履約、對外投資、擔保情況、勞務用工等情況,進而對標的項目進行全面分析、研判,盡可能全面的掌握各種不利因素并加以考慮,對于已發現的不利因素建議明確于合同條款中,要求出讓方對未知事項做出承諾、保證,同時約定未披露風險如隱性債務等由出讓方承擔,盡可能降低收購風險。
隨著基礎設施投資升溫,高速公路項目特別是優質高速公路項目越來越收到投資者的青睞,特定市場環境下往往處于“賣方市場”,出讓方通常會與幾家甚至十幾家潛在投資者進行接觸,使得購買方居于弱勢地位。對于不良信用的出讓方,可能會將項目轉讓兩次甚至多次,或者在達成意向協議后,目光又轉向了出價更高的收購方。為降低此類風險,在雙方達成初步意向后應及時簽訂收購意向協議或框架協議,明確出讓方在簽訂協議后,不得與其他收購者簽訂類似協議,否則視為出讓方違約,同時約定高額的違約金。
質量是工程的生命,高速公路受眾廣、關注度高,一旦出現較大質量事故,必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損失和難以估量的社會影響。為降低工程質量風險,建議收購方委托第三方專業檢測機構對工程質量進行全面檢測,用科學、用數據說話,掌握一定的工程缺陷可在合同談判中占得先機。
在項目實施前,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會對項目車流量進行預測,根據預期通行費收入、工程建設以及管養投入得出投資回報,這也是工程實施的關鍵性決策依據。對于收購項目而言,準確車流量預測更為重要,也是是否進行商業收購的最重要因素。為降低項目實施風險,可以調取歷年來通行費收入數據,與工可報告預測數據進行比對,進而了解車流量預測的準確性。此外,由于高速公路發展極快,也要將規劃中擬建項目對標的項目的分流納入考慮范圍,以進一步降低風險。
除銀行貸款還本付息外,日常運營、養護費用占據了項目公司開支的絕大部分,一般而言,項目所處的環境、收費站車道數量、設計缺陷、橋隧比重等均會對管養難度、費用產生一定的影響。項目收購前,可以根據標的企業財務數據計算出管養費用,將此費用與工可報告中相關數據對比,從而掌握收購后管養費用。同時,收購方憑借自身管養經驗,結合國家大力推廣ETC收費模式契機,研究降低管養費用的具體措施,降低項目實施風險,提高收益。
商業談判過程中,談判雙方難免會泄露自身的商業機密,如收購方的資金來源、公司實力、標的企業的財務賬目、項目信息等,且接觸機密信息人員較多,泄密風險較大。為規避泄密風險,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企業雙方、企業與接觸到保密信息的員工簽訂保密協議,約定保密期限,同時約定離職員工仍需負保密義務。
收購方為了實現對目標公司的控制,收購結束后往往會對標的公司高層管理人員、關鍵崗位員工進行“大換血”,但在當前社會形式下,公司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需要付出相當高昂的代價,一旦發生大量員工下崗,勢必對社會穩定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員工安置風險務必引起足夠重視。為降低風險,在收購過程中應對標的公司人員進行甄別,盡可能留用,提前告知員工未來的工資待遇,盡量使員工主動辭職,對于確不適當安排安撫、心理疏導、學習教育工作,保障員工的情緒穩定,增強員工對收購企業文化的認同感,提升標的企業的凝聚力,更好為企業創造價值。
高速公路項目收購屬于商業行為,雙方均希望對方可以信守承諾,使得項目收購順利完成,本文站在收購方的角度考慮對方可能發生的違約問題。一類是輕微違約,如怠于辦理工商登記變更、工作交接、資產交接不配合等;另一類為嚴重違約,如無故解除協議、拒不辦理工商變更手續、轉讓期間股權被查封等。為避免出讓方違約風險,相關違約條款及罰則應明確列于合同文本中。
(1)在收購行為發生前,應充分了解自身實力,確定可用于收購項目的資金、預期最低收益等數據,從而在市場上有的放矢。
(2)確定收購目標后,應委托專業律師事務所或會計事務所進行全面的盡職調查,詳細了解標的項目及公司的實際情況,側面了解出讓方的轉讓原因。
(3)明確收購意向后,搜集詳盡資料,充分分析項目情況,判斷對方的心理底價,同時在談判時就付款方式、交易程序等方面盡可能爭取利益。
(4)雙方達成收購意向后,主動起草框架協議、保密協議等合同,設計合理可行的交易方式,將可能發生的違約情形、員工安置、未披露風險等條款及違約責任詳盡列于合同中。
(5)協議簽訂后,切勿放松警惕,按照規定及時跟進協議履行情況,一旦出現異常,即刻向對方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