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光
(朝陽縣水土保持局,遼寧 朝陽 122000)
將朝陽縣水土保持生態網絡結構按照水土保持建設工程類別,可以劃分為三個類型,即“點、線、面”,具體如下:
“點”范圍包括余泥渣土受納場、公園綠地、物流倉儲、普通工業、新型產業、商業、居住、公共服務與管理設施等。“點”是土壤侵蝕區動態變化的主要來源和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增量范圍,也是踐行海綿城市的重要區域以及水保技術規范、水保方案審批的主要服務與管理對象。所以,增加雨水蓄滲功能的工程與植物措施為該范圍的主要任務,以實現減少水土流失、控制地表徑流和雨水滯留的目標[1]。
“線”范圍包括管線、輸變電、河道、道路等。“線”是難以預估水土流失隱患、后果且生態相對敏感的區域,也是土壤侵蝕存量與增量共存的區域,通常具有較大的防護難度。因此,堅持防護與保護并重為該范圍的主要原則,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護新增或存在水土流失隱患區域,加強保護生態基底現狀較好的區域[2]。通過加強防護林帶建設,增加其沿線范圍內雨水下滲量,攔截部分污染物質并降低流速、減少流量。
“面”范圍包括城市區域、水源保護區等。“面”是生態極度敏感區及造成土壤侵蝕的主要存量區域,其破壞后難以恢復且后果嚴重。因此,該范圍應以生態修復為輔、保護為主,
堅持流域系統保護理念實施水土保持綜合整治工程、生態清潔小流域示范工程等,最大程度的發揮水源涵養林“用、凈、蓄、滯、滲”等功能,以實現水土流失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全面治理的目標[3]。
2.1.1 居住、商業類項目
強化立面設計,對規劃建筑指定綠層結構,并要求屋頂應有一定的綠化率,將新建區和建成區的建筑物屋頂新建或改造成綠色屋頂花園,對于建筑周邊及屋頂配套綠地改造成帶有凹綠地的雨水花園并配備雨水濾村設施。
2.1.2 機場擴建、物流倉儲、新型產業類項目
①普通工業用地周邊、產生污染物及有害氣體的廠房,應設置防護綠地或建設不低于50m寬的防護林帶;②城市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等服務設施用地的下風向種植吸附有害氣體、吸塵(PM2.5等顆粒物)的植物,防護林帶建設寬度以300-800m為宜;③采用可持續、環保、低碳的各種新材料和新技術防護新型產業類項目,利用綠化、硬化方式全面覆蓋物流倉儲類項目地表;④在保證安全運營的基礎上,對機場擴建類項目營造微地形,以解決項目建設時產生的棄土問題,增加帶形景觀水系以實現綠地、屋頂雨水的有效利用與收集,增大鄉土樹種種植比例以及透水材料使用率,降低水土流失和運行過程中機場產生的裸露面積[4]。
2.1.3 公園綠地、廣場類項目
公園綠地及凹地邊界設置低影響開發利用的雨水花園、生態草溝等設施,利用管道強化徑流收集,并聯通城市用水地點。為更好的消納雨水徑流,城市廣場與綠地宜設置植草溝、生態滯留池、透水材料等分散式小型低影響開發設施。這些低影響開發設施在接納周邊區域雨水徑流前,應對匯入的雨水徑流利用前置塘、沉淀池等預處理,以防綠地環境受暴雨徑流而產生沖刷破壞。
2.1.4 余泥渣土受納場類項目
一般地,余泥渣土受納場多建于水塘、廢棄石場或山間低地等位置,以有利于受納容量的擴大。因地勢低洼,這些位置還發揮著雨洪調蓄的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片區洪峰出現時間,具有攔蓄洪水的功能。所以在規劃階段,要對水塘、山間低地等余泥渣土受納場原土地利用類型提出占補平衡措施及相關要求;通過運渣車輛覆蓋、場地內灑水降塵、場地周邊沉沙和攔擋等措施,加強防范受納時可能產生的水土流失;若無其它特殊要求,封場后實施景觀修復設計,將其建成融合休閑、文化、生態等功能的公園,建設過程中要落實植物景觀、土壤修復、雨水蓄滲等內容。
2.2.1 河道類項目
根據劃定的河道管理范圍線、河道藍線和水域岸線用途,河道干、支流兩側各控制50m和30m的防護綠化帶以解決現狀河道兩岸空間不足的問題,從而建成生態水系廊道。
1)河岸帶生態修復。按照不同的建設內容,將水土保持劃分成多種類型,具體如下:①水源涵養林建設,為設置低影響綠地充分利用沿河堤頂綠化帶;②生態透水性材料應用,通過透水性鋪裝、地下配套管道,使得雨水順利滲透流入地下水或者經過濾凈化、管道輸送用于城市其他用水;③生態灘地或濕地建設,采用河岸帶空間對有條件的河段設置雨水花帶,通過配植濕地植物、設計高低種植池,將過濾凈化后的河道周邊雨水排入河流;④其他水保措施,為更好的清理管理、防止泥沙進入可設置入河沉沙前池等。
2)生態修復。采用自然綠化、礫石、卵石等材料改造現有硬質河底,營造淺灘、深灘創設適宜的河流環境,通過緩沖急流、設置鳥棲木樁、建設生態魚道等豐富河流生物多樣性;軟化硬質護岸,采用種植植被、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與種植植被相結合、鋼筋混凝土與植被相結合等措施,保護自然原型、自然型和多自然型護岸,在增強河岸抗沖刷能力的同時恢復陸生系統與水生系統間的聯系,促進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穩定和河流生態廊道功能的提升。
2.2.2 城市道路類項目
1)控制道路廊道寬度。結合朝陽縣道路廊道規劃,城市干線道路、高速公路和鐵路兩側應建設的綠化帶寬度≥30m,植樹造林形成滿足城市景觀建設、生態遷徙、道路防護要求的綠色通道。其中,有條件的地段應建設寬度≥50m的綠化帶。
2)建設雨水設施。將平坦的綠地利用城市干線道路、高速公路、鐵路綠化帶等改造成內凹洼地,通過立道牙開孔把周邊雨水引至綠地,配套過濾雨水的滲透管、滲透井、卵石、地被植物等基礎設施,以收集利用雨水資源并緩解沿路雨澇。充分利用人行道周邊綠化帶,設計能夠豐富城市道路景觀、形成跌水的階梯狀自然排水設施和綠色街道雨水蓄排設施,以打造低影響、舒適慢行空間。
2.2.3 輸變電類項目
除變電站工程呈點式特點外,其他類型項目均屬輸變電線路;對此,非建成區和受限于城市空間的建成區,其線路大多穿越現狀山體或埋于地下。雖然輸變電類項目經過非建成區時多采用高低腿式塔基,這大大降低了對山體的擾動,但現狀山體受施工過程中牽張場地、臨時道路的擾動較大。所以,開發建設項目擾動地表治理率和裸露地覆蓋率應達到100%,并以適應周邊景觀的植物類型為輔、以原植物類型為主合理選擇地表恢復植被類型。
2.2.4 管道類項目
這類項目以余泥渣土外棄為輔、以管道開挖回填為主,管道穿越建成區時必須綜合各項規劃,同步實施基礎設施與管道工程建設;管道類改造工程開挖土方的外棄與堆放,應符合相關要求,盡可能選用拖管、頂管等施工方法以減少地表擾動,土地擾動整治率100%。
2.3.1 自然文化遺產
主要有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為切實保護自然文化遺產必須服從各項相關管理規定;開發建設項目必須經過此區域時,在項目前期要充分估算防治費用,以保證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施工過程中的有效落實。
2.3.2 水源保護區
為防止漲落帶裸露、崩崗及林相單一造成的森林景觀效果差、水土流失、抗擊自然災害能力減弱、病蟲害易發、水源地生物多樣性破壞等水源地安全、質量、環境問題,要進一步加強水源地綜合整治,如漲落帶、崩崗治理及生態景觀林相改造等工程。
采取梯度種植形式以解決漲落帶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土壤裸露、立地條件差等問題,并考慮豐、枯水期水位變化選擇水位變化適應性強的植物類型,以實現陸生-濕生-挺水-浮水-沉水植物,河流水底-岸坡,空間上從高-低的自然過渡,如深山含笑、白千層、水蔥、浮萍、狐尾藻等,從而提升水庫綜合環境效應與外觀形象,徹底解決水陸交界面地表因水位漲落而出現裸露,進而產生水土流失的問題。
一般地,可以選用兩種治理模式解決庫區內部分崩崗問題:①對景觀影響不大的崩崗及趨于穩定的崩崗比較適用封禁+補植+攔擋的治理模式;②對景觀影響較大的崩崗常用封禁+補植+攔擋+削坡的治理模式。
以本地、水保、景觀樹種為組成部分的林相改造工程,其在原有生態植物群落的條件下構建水源保護區生態景觀林,并發揮相應的水保功能。
2.3.3 生態清潔型小流域
為解決朝陽縣現狀河流存在的生態退化、水質惡化、面源污染嚴重等問題,結合該區域人居環境的需求和小流域治理先進的理念、成熟的整治經驗,打造“文化突出、社區清潔、風景優美、生態穩定”的示范小流域,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有效控制和減弱因開發建設引起的面源污染問題。
小流域綜合治理以面源污染治理、水土流失控制為主要內容,以小流域水源保護為中心,堅持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生態優先相結合的原則,考慮流域內人類活動情況以及地貌形態特征,將小流域按照河道與地貌部位間的距離劃分為生態保護區、生態治理區、生態修復區,
因地制宜的布設相關防治措施以構成保護水土資源的三道防線。
1)生態保護區。該區域多位于水庫周邊地帶及小流域內溝道兩側,包括坡度≤8°的河灘地和溝道等,其存在生活垃圾或污水滯留溝道、水質惡化與水體富營養化、溝道狹窄影響行洪的特點。一般條件下,其植被覆蓋度≤30%,主要有草地、未利用地、水域等用地類型,區域內以水力侵蝕為主。對此,可以采取水系建設、溝道清理、河濱帶、生物緩沖帶建設、濕地修復、生態溝渠、防護壩等措施。
2)生態治理區。該區域多位于人類活動較頻繁的小流域內,地處坡度<25°的坡中、下部,其存在面源污染、水土流失較嚴重、生產生活集中、人口較密集的特點。通常情況下,林草覆蓋率不超過10%,主要有經濟林、建設用地等用地類型,土壤侵蝕以細溝、溝蝕和面蝕為主。因此,可實施硬質邊坡生態修復、低影響設施建設與改造、沿河截污等工程措施。
3)生態修復區。該區域多位于人煙稀少、山高坡度的地區,地處坡度>25°的坡上部,其存在生態脆弱、恢復難度大的特點。一般地,其林草覆蓋率超過30%,主要有草地和林地等用地類型,土壤侵蝕以濺蝕、面蝕為主。對此,可以采取設置欄護設施、保護標識等措施。
針對朝陽縣塵飛揚、土流失、水難管、水難流等問題,構建能夠保障城市生態安全和人居環境的水土保持生態網絡體系,通過優化城市生態格局、加大徑流雨水源頭減排剛性約束及推廣應用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等,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小流域綜合治理、PM2.5等顆粒物綜合防控、棄土棄渣及土石方綜合利用、雨洪蓄滯利用、水源地保護等工程建設,打造生態環保宜居城市和自然凈化、滲透、積存的“海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