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威
(撫順市清原縣枸乃甸鄉人民政府,遼寧 清原 113300)
清原縣地處遼寧省東部的低山丘陵區,自然形成以輝發河、柴河、清河、渾河各水系為網絡,以山地為主體,河谷、平原、山地、丘陵交織的地貌景觀。清原縣總面積3921km2,下轄14個鄉鎮,總人口33.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0萬人。20世紀80年代初,清原縣根據國家和省、市的工作部署。開展了大規模農村飲水工程建設,至2010年基本實現了“屯屯通”的目標,多年來已建成農村飲水工程共703處,有效解決了農村人口飲水難題。通過項目的實施,明顯的提高了我縣農村居民的集中供水率、供水保證率、水質合格率,全面提高了貧困戶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我縣的農村飲水工程經歷著從基本井到防病改水井,再到飲水安全,向著鞏固提升逐步發展的過程。由于農村飲水工程建設起步早,初期建設標準低,管道老化,跑、冒、滴、漏嚴重,工程性缺水現象存在。加之近幾年持續干旱,導致地下水位下降,自流井內水量不足或干涸,季節性缺水現象時有發生。同時,農村飲水工程維修改造資金投入不足,靠小修小補維持使用,維修養護不到位,不能充分發揮效益。
清原縣山區小型水利工程普遍存在以下情況:①山區交通不便,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源通常建于低凹處的溝谷或山間的溪溝;②工程分散且規模小,特殊的地理條件使得飲水安全工程必須建提水站提水或自然落差直流引水,主管道最長可達到10km、最少有2-3km,而管徑大多為32.00-90.60mm,工程投資25-120萬元、7-20萬元不等;③施工環境差,電路少難以開展機械化施工,大多數建設項目為人力施工;④施工季節受限,清原縣東與吉林的輝發河、東豐、海龍縣毗鄰,屬于遼東高寒山區,因此能夠滿足施工要求的時間較短,加之材料運輸困難,許多地區需要人力2次或3次搬運;⑤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大多為投工投勞析資,群眾自籌資金困難且工程單價較低,工程所在村賠償和協調解決青苗及占地問題;⑥區域性明顯,由于居住較為分散水源井大多不能被組與組、村與村所共用;⑦受征地拆遷等條件限制,工程建設推進速度較慢,大多需要經過反復修改設計、多次協調才能完成一個小型飲水安全項目,有時還要分幾年、分多次才能建成完整的工程。總體而言,其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質量良好、施工順利,有利于調整農村消費結構、改變居民生活條件以及提高農民收入[1-2]。
清原縣農村飲用水衛生指標不達標,特別是有機物含量、細菌菌落總數超標等問題突出,對廣大農村群眾的身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其中導致水質不達標的關鍵原因有:①水源地周邊生活垃圾堆積或建有家禽養殖場,水環境惡化且水源保護措施較少,農作物施用化肥和農藥無法得以有效的控制;②水質檢測人員與設備缺乏,無法定期以及經常性的開展檢測;③大部分供水工程缺少沉淀過濾設施與消毒設施,僅僅配套供水管網;④多數采取集中供水的小型水利設施較為落后,供水工程設施簡陋。此外,清原縣農村飲水工程總體上存在主權主體缺位、經營管理不善、老化失修、效益衰減和管護責任不明等問題[3-5]。
2.2.1 完善農村飲用水水質安全保障體系
1)完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劃。現階段清原縣仍以地下水作為農村飲用水水源,其中未劃定保護區的水源仍然有很大一部分,通過普查分析有必要合理調整和科學劃定區域水源保護區。通過調查分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現狀及其成因,明確污染優先控制對象和區域。
2)加強污染綜合防治,開展流域綜合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建設,強化山丘區、涵養水和水源地保護,構建生態清潔小流域并構筑“三道放線”,開展環境、河道、垃圾、廁所和污水的同步治理。①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農村污水治理,農業灌溉時優先利用再生水;②推進有機生態農業發展,嚴格控制高殘留、高毒性農藥的施用,積極引導農藥、化肥的科學施用;③推廣病蟲害生物防治、節水灌溉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應用;④推廣清潔生態技術的應用和鄉村工業結構的調整,加快工業企業調整搬遷、水污染防治和禽畜養殖污廢水處理,科學優化產業結構[6]。
3)強化水質檢測保障。規模較大的水廠應制定水質質檢方案,設立水質化實驗室實現自檢;規模相對較小的水廠,依托城市供水、環保、水利、衛生計生部門或者規模較大水廠等水質監測結構合作檢測,也可委托專業機構承擔相應的工作,制定相應的水質檢測方案;分散式供水工程依托縣級水質檢測中心進行水質管理,由水質檢測中心定期進行巡檢,制定相應的水質巡檢方案。供水工程管網末梢水質管理由供水單位負責,水質檢測中心、衛生計生部門進行抽檢,管網末端水質標準按照《村鎮供水工程設計規范》執行。衛生部門每年要對農村飲水工程水質進行抽檢,向縣政府報告水質檢測情況[7]。
2.2.2 加快建立合理的水費征收制度
1)水價形成。水作為一種商品,應有償使用和按市場價值規律進行定價,既可以更好的促進供水工程維修管護和更新,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產品,也可以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和有效配置。合理優化的水價機制,可以提高飲水工程的財務收益能力,增強社會融資能力,有利于形成用戶與投資人間的良性互動以及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工程建設。
貫徹執行《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其中稅金、利潤、費用和生產成本為構成飲水安全工程供水價格的主要因素。
2)水價定價。采用分級管理、統一政策的方式確定供水價格,針對不同情況實行政府定價或指導價。其中,飲水安全工程供水實行價格公示制度,并接受廣大群眾與社會的監督;列入價格聽證目錄的供水工程供水價的制定或調整實行價格聽證,廣泛聽取群眾意見。
對于民辦民營、分散式、以政府投資為主建成的集中供水工程,實行政府指導價、村民自組織確定和供水單位編制方案供水價,并報水行政主管部門與物價部門備案后執行。
3)水費收繳機制。至“十三五”末,供水規模超過200m3/d的實現計量收費,以收促養,逐步實現集中式供水工程(規模20-200m3/d)的計量收費。實行合同管理,用水戶與供水單位制定用水公約或簽訂供水合同,雙方按約定規范供水用水行為。
4)水價互補機制。預期效益較好且以政府投資為主興建的工程,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水費補貼基金,設立專用賬戶管理,基金主要用于對縣內難以完全計量收費、收費困難的飲水安全工程進行運行補貼,以及工程受益區五保戶、特困戶等用水戶的用水補貼,特別是對20m3/d以下的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運行補貼。
2.2.3 深化農村供水工程產權制度改革
遵循“誰受益、誰負擔、誰投資、誰所有”的原則,明晰供水工程管理維護主體,以投資主體劃分產權歸屬,按工程規模分類劃分管理主體。
1)產權確定。①以政府投資建設的跨鄉(鎮)、聯村、連片集中式供水工程(工程規模>1000m3/d),應設置工程管理委員會,工程產權劃歸工程管理委員會所有,其組成成員有市縣中心水廠、受益鄉(村)代表和水利部門人員。縣水管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產權證的統一監制和核發,將工程產權確權到工程管理委員會。②以政府投資建設的規模加大的工程,其所有權屬國家所有。可以按照有關規定組建項目法人負責工程管理或委托專業服務機構進行管理,由管理單位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或者采取政府補償運行成本的方式進行管理運營。③以政府投資建設的規模較小的供水工程(工程規模<200m3/d),工程由受益群眾組建用水合作組織進行管理,工程所有權劃歸用水合作組織所有。縣水管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產權證的統一監制和核發,將工程產權確權到用水合作組織。④社會資本建成的工程,其所有權歸投資人所有,供水范圍包括向鄉鎮居民、農村村民、工企業及綠化等經營性工程實行企業化運行管理。
2)經營管理權轉讓。在實現飲水工程預期目標的基礎上,實行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通過承包、租賃、拍賣、股份合作等模式搞活經營。在農村飲水工程經營權改革的過程中,要嚴格按照國家法規和有關政策要求執行,按照劃分范圍、界定所有權、資產評估、確定方案、公開招標、簽訂合同、報批備案、建檔立卡等步驟實施,規范化操作,管理權的轉移或出讓都必須簽訂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違約責任等[8-9]。
2.2.4 提高農村飲水安全供水保證率
1)合理規劃總體布局。打破鄉鎮、村行政界限改造和新建集中式供水工程,按照集中連片、重點發展、規模發展的思路實行科學規劃;根據水資源分布情況,推行“一鎮一網”、“多鎮一網”的供水模式。通過延伸管網延擴大供水范圍以及挖掘拱水廠的供水潛力,將集中連片、規模化供水工程建于優質可靠水源區;標準化改造現有日供水能力不超過20m3/d的分散式和集中式工程,通過采取適宜的消毒設施提高水質達標率。
2)加快城鄉供水一體化。清原縣農村人口多,范圍廣,地理條件復雜,在有優質可靠水源的地區,盡量建設規模化集中連片供水工程,同時改、擴建原有小規模供水工程,通過聯網并網,提高供水保證率,減少甚至取消小型工程的建設。做到城鄉供水一體化結合,生活、工業、企事業、中小學校用水相結合,統籌規劃,實施規模供水,提高供水工程效益。
3)及時維修養護水利設施。工程維修養護分以下幾種情況:①城市自來水管網延伸工程由市自來水公司負責;②規模較大的小城鎮供水工程和跨村工程由鄉鎮負責;③村屯供水工程采取所在村或受益群眾負責,鄉鎮財政補貼的方式進行維修養護。
清原縣農村飲水工程建設仍然存在長效機制不健全、水量水質保障程度不高、飲水安全不穩定、易反復等薄弱環節,因此農村飲水工作仍然十分艱巨,需要在鞏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以廣大農民需求為出發點實施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同時,在后期工程建設中應擴大供水規模、推行智能水務、規范化管理、逐步構建水質檢測系統,徹底解決單村供水工程管護難的問題。遵循“大水廠、大規模、大管網、大水源”的原則,合理布局有效跳讀水資源,建設聯村聯鎮工程實現管網互聯互通,保證農村居民喝上更安全、更穩定、更方便的飲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