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敏婷(平涼市生態環境局華亭分局,甘肅 平涼 744100)
就目前而言,“十四五”時期是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和實施新“兩步走”戰略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期。而在此時期內,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主線方向與策略應當以“鞏固”“充實”“調整”與“提升”為重點方向,以“分類推進”“精準施策”“協同治理”與“社會共治”為根本原則。在此過程中,我國應繼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夯實生態環境保護基礎,健全環境保護管控手段等。如此一來,我國的生態環境方可在“十四五”時期內得以有效鞏固、改善與提高。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經經歷了工業化階段與城鎮化進程,而在近些年中,以往所街壘的環境問題終得爆發,是以在次以后,“十三五”時期正式成為了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攻堅時期。為了迎合這一趨勢,黨與國家針對新時期下的環境保護做出一系列的決策部署,同時以習近平思想為核心的生態文明思想,于思想、制度與管理等多個方面完善了生態環境保護結構。隨著“十三五”時期做出的諸多努力,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生態環境隨之得到了明顯優化。舉例而言,僅在2020年一年內,我國地級市以上的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占比已然超過了80%,地表水質量達到三類水體的占比已然超過了70%,受污染耕地利用率更超過了90%,其余諸如:森林覆蓋率、濕地保有率等亦有明顯提升,是以目前狀況為依據,可以對“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所處階段與時期做出如下判斷[1]。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國家的發展對能源的依賴性更強,但有了“十二五”時期的經驗后,無論經濟結構還是能源結構皆會在“十四五”時期內得到顯著改善,但是僅僅“顯著改善”尚且不能夠滿足國家向未來邁進的實際需求,必須將生態環境質量從“良”升級為“優”。而在此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與難度勢必會不斷提升。由此可見,“十四五”時期正是生態環境質量的爬坡期[2-3]。
雖然隨著我國對環境的治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不僅“十三五”時期以前的環境治理“舊賬”得到了部分緩解,后續時期的“新賬”問題亦得以基本解決,但是就根本而言,我國在環境質量方面的力度與成果較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仍然有所滯后,而這一問題勢必會在“十四五”時期內得到改善,在原有治理基礎上持續深入,實現生態修復工作的加強。由此可見,“十四五”時期亦是環境深入治理及生態修復的關鍵時期[4]。
就目前而言,我國諸多地區在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仍存在比較明顯的差距,兼之在環境保護實施的過程中區域乃至行業對環保的重視及推進力度不一等狀況頻發,最終致使不同地區領域、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處于不同階段,其中各自存在的生態保護矛盾各不相同,如:有的城市多受煙塵困擾;有的城市受臭氧污染困擾等。從這些方面來看,“十四五”時期同樣是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階段性與區域性分異并存期[5]。
通過對我國目前的環境治理狀況進行分析及所處階段、時期進行判斷,在“十四五”時期中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應當以“鞏固”“充實”“調整”與“提升”作為環境保護的工作主線,首先需要做到對以往達成及取得的生態環境治理成果進行鞏固,后續更不能稍有懈怠,需要持續進行調整與鞏固,避免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反彈狀況的發生[6]。同時,我國亦需要將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進其高質量發展作為未來的工作核心,對以往我國存留的包括土壤、水質及大氣等方面污染在內的諸多“存留環境問題”制定保護計劃,持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通過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我國人民的幸福感。
而在工作方面,“十四五”時期應當以“分類推進”“精準施策”“協同治理”與“社會共治”為根本原則。由于我國疆域遼闊,不同地區間存在較大差異,是以實施“分類推進”“精準施策”“協同治理”及“社會共治”時需要以不同地區的實際經濟、自然地理水平及狀況為基準,對應生態環境存在的不同問題特征實施分類處理,由中央政府提出質量提升的原則性要求,利用強化的監測網絡和大數據平臺,加強結果考核,弱化過程檢查,鼓勵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而隨著“十四五”時期的到來,我國于生態環境治理方面亦步入了持續深化階段。在此階段內,邊際治理成本必然會隨著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推進而不斷提高,是以在此期間內實現治理工作的現代化是重中之重。在此方面,我國可以以黨、政府及諸多企業為治理工作開展主體,共同構成“社會共治”體系[7]。在如此“社會共治”體系中,黨委方面需要明確自身所擔負的責任,通過對實際狀況的掌握建立考核評價及責任追究機制;而政府方面則需要發揮其引導與決策能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及部門的隊伍建設;企業方面則需要不斷向綠色完成轉型,主動參與至生態建設與環境治理工作中,以企業本身為輻射點引導人民群眾向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實現轉變。因此,在“十四五”時期內我國勢必需要堅持工作主線與工作原則,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2.2.1 完善制度建設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度是一切策略開展的前提,是以在“十四五”時期下,我國應不斷完善責任追究機制,在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區域間分別建立上下一體、明確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分配機制,推進一崗雙責機制,喜歡生態環境治理及保護責任,并以實際狀況為依據,建立符合現狀的追責制度,加強行政監察與法律監督等。
2.2.2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放管服”改革
除卻制度方面的完善外,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放管服”改革亦是“十四五”時期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路徑。在此方面,我國需要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職能轉變力度,大力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事項,對行政審批的申請材料及辦理時限實施進一步精簡壓縮,降低市場主體負擔。同時還需加強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監管力度,提高政府服務水平等。
2.2.3 “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工程
(1)新型大氣污染物綜合治理工程。所謂“新型大氣污染物綜合治理工程”,即一類對大氣污染物實現治理的工程類型。在該工程實際開展的過程中,我國需要不斷針對臭氧防治技術等方面的技術予以攻克,研發新型設備與技術,對諸如氨氣、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實施協同控制。
(2)大江大湖重點治理工程。大江大湖重點治理工程是一類針對水環境進行治理的工程,該工程的主要內容便是對湖泊、江流等重要水源實施生態修復,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可以先行對“負面清單”進行清點,搬離流域周遭的高污染企業,同時還需要著重處理“水體富營養化”等問題,將氮磷鉀皆列入至需治理的污染物范疇中,以此實現水環境的改善。
(3)近海環境重大保護工程。對近海環境實施重點治理,尤其是污染物排放方面的治理,如以往污染物排放較為嚴重的黃河口、閩江口、長江口、膠州灣、杭州灣等,對近海周邊的填?;顒訉嵤﹪栏窨刂?、嚴厲打擊,同時也需要強化封海休漁政策的實施。
(4)固廢減量化與無害化工程。固廢減量化與無害化工程可以以部分城市為實驗基點,推進“無廢城市”的建設,而在建設取得一定進度與成就后可以將其建設經驗向其余城市進行推廣,在各行各業內均實現固廢減量與無害化工程,提高資源的回收率與回收水平。
綜上所述,“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建成民主、富強、文明、和諧、美麗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的新時期,在此時期內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能夠令我國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間的關系,是以在未來時期打造高質量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勢在必行。而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我國一來需要“鞏固”“充實”“調整”與“提升”的工作主線與“分類推進”“精準施策”“協同治理”與“社會共治”的工作原則;二來則需要對新型大氣污染物綜合治理工程、大江大湖重點治理工程等工程進行落實。如此一來,我國方可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