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農業農村局 221011
1.1 腸胃炎豬的腸胃炎病原體是一種病毒,感染初期有嘔吐、腹瀉癥狀,而后豬會出現脫水情況,兩周齡以下的仔豬患上該病后死亡率極高,可達到90%~100%左右,該病曾為歐洲很多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上世紀90 年代,法國曾經消耗高達1000 萬美金防治此病。這種病對于首次感染的豬會造成十分明顯的危害,只要感染就一定會發病,但隨著豬年齡的增長,致死率會逐漸降低,病情也會減弱。
具體癥狀為:低于2 周齡的幼豬感染腸胃炎半天到1 天時間后,會發生嘔吐和水樣腹瀉,排泄物多為黃色并帶有令人難以忍受的惡臭氣味,繼而豬迅速消瘦,脫水死亡。而成年豬感染該病2 ~3d 后會出現水瀉,排泄物呈灰褐色,但很少出現嘔吐現象。并且在1 周左右之后就會停止腹瀉,體重有一定量的減少,卻很少會因病致死,最終表現多為發育不良。
1.2 豬輪狀病該病是由于輪狀病毒感染引發的急性腸道疾病,患豬也會出現嘔吐、腹瀉和脫水癥狀,但其與腸胃炎存在一定差異。首先,這種病的潛伏期為20h 左右,并且感染過這種疾病而能幸存的豬都會具備一定免疫性,不容易再次患病,抗體可以通過哺乳過程提供給幼豬,形成被動免疫。豬輪狀病的病豬多為8 周齡以內的個體,發病率在五成到八成之間,感染初期病豬食量衰減,常嘔吐和腹瀉,排泄物顏色為黃白色或者黑色,明顯區別于腸胃炎。大量研究表明,當環境溫度下降時,該病癥狀會更加嚴重,致死率大大增加。
豬輪狀病的暴發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區性,常常在氣候較冷的深秋、冬季和初春發生,其病毒主要借助病豬的糞便等排泄物傳播,若是其他個體食用了被病豬糞便污染的飼料,有很大概率會感染。此外,潮濕環境也有助于病毒的傳播和增殖,會加重疫情。
1.3 副傷寒性腹瀉豬副傷寒的病原體為沙門桿菌,該致病細菌生存能力極強,能夠在干燥、日照環境生存,也能在水中和糞便中存活,還能夠在冰凍環境下保持活性,但對高溫耐受力很弱,并且很容易被消毒劑消滅。該病臨床表現癥狀較多,腹瀉只是其中之一。
副傷寒的潛伏期少則幾天,多則幾個月,慢性型副傷寒才會出現腹瀉癥狀,并伴有腸黏膜壞死等異常情況。其主要通過食物和排泄物傳播,但也可進行母嬰傳播。
2.1 停食療法當發現重度腹瀉的病豬時,養殖戶可以采用停食療法對其進行治療。在生豬因食用腐敗變質的飼料而出現腹瀉情況時,在其進行治療的前期,應當對其進行停食處理,避免其腹瀉情況加重。同時,養殖戶可以通過喂食適量瀉藥的方式,幫助生豬迅速排出體內的霉變飼料,并且養殖戶還應當應用科學合理地配置方法,選用合適的解毒藥劑,避免霉變飼料對生豬機體造成嚴重的傷害。
2.2 補充營養液病毒性豬腹瀉疾病大多發生在春秋兩季,冬季的發病率比較低,該病癥的種類比較多,造成該病癥的主要原因是病毒進入生豬體內,引起其出現胃腸炎癥狀、流行性腹瀉等情況。病毒性豬腹瀉疾病在仔豬身上的發病率與致死率比較高,在仔豬患病后其胃腸道黏膜會大量出血、其體溫迅速升高,會出現劇烈嘔吐和腹瀉的情況,體重下降,逐漸虛弱直至死亡,因該病死亡的仔豬達到患病仔豬的95%,對此,為病豬補充營養液的方法主要可以治療生豬的病毒性腹瀉。為預防病毒性豬腹瀉的發生,養殖戶需要嚴格把控豬舍的溫濕度符合生豬的生長要求,增強其基礎免疫力。養殖戶面對已經出現病癥的仔豬,應當立即對其進行隔離斷乳,通過喂食葡萄糖水和葡萄糖甘氨酸溶液的方式,緩解腹瀉情況,面對腹瀉嚴重的病豬,養殖戶可以對其皮下注射適量高免血清,增強其抗病免疫力,提高病豬的存活率。
2.3 喂食驅蟲藥生豬在轉欄過程中極易因寄生蟲的作用導致發生腹瀉癥狀,此時養殖戶可以通過在恰當時機為病豬喂食驅蟲藥的方式開展干預治療,保持豬舍內生豬的健康。豬寄生蟲腹瀉主要是因豬球蟲病引起的,在7 日齡仔豬身上發病率比較高,患病仔豬的糞便呈灰色糊狀,隨著病情的加重,病豬糞便逐漸呈水狀,并且其中含有血液。通常情況下,生豬在出欄上市銷售前需要遵循養殖技術規范對其進行二次驅蟲干預,避免帶病豬肉產品在市場上的流通,影響消費者的身體健康。若要降低該病癥的發病率,養殖戶應當加強對豬舍環境的管理,通過定期消毒的方式,盡量保持環境的清潔衛生,增強生豬的抗病能力。在驅蟲藥的實際選擇過程中,養殖戶需要參照生豬糞便鏡檢的結果,在考慮到生豬的年齡和體型的情況下,選擇合適種類和質量的藥劑,確保治療的安全有效。
2.4 抗生素治療豬腹瀉疾病通常是由于多種病毒作用于生豬的機體導致其消化功能紊亂、體內菌群失調,導致其腸胃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使糞便呈現液態的病癥。豬腹瀉疾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病癥,冬季的發病率較高,可能會涉及各年齡段的生豬,生豬的年齡越小,致死率越高,從而給養殖戶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需要加強對豬腹瀉疾病的防控意識,保證生豬的健康成長。現階段,可能導致生豬發生腹瀉的可能性極多,由疾病引起的腹瀉就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并且該種腹瀉大多發生在仔豬身上,日齡越小的仔豬發病死亡的機率越高。
2.5 實驗室檢驗某規模化養殖場養殖的生豬在沒有出現明顯先兆的情況下,突然集體發病,病豬的體表溫度迅速升高至39℃,最高時達到42℃,并且表現出明顯的呼吸道和腹瀉癥狀。即病豬呼吸急促、喘粗氣、咳嗽,精神狀態明顯變差,食量嚴重下降,并在發病初期存在便秘的情況,在發病的中后期出現嚴重的腹瀉情況,糞便呈黃綠色,在腹瀉情況加重后,病豬身體逐漸消瘦,在病發的3 ~5d 內脫水死亡。經實驗室解剖發現,病豬的脾臟、肝臟、腎臟、淋巴結、腸道等部位均存在病變情況,對病變體細胞進行涂片染色鏡檢發現革蘭氏陰性染色,兩端頓圓,著色不勻的小桿菌,該病菌無莢膜、無芽孢、能運動,經培養發現,導致豬場生豬發生腹瀉的原因為沙門氏菌和附紅細胞體混合感染。該病癥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常發生在氣候溫暖或氣溫突變的情況下,并且傳播速度比較快。在發現致病菌后,養殖戶可以對其進行對癥治療,首先將病豬進隔離養殖,并利用生石灰、84 消毒液等將被污染區域全面消毒;其次對病豬每天注射一次恩諾沙星長效混懸液,低于7 日齡的仔豬注射0.5mL,大于7 日齡的哺乳仔豬注射1mL,連續注射3d,同時,在仔豬的另一側肌肉每天注射一次劑量為0.1mL/kg 體重的強力附紅消,連續注射7d;再次,為因嚴重腹瀉導致脫水的病豬喂食補鹽液;最后對不存在臨床病癥的仔豬注射仔豬副傷寒疫苗。通過上述方法,使得該養殖場的病豬逐漸恢復健康,并且沒有發生病情反復的情況。
豬的腹瀉可能是由多種疾病引起的,必須經過專業鑒定,采用正確的藥物進行治療,才能治愈疾病,防止疫情擴大,避免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從業人員應當學習相關知識,并做到科學養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