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濱/遼寧省朝陽市動物種源中心 122000
1.1 營養因素在日常飼養過程中,日糧配合不平衡是野驢蹄病發生的一個主要原因。飼料內精飼料含量過高、粗飼料過少、或者飼料品質太差、酸中毒等問題都容易導致蹄變形發生概率的明顯提升。
通常情況下,在動物機體內鈣元素以及磷元素的比例一般為1.5~2.0:1.0,過多的鈣元素會使機體對磷元素的吸收受到影響,與此同時過多的磷元素也會使機體對鈣元素的吸收受到影響,因而礦物質飼料內鈣元素以及磷元素比例不當就容易引起磷鈣的代謝障礙,進而導致蹄變形的發生。作為多種金屬酶類以及激素的組成部分,鋅與皮膚的健康密切相關,而蹄作為皮膚的一個衍生物,一旦飼料內缺乏足夠的鋅元素,就會使蹄的健康受到影響,進而引發蹄變形。VD 可以對鈣磷的代謝進行有效調節,一旦缺乏VD 就會使鈣磷代謝出現障礙,進而導致蹄病的發生。另外,霉變飼料內存在的有毒成分也會導致過敏反應的發生,進而引起的蹄病。
1.2 環境因素畜舍環境可以為家畜的健康生長提供一個重要的保障。相關研究表明,混凝土地面溫度過低、過硬、濕度過高等問題不僅會導致動物生產性能的降低,還容易引發感冒以及肢蹄病等各種疾病。如果對野驢進行圈養,運動場內過于潮濕、泥濘,沒有及時清掃糞尿,野驢蹄部長期浸漬于這些糞尿以及泥水中,極容易導致蹄角質出現變形以及變軟情況。在日常飼養過程中,對野驢蹄部保護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導致蹄部出現外傷,沒有定期對蹄部進行修剪,也容易引發蹄變形。由于防疫措施不嚴,飼養管理不當,導致傳染病以及寄生蟲病的流行也會引發蹄病。
1.3 其他因素野驢蹄病的發生也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如果公驢存在先天性的蹄變形,其后代患有該病的概率就較高。野驢年齡越大,其蹄病發生概率也越高。
2.1 蹄部疾病病驢蹄壁溫度明顯增加,蹄尖壁存在劇痛,其駐立姿勢發生改變,行走過程中步態短促或者步樣緊張,其腹部逐漸向上緊收。病驢蹄部或者下部關節出現疼痛性疾病,在蹄落地時可任意看到其病肢內收,無法平均負重。
2.2 蹄變形
2.2.1 長蹄長蹄又被稱為延蹄,是因長期不對蹄部進行修剪而導致蹄兩側支長度嘗過了正常蹄支,蹄角質過度向前延伸,呈長形外觀。
2.2.2 寬蹄寬蹄又被稱為大肢板,是指病驢蹄兩側支長度以及寬度均超過正常蹄支,外觀又大又寬。病驢蹄角質部較薄,蹄踵位置較低,在站立以及行走過程中病驢蹄前緣向上稍翻,很難返回。
2.2.3 翻卷蹄病驢蹄內側支或者外側支蹄底存在翻卷現象。觀察其蹄地面,可以看到其外側緣存在過度磨損問題了,蹄背部過度翻卷并轉變為蹄底部,蹄叉部角質層明顯增厚,因蹄底部負重不勻,導致后肢附和關節以下向外側傾斜。如果蹄變形較為嚴重,病驢兩后肢逐漸向后方延伸,不斷弓背,無法正常運步,常常呈拖曳狀。
在野驢蹄病防治過程中,必須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作為基本原則,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綜合性的防治措施。
3.1 飼養方面在飼養過程中,需要平衡日糧,結合野驢實際生長需求為其配置適宜的日糧,尤其要注意合理搭配精粗飼料[3]。保證飼料內具備充足的鈣元素以及磷元素,同時對其比例進行合理控制;此外,還需保證飼料內鐵、鋅、銅、錳、硒、碘以及鈷等的含量,定期將0.01%~0.02%的硫酸鋅加入到日糧當中。另外,還需注意日糧中陰離子以及陽離子的平衡。保證日糧內具備充足的VA、VD、VE 以及煙酸,尤其需要注意添加VD。
3.2 管理方面對場館做好環境衛生清理工作,定期進行消毒,保證運動場以及圈舍內的清潔以及干燥,每天及時將圈舍內以及運動場內存在的硬物、污水以及糞便及時清除,從而對蹄病的發生進行有效預防。為野驢提供充足的運動空間,盡可能設置具備紋路的水泥地面,從而方便磨蹄,降低蹄變形發生的概率。每年的春季以及秋季對全群進行蹄形普查,建立完善的修蹄制度,每年2 次修整變形蹄,如果病驢存在嚴重的蹄病可以對其進行多次修蹄。另外,不得過猛修蹄,避免磨蹄出血,對于存在嚴重出血現象的病驢需要采用魚石脂紗布進行包扎。修蹄后的野驢在兩周內不得在水泥地上運動,以防蹄部發生感染。嚴禁在雨季修蹄。
3.3 其他方面建立科學合理的防疫制度,避免傳染病的侵入。對公驢做好選育工作,一旦發現驢蹄變形于公驢相關者,不再采用該公驢配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