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信輝 劉曉妮 鐘 斌 張桂娟 林 海 賴慶文
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呼吸內科,江西贛州 341000
結核性胸膜炎是結核桿菌初次入侵機體,進入胸膜腔引起的肺外結核病,臨床表現為畏寒、發熱、盜汗等全身中毒癥狀及胸腔積液[1-2]。因胸腔積液中清蛋白含量較高,且保護各種促纖維、促炎細胞因子,持續發展會引起纖維蛋白沉淀,致使胸膜不同程度黏連,形成多房分隔,甚至引起胸膜增厚,導致呼吸困難及肺功能損害,需手術治療,不利于患者預后[3-4]。胸腔閉式引流是用于氣胸、血胸、膿胸及開胸術后引流的一種方法,在疾病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5]。本研究探討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治療有分隔的結核性胸膜炎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6月我院收治的60例有分隔的結核性胸膜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時間順序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中,女14例,男16例;年齡26~64歲,平均(42.22±7.89)歲;病程2~8年,平均(5.21±1.16年);平均胸膜厚度(3.40±1.15)mm。治療組中,女13例,男17例;年齡25~66歲,平均(42.27±7.85)歲;病程2~8年,平均(5.23±1.19)年;平均胸膜厚度(3.42±1.14)m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結核性胸膜炎診斷標準[6];②患者彩超或胸部CT 檢查提示胸腔積液有分隔;③患者年齡>18歲;④患者對本研究涉及藥物耐受;⑤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參與研究前接受過系統的抗結合治療者;②存在內分泌系統、腫瘤以及消化系統合并癥者;③合并嚴重臟腑功能不全者;④存在凝血、免疫障礙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者。
兩組患者均采用2HRZE/4HR 抗結核方案治療,并采用強的松片(重慶天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0020521)晨起頓服,0.5 mg/(kg·d)。①對照組患者采用胸腔穿刺抽液治療:B超定位,胸腔穿刺抽液體,每次抽出液體小于1000 ml,2~3次/周,抽完后胸腔內注射30 ml 生理鹽水+10萬單位尿激酶,至積液不能抽出后B超復查。②治療組患者采用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治療:常規B超定位,局部皮膚消毒、鋪巾、局部浸潤麻醉,采用中心靜脈導管穿刺針進行胸腔穿刺,抽到積液后將導絲導入胸腔,并將穿刺針拔出,之后沿著導絲送入中心靜脈導管,約12 cm,抽出導絲,連接注射器,確認引流通暢于胸壁處進行固定,引流管外端連接引流袋,自然流出積液,初次引流量低于1000 ml,之后夾管,次日再次引流,引流量減少后腔內注入30 ml 生理鹽水+10萬單位尿激酶,2次/周,至24 h 無胸液流出后B超復查,若胸腔積液量少或無積液,且引流管無積液引出時則拔管。③于患者治療1、2、3、4 周后復查B超,治療后1、3、6個月復查胸部CT,觀察患者胸水吸收及胸膜肥厚情況。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積液消失時間、住院時間、不良反應(包括胸膜反應、氣胸、出血)總發生率及胸膜增厚發生率。
①療效判斷標準。顯效:胸腔積液完全消失,無胸膜肥厚粘連;有效:胸腔積液消失,但發生胸膜粘連或肥厚;無效:胸腔積液消失后再次出現,或胸腔積液尚未完全消失,形成包裹性積液[7]。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積液消失時間。穿刺抽液: 最后抽液后72 h,B超顯示不能抽液;置管引流:引流管無積液流出,且夾閉引72 h后B超復查提示不能抽液。③胸膜增厚。最后引流之后6個月胸膜厚度較曾經胸膜最厚處高5 mm 以上。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治療組患者的積液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積液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的比較(d,±s)

表2 兩組患者積液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的比較(d,±s)
組別 積液消失時間 住院時間對照組(n=30)治療組(n=30)t 值P 值11.43±2.60 8.16±2.21 5.249 0.000 13.28±2.85 9.33±2.34 5.876 0.000
治療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及胸膜增厚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及胸膜增厚發生率的比較[n(%)]
胸腔積液是結核性胸膜炎的典型表現,胸膜對結核毒素有高度反應,結核桿菌侵襲胸膜后,致使機體的變應性增高,進而引起滲出,導致胸腔積液及相關癥狀[8-9]。臨床需盡快排凈胸腔積液,以解除肺臟血管壓迫,改善患者循環及呼吸功能,增強治療效果[10-11]。
胸腔穿刺抽液是治療胸腔積液的傳統方法,可通過反復抽液解除積液引起的相關癥狀[12-13]。但反復進行胸腔穿刺會增加操作創傷,且抽液操作時會使患者胸腔內壓力短時間內大幅度降低,極易引起循環障礙,導致氣胸,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還不利于基礎疾病的治療,延長患者的治療時間[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的積液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及胸膜增厚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在有分隔的結核性胸膜炎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能夠促進積液消失,增強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恢復。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是通過胸腔置入導管進行持續引流,只需進行單次有創操作,且胸腔引流速度均勻、緩慢,能夠有效預防積液短時間內大量減少導致的胸腔壓力下降,降低胸膜反應、氣胸、出血的發生率,還能夠充分引流,盡早清除胸腔積液,降低胸膜增厚的發生風險,增強治療效果,縮短住院時間[16-18]。同時,植入胸腔內的引流管較細,且機體相容性好,能夠減輕不適感及對其他組織器官的影響,在體弱或老年患者中適用度更高[19-20]。此外,本研究在兩組患者中均同時采用尿激酶腔內注射治療,不僅能夠增強治療效果,還可排除因治療藥物不同導致的的結果差異,提高研究結果的可信度。
綜上所述,在有分隔的結核性胸膜炎患者中采用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治療效果顯著,不良反應少,能夠促進積液消失,預防胸膜增厚,縮短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