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1)
1.1.1 攝影課程的教學內容有所調整 攝影設備的智能化促使實踐操作教學任務的改變。在早期攝影課程教學中,相機或者數碼相機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工具,而科技的發展帶來了攝影器材的變化,智能手機相機已經成為當下日常拍攝的主流,智能化也導致了攝影在技術操作層面上的弱化,從前的攝影課程主要精力在學習攝影技術,而智能化之后的結果是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前期構思、創新與后期制作。
1.1.2 攝影課程的教學目標有所改變 當攝影技術變得智能時,拍攝的重點會更傾向于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和對自然變化的反思,通過鏡頭來“掃描”記錄客觀事物。因此需要加強對人文理念和觀念的培養,在攝影藝術創作中,更加強調對攝影作品的藝術性呈現和情感的表達。
1.1.3 攝影課程的評價體系發生改變 在傳統的攝影課程評價體系中,對學生課堂成績的評判,通常是以提交攝影作業作品的形式進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評判較少,評價標準比較單一,從而導致學生有漏洞可鉆。通過信息化的課程建設可以改變單一的評價標準,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科學制定評價體系,以適應時代的發展。
1.2.1 課堂上只展現出攝影作品,而沒有創作環境的再現 授課教師通常會在課堂上展示攝影大師的作品或者自己創作的攝影作品,學生只能通過畫面感受到最后的效果,而體會不到創作環境帶給攝影的各種可能性。
1.2.2 傳統的教學方式仍占主導地位,缺少深度的師生交流與研討 填鴨式的教育方式仍然占據著當前的攝影課堂教學,師生間缺少有效的交流互動,除了在課堂上的授課見面時間,其他時間很少再交流與討論。
1.2.3 學習問題與效果不能及時反饋 學習反饋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及時有效的反饋可以引導教師修正教學計劃,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
全景式(full spectrum[1])教學是基于建構主義和多元智能理論的一種教學方式,它以自主、合作、探究為教學活動的核心[2],調動教學活動中所有信息資源,激發學生的全部感知能力,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體驗,是一種結構化的教學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全面調動該學科豐富的線上教學資源,利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創設各種學習情境,營造有利于學習的各種環境,使學生能獲得盡可能多的學習信息,從而讓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再通過探究教學,引導學生從問題的初始狀態到目標狀態,經歷不斷建立假設和驗證假設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及時地進行評估和反饋。其中的探索過程是經過教師精心設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收到的信息可以是事先加工或者過濾過的,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教師參與指導和幫助。
全景式教學不是某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它強調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達成課程和教學目標[3]。基本結構可以概況為5N。創 設 情 境(situation)、發 現 問 題(question)、探 索 研 究(investigation)、評價反饋(evaluation)和成果交流(production),簡稱5N模式。
“攝影美學”課程通過將全景式教學中的5N模式與當前的信息化教學手段相結合,進行探索與構建。
創設情境是通過適當的方式,模擬生活或者教學場景,讓課堂更加接近現實與生活,加強感知能力,突出學生的體驗感,以最直觀的方式再現知識內容中所包含的訓練要求。從而讓學生處于真實的問題情境之中,形成真實的問題,調動出學生的探索激情。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教學情境解決的是學生認知過程中的形象與抽象、實際與理論、感性與理性等方面的關系。
在“攝影美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筆者利用與團隊創建的“走近攝影”慕課進行網絡學習情境探索、利用“雨課堂”工具進行課堂互動學習情境實踐,并且與教學團隊一起重點打造了《特殊場景下的類型電影拍攝》虛擬仿真項目進行虛擬仿真學習情境的建設。
“走近攝影”慕課是通過創設視頻學習資源,以網絡載體為資源手段,將文字、圖像、聲音等通過互聯網傳播,創造出網絡資源信息的傳遞,讓學生隨時隨地及時參與網絡學習,融入網絡學習情境之中。雨課堂工具是清華大學與學堂在線共同推出的新型智慧教學解決方案,為學生提供課堂互動學習情境。在課堂教學中,利用雨課堂工具與“攝影美學”PPT相結合,共設計了11講,其中主要應用了以下5種功能:①應用預習功能,將帶有MOOC視頻、習題、語音的課前預習課件,推送到學生手機微信中[4]。②應用題目制作與限時測試功能,進行隨堂測驗,檢驗教學效果。③應用課堂彈幕功能,輕松組織討論,活躍班級氣氛。④應用匿名反饋功能,遇到問題,可以匿名反饋給老師。⑤應用PPT同步功能,不再拍照抄寫,對于難以理解的知識,可以點“不懂”反饋給老師。并且在課程結束后,通過雨課堂,能收集到班級的個性數據報表,包括教學數據周期采集,分析課程數據和量化學習情況,幫助教師精準教學,營造課堂互動學習情境。
2019年筆者團隊重點打造開發了攝影與攝像課程共享的《特殊場景下的類型電影拍攝》虛擬仿真項目,創設出虛擬學習情境。2020年認定為省級項目,已被武漢大學、湖南大學等超過20所高校應用。該項目創立兩大3D場景進行預設,學生通過電腦、手機等設備應用本項目,不僅能突破歷史時間與文化空間的限制,也能不受氣候和季節影響,同時避免因攝影設備昂貴,現場人員與設備的協調,不理想鏡頭的重復拍攝等高消耗問題。學生可以通過選擇場景、設置拍攝點、設置燈光位置等,利用構圖、光線、環境等進行攝影美學創作,讓學生隨時隨地融入虛擬情境,進行攝影美學創作。
問題導向是課程教學的基本原則,學生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中通過觀察、對比、思考等,自主發現問題,也可以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發現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前線上預習,提出攝影知識性問題;課中教學研習,討論攝影理論性問題;課后線下實踐,摸索攝影技巧性問題。讓發現問題貫穿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
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筆者團隊在2018年進行了“走近攝影”的慕課建設,2019年認定為省級一流課程,2020年認定為首批國家一流課程,該慕課由31個小章節組成,課程教學內容分攝影基礎、攝影美學理論和攝影實踐3部分,系統性強,并可按教學要求進行選擇。課程教學貫穿以學生為中心理念,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設計教學內容,讓教師教學目標更加清晰明了,讓學生學習有章可循。課程中的攝影理論講授,精心選取理論教學知識點,同時,注重攝影與美學、繪畫、設計等學科的知識聯系。課程設計圖文并茂,通俗易懂,強調拍攝實踐,針對性強,便于碎片化學習。通過慕課學習探索更深層的理論研究,為學生提供線上學習、發現問題的平臺,目前選課人數超過7萬人。在具體操作上,主要是通過應用雨課堂教學軟件,發送慕課預習內容和其他相關資料,進行課前預習并提出相關問題;在課堂知識點講授后,進行隨堂測驗,及時發現問題;課后通過微信群、QQ群反饋課外拍攝中遇到的技術性問題。
探索研究的過程是學生通過觀察、閱讀、思考,發現問題,搜集數據,獲得答案并進行交流檢驗的學習過程。是“攝影美學”課程課堂教學的主線,在提供的信息資源中,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鼓勵學生綜合運用信息化技術,深入理解攝影美學理論與應用,在課堂上進行翻轉課堂;利用智慧教室的信息化功能[5],有效進行小組討論;在拍攝實踐中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有所突破,讓探索與研究貫穿課程始終。通過翻轉課堂,讓學生自主完成課程知識傳授,在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與協作,通過解決問題的方式完成對知識的內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來自主分配學習時間和學習方式,真正實現個性化學習。在課堂上,學生有機會通過問題探究的形式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教師可以將更多的課堂時間用于觀察學生的表現并為學生提供幫助。
評價反饋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過程,對整個學習活動進行監控、反思,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適時評價可以激勵和引導學生克服困難迎難而上,解決問題和困惑;即時反饋可以讓教師更清楚教學的針對性,明確教學的方向。
在課堂上通過雨課堂的彈幕工具,即時分享學習感受;雨課堂的匿名反饋功能,可以真實反饋學習困惑;雨課堂的隨堂測試功能,及時檢測學習效果。慕課中的留言功能、微信群、QQ群,隨時反映和解答學習問題,通過多渠道的信息收集,讓整個教學過程得以掌控[6]。
進行成果交流時,可以給學生帶來啟發,獲得新的靈感,在相互溝通中,培養合作意識。在“攝影美學”課堂教學中,利用雨課堂對學生攝影作品當場進行學生互評和老師點評;通過微信群、QQ群進行自由交流和作品推薦;課堂上進行案例分析,引導學生探索和創新;鼓勵學生參與競賽,拓寬視野,提升整體水平。在競賽上,指導學生參加全國青年攝影大展、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絲路全球青少年攝影大賽等賽事,部分學生獲得了比較好的成績。有豐富拍攝經驗的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化手段及時地與同學們進行分享交流,將實踐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7]。
“攝影美學”課程將全景式教學法的5N模式與信息化教學手段相結合,調整與組合教學設計,應用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相結合,實行線上線下開展全景式教學。
(1)課前預習:通過雨課堂工具發送慕課預習內容,讓學生提早知曉本次課程的基本內容。
(2)課中研習:通過雨課堂工具+課堂講解與答疑+虛擬仿真實驗與點評討論。
(3)課后練習:微信視頻連線指導+提交攝影作業+學生互評與教師點評+微信互動留言點贊。
利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進行評價考核。
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各占50%。其中在形成性評價中,課程學習占20%,學生作業互評分數占30%;在終結性評價中,作品創新能力占20%,作品拍攝水平占30%。
互聯網正在改變當今世界,單靠文字和符號為內容的傳統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需求,信息化的應用拓展了教學的廣度,也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加強,獲取知識的能力得到提升。但目前信息化教學手段的豐富多樣性也讓教師們感覺顧此失彼,在不久的將來還會有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技術的加入,會讓整個信息化教學手段更加多元,同時筆者也擔憂信息化教學手段泛濫而導致教學安排不合理等問題。
隨著在線教學平臺功能和內容的不斷完善與改進,將會更好地推進全景式教學模式的完善,把教學中出現的多種信息化技術手段有機統一,將線上和線下、課內和課外混合式教學相融合。筆者將不斷總結經驗,為推進信息化教學與全景式教學的融合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