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芒
隨著市縣融媒體平臺建設基本完成,如何更好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成為各區縣努力探索的方向。媒體全面觸網上線的前提下,深耕基層的市縣融媒體充分發揮了離群眾最近、最容易與群眾打成一片的優勢,聚集了大量用戶,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得到極大的提升,市縣媒體逐步發揮了應有的強大的“磁場”效應,媒體深度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成為了群眾生活的一部分。
目前,隨著市縣融媒體服務功能不斷完善,群眾辦事網上更加便捷,融媒體已不再只是簡單的媒體平臺,“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甚至不跑路”成為媒體融合后發揮的重要作用,市縣融媒體正在成為讓黨的聲音、黨的關懷、黨的好政策傳遞到千家萬戶的綜合服務平臺。
一
強化用戶思維,堅持“從群眾中
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基調
市縣融媒體能否很好地發揮作用,關鍵是用戶,沒有用戶參與再好的內容也沒有關注度。只有用戶的量有了,才有了受眾,才可能有受眾的參與,進而提升日活率。而發展用戶,市縣融媒體有著天然的優勢一既了解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又可以隨時隨地了解縣域內群眾的需求,通過有的放矢做好本地宣傳、開展活動策劃、拓展服務項目,就可以讓人民群眾成為縣融媒體中心有黏性的用戶。
四川省古藺縣曾是鳥蒙山深處的國家級貧困縣,脫貧攻堅讓這個山區縣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古藺縣融媒體中心在深入鄉鎮調研過程中,了解到群眾有強烈表達對家鄉變化贊美的愿望后,2019年及時策劃了第一屆“點贊家鄉巨變”中小學征文活動,家長、老師、學生都是感同受、不吐不快,很自然的這樣的征文活動接地氣、受群眾歡迎,一時之間當地的朋友圈被“點贊家鄉巨變”刷屏,古藺融媒APP新增下載量10萬+。
二
以人民為中心,群眾在哪里
服務就跟進到哪里
市縣融媒體建設得怎么樣,運營得怎么樣,兩個數據最能說明問題:一個是下載量,另一個是活躍度。提升活躍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始終以為人民為中心,搞好服務,讓群眾離不開融媒體。一方面要發揮“喉舌”作用,做好信息服務。要轉變傳統宣傳方式,在群眾向網絡聚集的互聯網時代,需要更多使用網言網語進行宣傳,特別是小視頻、海報、H5等深受群眾歡迎的宣傳方式,而這個過程還需要不斷加強。同時,要進行宣傳內容的結構調整,要從以時政信息為主轉向以社會民生信息為主,爭取時政信息不高于20%,社會民生信息超過80%。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群眾覺得這個平臺是為他們服務的平臺,而不是宣教的平臺。另一方面是要發揮“數據”優勢,因時因勢做好定制服務。隨著市縣融媒體用戶基數不斷壯大,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及時找到群體性的共性需求,從而及時做好階段性的“定制服務”。不同的階段群眾會有不同的需求,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人們最渴望的是防疫知識,群眾在客戶端后臺此類的留言多,就需要大力做好相關的宣傳。而在后期,人們更關注的是復工復產,宣傳的方向更多就要轉向復工復產政策、措施宜宣傳。
瀘州市江陽區“江潮”融媒體按照“媒體+政務+服務+商務”模式提供本地化服務,打造20多個服務類欄目,開通“潮圈”“問政”互動頻道,實現新聞資訊集中發布、政務服務一站辦理、志愿服務在線調度、便民服務一端連通、網民用戶社區交流等功能。
三
發揮平臺優勢,以共享
共建提供專業服務
融媒體中心建設并不是簡單的人員整合在一起辦公,而是利用媒體宣傳動員的優勢,應融盡融,實現由“物理相融”向“化學相融”轉變。在實踐中,就是要建設可共享的平臺,聯合縣域職能部門,讓專業人做專業事。
古藺縣融媒體中心開展了有益探索,“黨建”是和縣委組織部共建的,“農民工之家”是和農民工服務中心共建的,“問政”是和縣紀委、輿情中心三方共建的。這種共享共建模式既減輕了融媒體中心的壓力,也可以發揮各方優勢,最終避免了資源浪費和重復性建設,同時也能讓人民群眾獲得更專業的服務。古藺融媒APP“農民工之家”上線5個月時間,累計發布了78條政策招工信息,瀏覽量達47萬次,為農民工就近務工打通了渠道,同時也減輕了企業招工成本,成為企業縣域招工的首選平臺。
針對專項工作宣傳,今年“瀘縣融媒”抖音推出4期森林防火無人機喊話系列短視頻作品,內容涉及春節不帶火源進山、農戶不燒灰、不戶外帶火野炊、清明禁燃煙燭祭祖等作品,點擊量突破I億次,作品在全省183個區縣應急管理部門新媒體平臺等發布推廣。
瀘州日報川江號客戶端新打造“有話請您說”——瀘州市網絡問政平臺,通過三大體系建設,實現四大功能成效,成為瀘州民意匯聚、與情集散、基層治理的重要陣地。瀘州市網絡問政平臺開通運行以來,已辦結問政86216件。問政量從2013年的1986件,到2015的9199件,再到2020年的17008件,問政量逐年遞增,滿意度不降反升,達到了99.27%。群眾對平臺的信任度不斷增加,讓越來越多的群氽愿意通過這一平臺表達訴求,各類社會輿論信息匯聚于此,形成了輿情、輿論信息的“蓄水池”,為瀘州市輿情中心提供了大量參考信息。在兩會、疫情防控等重大節點和社會事件面前,網絡問政平臺也積極發揮了輿情信息的“晴雨表”和“溫度計”作用。
四
以實用管用為原則,向村社區延伸,打通服務群眾“毛細血管”
社會治理的精細化是當下基層急需破題的,融媒體可以發揮打通線下線上的紐帶橋梁作用。在實踐中,市縣融媒體深耕本地,調研成本低,可以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本著實用管用的原則,發揮好媒體監督作用,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2021年,隨著村、社區換屆選舉完成,古藺縣西城街社區率先探索將社區網格化管理觸網上線,引導群眾通過“@西城街+需求”發布求助信息,社區干部、網格員、樓長齊行動,群眾訴求得到解決的同時還需及時向公眾反饋。這種把群眾事放在媒體上全民督辦的形式,提高了社區干部的辦事效率,提升了社區服務水平。目前古藺縣23個鄉鎮(街道)、285個村(社區)全部開設融媒號,實現了群眾訴求網上反映、網上辦理、全民監督。
五
始終堅持規范引導,“定心丸”作用凸顯
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需要立足新方位、把握新形勢、找準新坐標,有效運用科技發展成果,探索總結新的傳播規律,對出現的雜音、噪音及時糾偏、規范引導,唱響主旋律,推動黨的聲音進入各類用戶終端,在新的輿論場發揮好新的作用。
兩年前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強調要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2020年,瀘州大江大橋維修整治之前,瀘州主城區長江上僅有兩座大橋,長江大橋的封閉施工將影響主城區34.7萬輛車進出長江大橋,約130.6萬人的出行。維修整治期間,恰逢中考、高考。在初期的新媒體產品留言研判中,有網友留言“長江大橋施工能不能推遲到高考后?”外地網友也在咨詢:進出瀘州,另一座長江大橋是否需要限行?瀘州日報社將網友留言進行整理歸納后,將長江大橋維修整治刻不容緩列為回應百姓關切的重要問題。為了增強輿論引導的公信力,瀘州日報社推出了市民對長江大橋維修的關注視頻稿件《38歲的長江大橋即將“大修”,出行怎么辦?市民這樣說...》,稿件采訪了橋梁專家、交通部門、長江大橋建設者,對長江大橋建設歷程、運行情況進行了詳細解讀,為長江大橋維修整治釋疑。此稿推出后,網上雜音逐漸消除,黨的新聞輿論“定心丸”的作用凸顯。
在大橋維修整治期間,有自媒體擅自發布大橋將提前通車的消息,與實際通車時間不符合,給施工和市政府造成壓力。為增強公信力,瀘州日報社及時采訪杈威部門,回應大橋還有附屬設施未完善,并公布了準確通車時間,消除輿情,雜音迅速消失。6個月時間里,瀘州日報社規范引導輿論,緩解了市民焦慮,贏得了市民和市委、市政府的掌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深度開展基層治理是市縣融媒體的使命,下一步隨著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發展,市縣融媒體還有更大的空間,發揮媒體優勢更好服務群眾。
(作者單位:瀘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