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旋
摘要:唯物史觀使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觀超越了自然主義生態倫理和人類中心主義之爭,將生態倫理與社會制度聯系起來,從而找到了解決生態倫理困境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正確出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需要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觀為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提供新的范式,為我國綠色發展提供新的視角,為破解生態難題提供新的方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自然性;人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倫理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21)04-0051-05
基金項目:中共衡陽市委黨校、行政學院系統社科課題“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觀的三重向度”(2019Q001);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的理論邏輯及價值旨歸研究”(XSP20YBC269)。
自2019年7月以來,高溫和干旱等極端天氣導致澳大利亞多地林火肆虐,澳大利亞林火過火面積超過1000萬公頃,約有10億只動物葬身火海[1];2020年,非洲和巴基斯坦相繼遭受嚴重蝗災,糧食緊缺;菲律賓火山爆發,截至2020年1月14日凌晨,塔阿爾地區共記錄了286次火山地震,需疏散46萬民眾到危險地帶之外[2];“南極冰蓋變化”專題指出,21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融化面積占南極冰蓋總面積的19%[3]。這一系列自然災害都引起了各學科學者們的關注。從生態倫理的角度來看,大自然有其自身的秩序,它的各種生命形態是相互依存的。一旦人類的行為打破了大自然的自身秩序,引發地球生物圈的系統紊亂,大自然也會“生病”。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人類需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觀明確闡釋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觀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倫理的理論基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頂層設計、制度安排和決策部署:“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寫入黨章[4]106;“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4]19成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污染防治攻堅戰”[4]22成為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
(一)不同歷史階段的生態倫理準則具有相對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有史以來的歷史都是物質生產的歷史,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態倫理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基于特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資本主義社會所造成的生態危機以及其內在的資本邏輯所產生的畸形的異化的生態倫理關系,都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物。唯物史觀使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超越了生態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之爭,將生態倫理與資本主義制度聯系起來,找到了解決生態倫理困境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正確出路。“因為工藝學會揭示出人對自然的能動關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人的社會生活條件和由此產生的精神觀念的直接生產過程……后面這種方法是唯一的唯物主義方法,因而也是唯一科學的方法。那種排除歷史過程、抽象的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的缺點,每當它的代表越出自己的專業范圍時,就在他們的抽象的和唯心主義的觀念中立刻顯露出來。”[5]馬克思主義為生態倫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馬克思主義強調必須基于整個歷史的基礎,從現實的歷史的人的生存出發去分析生態倫理。
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的發展包含著進步的內涵。基于不同社會形態的生態倫理當然也同樣具有進步的內核。歷史的發展過程因生產方式不同而分為不同的階段。每個歷史階段都是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而且處于相對于前一階段更高的歷史階段。每個發展階段都是人類歷史發展不可缺少的過程,都具有歷史的合理性和進步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6]也是基于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相對性而言的。
對于生態倫理而言,所有歷史階段的生態倫理都是相對的,因為它是特定的生產關系的產物。但在特定的歷史階段生態倫理又是絕對的、真實的。因為在每個歷史階段,人的本質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現,都體現了人與生態關系的進步。每一個特定歷史階段的生態倫理相對于那個發展階段而言都是合理的。不能超越歷史的發展階段提出絕對的生態倫理準則。
(二)自然性和人性的辯證統一
恩格斯指出:“新的自然觀的基本點是完備了:一切僵硬的東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東西消散了,一切被當作永久存在的特殊東西變成了轉瞬即逝的東西,整個自然界被證明是在永恒的流動和循環中運動著。”[7]856恩格斯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這一切都是物質在一定條件下運動的結果。恩格斯從科學的角度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奠定了唯物主義的基石。如果作為物質的自然界能夠成為生態倫理的主體,就必須假定自然界和人類一樣具有自我意識,而自然界自我意識的內容就是自然性。一方面,恩格斯明確指出,自然界可以具有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通過人類得以表達;另一方面,恩格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分析不僅是唯物的,而且是辯證的。人在進化過程中自然充分展示了自身的意識,人的進化過程是人性與自然性的統一。但是人類不僅僅反映自然性,而且具有社會性。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基于不同生產關系的社會關系對人性與自然性之間的關系產生不同的影響。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造成了人與自然的異化,使自然不能在人身上體現出自然性,也使人不能通過自然實現自身的本性。
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體現了自然性和人性的辯證統一,這種統一通過一般生產和社會生產得以實現。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體現了自然性,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也體現了人的本質的逐步完善。但從根本上講,人屬于自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前提是人首先要服從于自然,這樣的統一才是和諧的統一。
(三)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倫理需求
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指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種關系回歸于人自身。”[8]46人的解放,就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主要包括人自身的素質提高、勞動自主性的增加和自由時間的充裕。可見,自然和社會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而人在社會中通過自主勞動,不斷完善自身,同自然和諧相處,并保護自然。
那么,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如何完成呢?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中指出:“對私有財產的揚棄,是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解放。”[8]190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也指出:“在私有制和階級存在的情況下,每個人都只屬于某一個生產部門,只發展某一方面的才能,只有通過共產主義社會,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之后,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8]688-689那么,又如何實現生產力的發展和共產主義呢。恩格斯指出:“只有當消滅私有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和規模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這種共同聯合體形式,全體社會成員通過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最終實現全體成員的全面發展。”[8]689“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9]。那么,人不是單個的個人,而是社會人中的一部分,單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離不開社會和自然這個整體,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水平和手段取決于全體的社會條件;但是,如果沒有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社會人的發展就無從談起。因此,人、自然、社會是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的。并且,人在行使自身權力的同時還要履行保護自然的責任和義務。“人不是在某一種規定性上再生產自己,而是生產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種已經變成的東西上,而是處在變異的絕對運動之中。”[10]可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倫理需求也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倫理需求。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的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中國化的過程中分別受到了中國傳統生態倫理以及近代西方生態倫理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并沒有直接定義“生態倫理”,但是儒家、道家、佛家的生態思想都有關于生態倫理的內容,那就是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當然,也必須看到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局限性。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的本質是在低水平、相對封閉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原始而又樸素的生態觀念,是與自給自足的封建方式對應的意識形態。中國傳統生態倫理主張道法自然、眾生平等,其核心是通過內省式的道德修養實現人性的完善,倡導簡樸安寧的生活方式,最終實現天人合一。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的根本宗旨是通過人的完善實現人化自然的本質,實現人的解放。中國傳統生態倫理與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都將人的完善置于核心地位,這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倫理建設中借鑒傳統生態倫理的切入點。近代,嚴復將英國學者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的前半部分進行了翻譯和注釋,對其思想進行了中國化的改造,最終形成了進化論生態思想。赫胥黎認為人化的自然作為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并不是完全的自然規律在起作用,而是發展到一個階段受到倫理道德影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是自然競爭的最適者并不等于道德上的最善者。可以這么理解:文明社會發展進化的規律不是適者生存,而是善者生存。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的中國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密切相關,它所要回答的是人與自然之間是怎樣的關系,中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如何實現這種關系。答案是,首先要在滿足人的需求的前提下充分保護自然、尊重自然,這是實現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中國化的前提。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倫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1994年3月25日,國務院第16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到可持續發展,就是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等各方面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模式。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的本質。生態文明則強調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和消費方式,充分實現人的本質,尊重自然,最終實現人、自然、社會的和諧共生。因此,生態文明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的內涵,還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并將其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倫理的形成。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可持續為目的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綠色發展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的新境界。
大自然之所以出現一系列問題,根本原因在于人類只注重經濟增長,對自然資源竭澤而漁。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觀認為不能追求經濟的“片面”生產,期望實現“全面的”生產。也就是說,這種片面性的生產不注重自然規律,不僅對生態環境有害,最終,也將反噬人類自身。如何實現“全面的生產”呢?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11]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生產的“內在尺度”與自然的“任何一個種的尺度”的辯證統一。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倫理觀,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倫理的構建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對于中國綠色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為我國綠色發展提供新的視角
綠色發展就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12]表明了推進綠色發展必須尊重和適應自然規律,并且是持久戰。生態環境惡化制約了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腳步,是實現綠色中國的最大障礙。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觀著重闡釋了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方法論,同中國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本質上具有內在一致性。綠色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觀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推進綠色發展要以馬克思主義為引領,堅定摒棄過去的高碳高代價的發展模式,積極探索低碳低代價的綠色發展道路。有效消除生產、科技與消費的異化,實現自然資源的清潔合理消耗,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從國家層面來看,要出臺更完善全面的環境保護立法,加強執法力度,實現環境破壞零容忍;發展綠色循環經濟。從社會層面來看,要全面提升民眾的生態意識,創建綠色機關、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家庭,將環保教育納入義務教育教學課程體系。從個人層面來看,民眾要有綠色生活意識,愛護環境,愛護花草和動物,節約用電、用水、用氣和綠色出行,勤儉節約,杜絕鋪張浪費。
(二)為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提供新的范式
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存?如何在未來逐步消除生態危機?目前有兩種思維方式,一是“笛卡爾范式”,這是西方哲學的傳統認識方式,認為自然是認識的客體,而人是認識的主體,自然生態要為人的發展讓步。二是“生態學范式”,人和自然生態的一切都是有機的整體,不可分離,并息息相關。這兩種思維方式是截然不同的,雖然改變思維方式并不能直接消除生態危機,但是正確的思維方式可以引領我們看到事物的真相,追溯到生態危機的根源。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觀則是范式內和范式外的相結合,既承認“笛卡爾范式”,看到人是認識的主體,自然、社會等是認識的客體,又強調主客體都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觀對主客二分認識論范式的修正,告訴我們解決生態危機的根本途徑是對私有制生產方式進行變革,對社會制度變革等。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文明及工業文明框架內,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走出工業文明發展全面異化危機的深淵的。
(三)為破解生態難題提供新的方法
馬克思強調:“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13]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違背了自然規律,破壞了生態平衡。而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觀提出改變生產方式,為破解生態難題和推進綠色發展提供了方法。廣義的生產關系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7]23那么,在這四要素之間建立生態利益調節機制則是關鍵。
首先,要提高生態耗損稅收和環境污染處罰力度,激勵科研單位和相關企業研發清潔能源,要求有生態耗損的企業發展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生產方式。
其次,建立分配環節的生態補償機制。在分配公正的原則下,堅持權利與義務對等、公正與效率統一,通過調整稅費,給零污染的企事業單位降低或者減免稅費,進行財政補貼、人才與技術投入、政策傾斜等補償;對環境污染的企業提高稅收標準,實行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
再次,建立交換環節的生態分工機制。一是實行生態分工勞動模式,生產者不僅要從社會分工角度避免物質變換的斷裂,還要遵守人與生態自然的物質能量交換規律,不得破壞自然的自我發展能力。二是自然資源交換的平等化。在國際分工中,要避免打著等價交換的旗號進行不平等交換。
最后,建立消費環節的生態再生產機制。樹立生態消費觀念,反對異化的、浪費的消費。2015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氣候變化危機的共同挑戰下,生態問題儼然已不僅僅是一國的問題。推動國際合作,呼吁全球治理,是我們應對危機的必要措施。”[14]可見,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識進行全球治理,這樣才能實現馬克思所提出的“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15]。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16]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時,并沒有專門、系統地研究過生態問題,主要原因是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社會主要矛盾并不是生態問題,而是生產方式問題。但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剖析和批判時,就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提出了實踐唯物主義的觀點,形成了自然辯證法思想。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觀為當代解決生態危機提供了指導。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觀提醒我們要更加自覺地踐行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綠色發展理念。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享受現代化帶來諸多便利的背后是對自然資源的索取和掠奪,看似征服了自然,事實上,覆巢之下又豈有完卵。人本來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傷害自然,也會反噬到人類自身。自然是生命之母,我們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實現美麗中國夢。
[1]陳效衛.澳大利亞林火肆虐數月損失巨大[N].人民日報,2020-02-19(16).
[2]徐偉.菲律賓火山噴發警報尚未解除[N].人民日報,2020-01-15(16).
[3]趙永新.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發布本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N].人民日報,2020-12-02(13).
[4]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0.
[6]習近平.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N].人民日報,2013-01-06(1).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7.
[1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9.
[1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9:171.
[1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14]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N].人民日報,2015-12-01(2).
[1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3.
[1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3.
責任編輯陸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