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培強 肖玲 李永剛 張麗榕 楊志強
法氏囊,又稱腔上囊,是禽類的中樞免疫器官,位于泄殖腔后上方,囊壁充滿淋巴組織,大小隨日齡有顯著變化,性成熟后逐漸消失。傳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種由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主要危害雛雞的免疫抑制性傳染病。發生極為普遍,具有急性、爆發性、高度接觸性、高傳播性等特點,可導致免疫抑制、免疫缺陷。病毒一旦侵害雛雞,可使感染雞快速發病,并可通過患病雞及受污染的糞便、飼料等接觸傳播,快速在健康雞群中蔓延擴散。該病具有較高的病死率。近些年來,該病已經明顯減少,主要得益于生物安全防控和疫苗免疫取得的良好效果。
1 臨床癥狀
雛雞突然發病,精神不振,震顫,嚴重虛弱,采食量減少,飲水量增加。患病雛雞體溫升高,弓背蹲伏,排水樣稀糞,直至衰竭死亡。患病雞發病后第二天開始出現死亡,第三天達到死亡高峰,第七天患病雞停止死亡。患病雞一周后停止死亡,同時雞群開始康復。
2 傳播方式
本病的傳播方式主要是健康雞接觸病雞傳染,健康雞經呼吸道和黏膜感染,或采食被病雞污染的飲水、飲料等經消化道感染。機體被病毒侵入后,首先在腸壁淋巴細胞、巨噬細胞中增殖,再隨血液循環擴散至法氏囊和肝臟,并在法氏囊內繁殖定居,然后隨血流擴散至全身,出現第二次病毒血癥,可從感染病毒的雞的全身淋巴器官中檢出病毒,并可在盲腸扁桃體、法氏囊、脾臟中持續存在10多天。
2~15周齡的雛雞易被傳染性法氏囊病所侵害,其中3~6周齡的雛雞最易感。該病最早的發病日齡見于7日齡雛雞,最遲發病日齡見于138日齡。
3 剖檢病變
胸部、腿部、翅部肌肉有斑點狀或條紋狀出血,法氏囊腫大、漿膜面膠樣水腫明顯。剖開法氏囊,黏膜散在點狀出血、潮紅腫脹。患病嚴重的雛雞整個法氏囊呈紫紅色,黏膜彌漫性出血。
有的病例可見患病雞法氏囊囊腔內有大量黃白色的奶油狀物或者是黃白色干酪樣的栓子,黏膜皺褶表面可見黃白色如粟粒大小的壞死灶。患病后期法氏囊呈現灰白色,重量減輕,萎縮。胸腺、脾臟偶爾可見點狀出血,偶見輕度腫大。腎臟腫脹,變性,并因尿酸鹽沉積呈花斑腎。此外,患病雞心外膜常見斑點狀出血,盲腸扁桃體出血腫大,腺胃和肌胃交界處常見不規則的暗紅色出血斑點。
4 鑒別診斷
根據患病雞發病特點、臨床癥狀、剖檢病變等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須作實驗室診斷。
4.1 病理變化
本病易與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和磺胺類藥物中毒相混淆,應注意鑒別。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常見呼吸道癥狀,法氏囊輕度充血出血,胸部腿部皮下脫水癥狀明顯,白色水樣腹瀉,腎臟變性腫脹并有尿酸鹽沉積。患病雞如有磺胺類藥物用藥史的,可以考慮磺胺類藥物中毒,患病雞法氏囊病變不明顯,腿部胸部皮下肌肉有斑點狀出血,整個消化道見出血,顏面部皮膚出血,腎臟變性腫脹有尿酸鹽沉積。
4.2 病原的分離鑒定
無菌采集患病雞法氏囊,剪碎研磨,用含有抗生素(一般是青霉素和鏈霉素)的胰蛋白酶磷酸緩沖液稀釋,制成20%的勻漿懸液,經3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通過絨毛尿囊膜接種9~12日齡的SPF雞胚或不帶母源抗體的雞胚,雞胚常在接種3~7 d后死亡。接種雞胚表現病變明顯,腎臟有斑點狀壞死和出血,皮膚充血、點狀出血,腹部水腫性擴張。
4.3 血清學診斷
該病的血清學診斷方法很多,主要有瓊脂擴散試驗、病毒中和試驗、免疫熒光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ASI)等。免疫熒光試驗是一種特異、準確、檢出率高的快速診斷方法,對可疑病料的檢出率可達100%。
4.4 分子生物學檢驗
目前分子生物學的檢測方法已經廣泛的應用于傳染性法氏囊病的檢測中,聚合酶連反應(PCR)是在實驗室檢驗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方法。
5 防治
5.1 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據當地疫情情況并結合其他疫病的免疫接種情況,制訂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并選擇適宜的疫苗和免疫的時間。科學合理的預防接種可以有效減少該病的發生。
5.2 加強飼養管理,做好消毒衛生工作
整個養殖采用全進全出,可以有效防止疫病的交叉感染。加強日常的生物安全管理,選擇合理的飼養密度,不同日齡的雞只禁止混合飼養。加強對飼料的管理,提供營養均衡優質的全價新鮮飼料。加強雞舍通風管理,保證適宜的溫濕度,消除雞舍內外各種應激因素,減少雛雞的各種應激,提高雞體免疫應答能力。
嚴格消毒衛生管理工作,對飼養用具、舍內環境、雞舍周圍等進行徹底清掃,并定期徹底消毒。育雛室和育雛用具在接雛前必須進行嚴格的消毒。消毒藥品注意定期輪換使用。
5.3 發病后的治療措施
定期觀察雞群,發現疑似患病雞,及時隔離,盡早診斷治療。對患病雞接觸過的飼養用具、飼料、飲水等進行徹底消毒,患病雞的糞便必須無害化處理。患病雞應積極采取藥物治療,整個雞群投放解毒抗炎類藥物以預防繼發感染,同時額外投喂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和維生素K。
傳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具有高度接觸傳染性,發病速度快,死亡率高,對養雞生產的危害很大,疫苗免疫是有效控制該病發生和蔓延的有效措施之一。實際生產中,做出科學正確的診斷至關重要,并采取正確的治療措施、發現病雞之后的隔離和治療、日常科學合理的免疫、養殖場的生物安全、雞舍的消毒衛生以及飼料的管理,這些措施都能有效地防止疫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