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堅 王成梁 李穎欣 金洲
摘要教育游戲動力機制是一款教育游戲能否實現其價值的關鍵點,而如何來設計合理的動力機制則是游戲設計的關鍵。從教育游戲動力機制的學習理論出發,運用文獻研究法梳理并整合國內外教育游戲的設計理論和動力機制范式,歸納教育游戲動力機制的已有的理論成就,并以某手游為例分析教育游戲的設計要點,為教育游戲的設計發表展望和思考。
關鍵詞 教育游戲 動力機制 設計理論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0.015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Educational Game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Design Points
DAI Jian, WANG Chengliang, LI Yingxin, JIN Zhou
(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gzhou,Zhejiang310023)
Abstract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educational game is the key point whether an educational game can realize its value, and how to design a reasonable dynamic mechanism is the key to the game design. Starting from the learning theory of educational game dynamic mechanism, 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o sort out and integrate the design theory and dynamic mechanism paradigm of educational game at home and abroad,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achievementsofthe dynamic mechanismofeducational game, and analyzesthedesignpoints ofeducational game with a hand tour as an example, and gives a prospect and consideration for the design of educational games.
Keywordseducational games; dynamic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1背景
近年來,教育信息化飛速發展,教育游戲作為一種兼具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教育手段,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游戲研究者和一線教師的重視,逐漸從理論層面走向實踐。但在其不斷推廣的背后,“叫好不叫座”的情況屢見不鮮。學術研究者和游戲設計者滿懷熱情研究設計教育游戲,但是出品的游戲枯燥乏味、種類單一,其直接原因在于游戲設計沒能很好地平衡教育與游戲,尤其缺乏對教育游戲中動力機制的設計,因此可以通過研究國內外學者關于游戲動力機制的理論和實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2相關文獻研究綜述
2.1動力機制的學習理論
學習動機是一種引發與維持學生學習行為的動力傾向。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最早關注和研究學習動機的相關問題,并提出了強化物的概念,這也是目前大部分游戲設計的依據和策略來源。認知主義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在對學習動機進行深入探究后,將學業成就動機分為三種,[1]其中認知內驅力屬于內部動機,而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屬于外部動機。而內部動機占主導地位的實踐活動,才是學習活動能夠保持并且不斷深入的關鍵。因此,教育游戲如果僅僅設計以獎勵為主體的激勵機制,則只能誘發外部動機,而無法讓學生真正對這一塊學習感興趣,使得學生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了獎勵上而不是任務本身。
Lepper等(1973)曾設計一個兒童繪畫實驗,得出獎勵有概率削弱內部動機的結論;[2]Judy(2001)在深入探究獎勵對內部動機的影響后,歸納指出,在任務充滿樂趣的前提下,如果不論完成水準高低,都預先給予物質化獎勵,那么內部動機會大大削弱;[3]Malone(1987)對成功游戲中玩家的動機要素進行了分析與歸納,得出挑戰、控制、幻想、好奇心等四個要素,這些要素與奧蘇貝爾提出的認知內驅力產生的原因不謀而合。[4]因此,對教育游戲而言,如果一味依靠外部獎勵機制,那么必然無法達到預期目標,但是取消所有獎勵機制卻又是不現實的,外部動力機制可以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先行方法來引發和鞏固內部動機,推動以內部動機主導、外部動機協助為特征的動機組合模式的構建。
2.2教育游戲的設計理論
激發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是教育游戲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怎樣的設計能夠讓學習者愉悅地接受知識,便是游戲設計的重點。國外有許多學者都提出了設計游戲的理念,如Csikszentmihalyi(1975)提出和構建的“心流(Mental Flow)”理論與模型(如圖1)。[5]心流,即全神貫注于一項活動時所產生的心理狀態。這個理論也被多位學者廣泛應用于游戲動機研究中,依據心流理論,可以判斷此時主導學生的是內在機制還是外在機制。Malone(1987)從更深層次提出的內在動機理論從個人和集體的角度來分類動力機制:個人動機類似認知內驅力,聚焦點在于內在興趣和好奇;集體動機類似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核心是集體內的相互作用。Werbach等(2012)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套游戲化的動力系統—DMC系統(如圖2)。在該系統中,動力元素(Dynamics)至關重要,貫穿游戲始終;游戲機制(Mechanics)將整體游戲進程向前推進,喚起學生的求知欲;組件元素(Components)則相連在一起,服務于游戲機制,使游戲整體設計和諧穩定。[6]

國外在制作教育游戲之前,會做大量的頂層設計工作,研究游戲設計理念,根據理念來開發游戲。國內在這一塊上尚有欠缺,市面上的游戲較少關注一款游戲的核心設計理念,設計僅僅停留在讓教育游戲目標實現這一層面,并依靠技術和知識的堆疊來達成。但是在學術界也有不少學者在研究教育游戲的設計理論,如陶侃(2009)提出解決教育游戲實際應用中產生的“吸收裂痕”的方案,即動機、模糊、激勵和評價四種策略模型;[7]尚俊杰等(2015)提出教育游戲有多種價值模型,并將其核心價值歸納為游戲動機、游戲思維、游戲精神三個層次,其中游戲精神是游戲核心價值的最高層次。[8]
3總結與思考
3.1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游戲的理論性探究逐漸完善,學者對游戲動力機制和游戲頂層設計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將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作為教育游戲設計的出發點。從文獻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育學出身的學者比較了解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并對游戲設計的關鍵都有較為清晰的認知,能提出自己的理論體系,但是缺乏對技術的了解;但是游戲設計者對教育學的了解較為缺乏,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溝通隔閡是導致“叫座不叫好”情況產生的根源,因此從最宏觀的角度出發來解決這個問題,應該是培養跨學科人才,游戲設計者和教育家應該是一體兩面的,只有這樣才能根據相應的教育學理論,應用合理的開發技術,將游戲的動力機制內驅化。

教育游戲蓬勃發展的背后是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不斷發展的技術和不斷完善的理論必然能夠讓教育游戲的生態不斷完善。技術方面,目前融合3D、AR等技術不斷發展,若將其運用于教育游戲,能夠大大提升學習者的沉浸感,進而引起學習動機的激發;理論方面,目前眾多學者聚焦于學習動機的研究,并開始思考將個性化學習應用于教育游戲,以提升學習者的整體學習體驗。[9]相信在各方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游戲必定能在將來的教育體系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3.2思考與啟示
如今,游戲在學生群體中大受歡迎,其中騰訊某款手游最為熱門,并使大量學生沉迷其中。此游戲的成功能夠為教育游戲的設計帶來啟發。
首先,注重學習者的心流體驗。此游戲的心流體驗設計非常嚴密:在該游戲中,玩家進入對局前都有清晰的目標和行動準則,其主控意識得到激發;游戲具有反饋及時的特點,玩家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自己行為的適當與否,從而在對局的下一階段有更好的發揮;游戲的匹配機制能夠為玩家匹配實力相當的對手,使玩家不會覺得壓力過大或感到無聊。以上三個條件都能幫助玩家迅速進入心流狀態,全身心投入于游戲,這些條件也適用于教育游戲。但在此游戲中,玩家的動力機制以外在動力機制為主。教育游戲若致力于使學習者快速進入心流狀態的同時,將外在動力機制內驅化,便能促進學習目標的達成。但同時也要注意把握分寸,使學習者既不會沉迷于教育游戲,也不會覺得教育游戲索然無味。
其次,設置較低的游戲門檻。此游戲有詳細的入門教程,并且操作簡單、上手便捷,使用幾根手指便可掌控全局,讓玩家輕松獲得成就感,并致力于不斷提升自身等級。教育游戲若能具備這一條件,就能在推廣階段迅速吸引學習者繼續體驗游戲,而不會覺得力不從心導致放棄該游戲。
毋庸置疑,學習者的心流體驗和游戲門檻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教育游戲的效果,但一切的前提是以教育為目的,不能一味地追求學習者的游戲體驗而放棄忽略教育性。
總而言之,教育游戲動力機制和設計要點的探索需要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實踐的真實反饋。唯有如此,教育游戲方能以全新的面貌進入人們的視野,推動教育信息化的進程。
基金項目:2019年度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910337031)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Lepper Mark R., Greene David, Nisbett Richard E.. Undermining children’s intrinsic interest with extrinsic reward: A test of the "over- justification" hypothesi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3,28(1).
[3]Judy Cameron. Negative Effects of Reward on Intrinsic Motivation—A Limited Phenomenon: Comment on Deci, Koestner, and Ryan(2001)[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1,71(1).
[4]Malone T W , Lepper M R. Aptitud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III: Conative and Affective Process Analyses[M].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7.
[5]Csikszentmihalyi,M.Play and intrinsic rewards[J].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1975,15(3):41-63.
[6]Werbach K,Dan H.For the Win: How Game Thinking can Revolutionize your Business[J].wharton digital press,2012.
[7]陶侃.教育游戲發展中的“吸收裂痕”與緩解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09(2):20-24.
[8]尚俊杰,裴蕾絲.重塑學習方式:游戲的核心教育價值及應用前景[J].中國電化教育,2015(05):41-49.
[9]曾嘉靈,尚俊杰.2013年至2017年國際教育游戲實證研究綜述:基于WOS數據庫文獻[J].中國遠程教育,2019(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