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松江區輻射及固體廢棄物管理站,上海 201600)
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工作的實質是一種環境控制制度,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降低項目因為各種資源的開發而導致的環境污染,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我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工作首先要對建設項目的開發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評價結果顯示如果該項目對環境的危害性過強,將會在當地居民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同意下,修改項目原計劃,待達成統一意見后再對建設項目進行評價審批。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工作尚處于初步階段,國外環境評價工作相比還存在很多問題。
目前,環保部已經取消環評單位資質,注冊環評單位的門檻降低,只需要2個工程師即可注冊環評單位,導致環評工作及報告編制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了審批效率,拖延了項目建設進度。而目前對環評單位管理還僅限于信用管理平臺,缺少其他相應的管理制度。因為跨省單位無法評分等原因,管理制度無法有效落實,政策無法實現落地。相關的建設方的職責、環評公司的職責和審批部門的職責也較為模糊不清,真正履行職權的時候卻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相關職責劃分不夠明確,在管轄時會出現有些地方管轄力度過大,有些地方無人管轄,過于松散。其次,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律規章中,其內容深度不夠,可操作性不強。根據最新焦點訪談報道,原來全國有900多家環評單位,自從資質放開后,全國新增6 000多家環評單位,數據造假、評價能力低等問題頻出。
制度的頒布不僅是對相關行為的約束,更是其頒布單位的責任體現。并且,一般制度的頒布都是需要層層的擬定、實踐,進而再篩選,直至最終頒布。所以說,規章制度的制定和頒布的過程是艱難的,但是施行制度、履行制度更為困難。由于個人素質的差異,在制度的履行上,無法做到每個人統一地認真履行并實施。并且很多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的過程出現問題,在這樣的環境下,制度很難落到實處。
當前,為了能更好地提升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水平,最為核心的策略就是要加大專業人才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能的培訓力度,使專業人才的自身能力水平能夠滿足于當前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工作不斷發展的要求,從而更好地促進各個企業的環境影響評價建設。首先要對相關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管理人員進行培訓,豐富學識及專業素養,使各級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同時勇于創新,積極帶動下屬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組織員工進行培訓,鼓勵員工豐富學識,不斷提升業務能力;積極引進名校學生,能夠為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注入新鮮能量的同時也能夠帶來新的思想文化,更好地發展企業環境影響評價[1]。
為了全面保障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相關工作正常開展,首先就是要在法律上對其進行全面地約束與規范,要聯合相關的執法部門對其法律法規完善和健全,對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相關工作的部門進行較為嚴苛的監督檢查,要做到相關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的工作部門能夠將工作落到實處,真正站在環境保護角度上來對環境影響進行評價審批。首先,要明晰相關責任部門的職責與權限,在每個部門進行工作時要有詳細而準確的書面記載或視頻記錄,保障其工作的真實性,并且要對相關責任人進行約束,能夠真正做到在工作出現問題時能夠有責任人承擔責任。同時,要注意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審批中的各個部門之間的業務往來,保證各個部門的人不僅要清晰自己的工作流程,對其他部門的工作也能夠做到基本了解,最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履行工作職責。其次,在相關法律的頒布時,要清晰各個法律規章條文的含義,要對其進行更加細致、嚴謹地解讀,最大程度上保障人們對法律條文能夠完全理解,并能夠真正地落到實處,使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的過程能夠在法律約束的范圍內正常運行[2]。
為了能夠保證相關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工作中各個行政機關及相關人員之間的權利義務平衡,公眾的融入是更好的方式。公民要樹立參與意識,最大程度地融入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制度的運行過程中。一直以來,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審批過程中,公眾的參與是最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并且根據相關的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的管理要求:企業首先在報批前公示5個工作日,然后管理部門收到項目申請后會做受理公示5個工作日,在無人產生質疑的情況下予以施行。為了能夠保障新時期下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能夠科學、順利地開展,在審批過程中要堅持合法化、透明化,完全站在集體利益上來考慮問題,充分采納公眾的建議,所以在相關審批部門進行審批過程中要綜合運用內外監督制度。內在的監督不僅要留下,還要逐步的強化,外部的監督制度則要著重考慮人民群眾的意見,所以需要相關的審批部門在審批過程中能夠透明化,將審批過程全部呈現于大眾的眼前,讓公眾切實的參與到審批的環節中。此外,外部監督制度也可以同相關的環保部門建立一定的監督體系,同時聯合政府的其他部門、社會團體、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到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審批中。
完善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的法律制度,建立一定的導則體系,能夠為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的工作過程提供更加鮮明的導向和更加全面的保障,不僅能夠提升評價審批的工作質量,同時也能夠更好地推動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相關工作向更加科學、健康、高效、全面的方向發展。為了能夠加強評價審批的工作力度,其導則體系要從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行業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技術導則及專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三方面予以全面完善。同時也要結合當下我國開展環境影響評價的整體大環境,并指出環境影響評價審批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并從國情出發,綜合制定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的工作細則,加大工作力度。其次,要加大環境影響評價審批人才的培養。環境影響評價人員自身要具備終身學習的思想理念,能夠自覺主動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水平技能,同時也要學習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內容,詳細了解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并不斷的實踐,成為一名實效型環境影響評價人才。此外,要加強環境影響報告審議后的監測工作。在相關的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的報告書編撰完成后,要對項目的實際影響進行全面監測,通過系統、全面地監測來判定相關的項目建設是否符合我國當下的環境標準,若是不能達到我國的環境標準,要對其進行實施整改措施及系列的管理手段。同時也可以將預測結果與監測結果相互對比觀察,以此發現目前存在的不足或優勢,進而提升對其類似項目環境預測的準確率。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審批中的問題:首先,我國在此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度不夠完善和健全,存在較多漏洞。其次,公眾在參與的過程中也僅僅限于環境影響相關報告書的編制階段,參與度不高。最后,制度的頒布很難落到實處。根據上述存在的問題,文章提出以下解決辦法:首先,要在法律上要聯合相關的執法部門對其法律法規進行完善與健全,對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的相關部門進行較為嚴苛的監督與檢查。其次,在審批過程中能夠合法化、透明化、完全站在集體利益上來考慮問題,充分的采納公眾的建議,并要逐步強化。最后,要進一步加強與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的工作力度,提升對其類似項目的環境預測的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