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朋(大慶油田責任有限公司第一采油廠基建工程管理中心房產部,黑龍江 大慶 163000)
油藏工程是以依據油層物理與油氣層滲流為基礎,來進行油田開發設計與工程分析方法的綜合性技術。其主要任務是:研究油藏與氣藏在不斷開發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油、氣、水等物質的運動規律與替代的機理。通過對相關工程措施進行模擬,來科學、合理地提高開采時的速度與總體的收集量。
試驗區塊的地勢是東北走向,向西南傾斜,與箕狀類似,東西方向較高,中部與南邊較低,內部還具有多個東西向的斷層,讓整體環境變得復雜。底層傾斜角度較大,約15 ℃。在研究區域內還發育了三角洲的前緣亞相,其水下的河道分支范圍寬廣,呈現巨大的網狀。同時,側向遷移次數較多,是東南向西北呈扇形展開的三角洲前緣沉積體系。水下分流河道為該區域沉積的主要關鍵,伴生相主要有:分河間灣、河口沙壩等,北向有濱湖、半深湖。本區分流河道沉積是以濱淺湖相帶為主要背景,河道經過多次的匯合與分開。儲巖層的土質可以分為細砂、粉砂、泥質砂等種類。通過相應資料分析,孔隙度最小的為3.4%左右,最大的縫隙度是18.6%,剩余大多數是10%~18%,平均為12.7%左右;滲透率最小是0.029 mD,最大是7.57 mD,更多的是0.125~4.000 mD,平均數值是1.62 mD。其中,有效的儲層段孔隙度分布在10%~20%,平均為14.7%。油藏類型的整體構造為構造巖型。與正常的壓力系統相同,原油性質同樣是常規中的稀油[1]。
通過層系劃分與組合的原則:1套獨立的開發層系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厚度與儲存量,在經濟上擁有生產的能力,滿足當前采油速度與穩產年限的相關要求。同一層系之內,因有著相同的溫度、壓力系統,儲層物質、原油、驅動類型都很相似。各層之間必須要具備優秀的隔層,防止對其進行注水開發時發生層間水竄的情況。考慮到其具備一樣的溫度、壓力系統、原油品質等,目標層原油的分布狀況較為集中等原因,制定完整的層析開發法較為經濟合理些。
通過將水平井與直井進行對比,并與本地儲層的發育特點進行結合來看,整體上的油層平面疊加連片,變化程度較大,縱向還具備分布薄、分散、深的特征,其層間較多數單一層薄,地域跨度大,較為適合使用直井進行開發。同時,在日常工作中,因其具備良好的生產效果,所以該方式使用較多。
區塊在屬于典型的特低滲油藏時,相應油井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壓裂與投產。在部署的過程中,必須要使用到井網、注采、壓裂縫系統等,在最佳位置使用,并對其構造傾向與裂縫方向、儲層連接、開發方式、經濟等因素進行綜合兼顧,注重注采井網與距離之間的優化工作。
2.3.1 注采井網絡優化
通過對國內外的注采井事件進行分析,發現在擁有較大傾角的油藏之內使用構造高部注氣的方式,能夠將重力穩定驅替作用完美地發揮出來。與以往的面積注采井網相比較來看,能夠在防止氣體亂竄、提高氣驅波和其體積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通過對相應的機理進行建模,模仿其中的數值,讓注采井網的方式進行改善,逐一設計了面積反五點注氣、反九點注氣、線性高、低部位注氣4種新型的注采井方式,對其進行實驗。通過計算結果表明,其中的線性高部位注氣所帶來的效果非常優秀。從以上可以看出,線性高部位注氣定位在現實中所使用時,還會考慮到在短時間內補充底層的能量,以此提升油井的工作效率,可以將其應用在腰部補充注氣井點,開展相應的輔助[2]。
2.3.2 井距排距的優化
(1)井距。首先應該考慮到儲層連接的情況,再通過對區塊內完鉆井,多種井距連通的情況下,可以分析出在目前位置油層在平面內,同時變化程度會大一些。統計出橫切物源方向400 m的井距,讓其連通系數在40%左右,順著該方向時,520 m的距離連接系數是70%。橫切物源防線與井排走向相同,所以不太適用于過大的距離。同時在相同的試驗開發過程中,表示在線性注采井網之中,過于大的井距會造成動用程度不充分、生產周期較長的情況。相應數據機理的模型方式,對其間的距離進行了優化,在排距300 m的情況下,逐一設計出150、180、210、240、270 m等的寬度。最終結果顯示,隨著距離地不斷縮減,采出的程度不斷變大,在低于210 m時變化的效果并不明顯,所以最終確定了210 m的井距。
(2)排距。要想確定出合理的排距,首先要考慮以下因素:一是在線性注采井網中,其井網波和間隔距離較大的時候,排距同樣應隨著變大;二是在對整體區塊的構造特征進行考慮時,其上方應將排距的寬度適當加大,會有利于開展注氣重力穩定驅替;三是在考慮儲層發育的情況時,排距的設計方式應該要順應著物源的方向,并適當的對其寬度進行加大;四是在排距逐漸變大后井網的形式便會變成矩形,進行兩口井的壓裂縫檢測,并讓其對角線的方向與裂縫方位相似,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擴大了井距離。排距同樣通過數值模擬機理模型,達到了優化的效果,在距離為210 m時,分別設計出340 m、380 m、420 m、460 m等的寬度。在排距低于420 m時,采出的程度不斷減小,所以確定出420 m是科學合理的。從以上敘述中可以看出,要對油藏構造傾向、亞裂縫方位、儲層連接、開發方式等多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通過設計以頂部注氣為主、腰部為輔的210 m×420 m的矩形注采井網形式,讓其短邊與構建方向相似,長邊、構造、順物源等方向接近。這樣的方式有利于形成注氣重力穩定驅替,減小氣竄的程度,擴大波及的體積,從而提升采收效率。
2.3.3 投產方式確定
區塊內的儲層中礦物含量較高,脆性指數較大,根據全巖分析的方式進行計算,在該性質達到88.8%~94.8%,平均數值為92.3%,對造縫工作非常有利。通過對開采工作的認知,并在儲層發育與井網距離合適的情況下,將大規模的縫網壓裂方式應用其中,對造儲層進行改善,可使單井初期的產量不斷提升。同時,為了盡可能減小氣竄、擴大氣驅波及其體積,注氣井可暫時不壓裂,后期如果發生注氣困難的情況,再進行小規模的改造。
2.3.4 優化選井技術
(1)選井原則。利用開采時的動態資料信息,將其中收效較低、動用程度差、具備一定潛力的儲層作為候選,再進行模擬壓裂層段,選擇出較為優秀的工藝措施。根據當前油田的情況,再將其與近幾年國內外在壓裂選井層的研究數據成果進行融合,以此來確定出適合該區域。并且壓裂井層的特征參數是:跨度要在30~60 m,有效的厚度是10~25 m,含油飽和度為35%~60%,孔隙度14%~20%,含水占10%~50%,地層壓力系數是0.7~1.3,采出程度為10%~30%。通過對其進行壓裂,讓產出效果不斷增加。還要確保所選井的狀況良好,亞層段外沒有竄槽、套變,滿足一定的工藝條件。
(2)把握最佳時機。通過壓裂與油藏模擬器的使用,對增壓后的增產油量和壓前地層壓力系數的關系進行模擬,并得出了在系數為0.7~1.3時,效果是最佳的。在以前儲層作為評估基礎時,要充分考慮多種因素可能會產生的影響,并使用模糊識別原理計算出適合油藏壓裂的模式,并進行定量評估,確保工作的科學與程序化。依據計算所得出的結果,對不同區塊的壓裂時機進行確定。
2.3.5 耐高溫壓裂液體系
(1)壓裂預前置液。針對不同的油氣藏特點,需要研制出不相同的預前置液,以此來對地層進行保護。低傷害壓裂預前置液主要構成是:復合型黏土穩定劑、表面高活性劑、放乳破乳劑等,其平均傷害率為1.38%,空隙喉道還具備一定程度的疏通作用,提高巖芯的滲透性。
(2)耐高溫壓裂液。該壓裂液體系是由復合交聯劑與低殘渣的羥丙基胍膠進行膠連,在160 ℃的環境內剪切120 min,黏度為97 mPa·s。在井內溫度不同的情況下,加入小于0.01%的破膠劑,便能夠讓其黏度低于4 mPa·s。其中的殘渣含量為240~280 mg/L。破膠劑水化液可與地層水隨意融合,不會發生沉淀現象,還可與原油形成穩定的乳化液,在其處于90 ℃的高溫內120 min時,破乳效率能夠達到95%,壓裂液中放入0.3%的液體降濾失劑之后,系數為每分鐘為6.02×10-4m,對巖心造成的傷害減少8.23%。
(3)壓后縫面處理技術。在壓裂施工結束之后進行閉合時,還要在其中每分鐘注入0.3~0.5 m3的縫面處理劑,同時加快破膠過程,降低壓裂液對封面與地層的傷害。壓后封面處理劑的組成是:強氧化劑、有機酸、表面高效活性劑等多種增效劑。其在低溫環境之下,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破膠,同時還能將其中的粗纖維素、蛋白質、脂肪、灰份等物質有效降解,讓殘渣含量大幅下降。與常規破膠劑在80℃的環境之內對比,殘渣的含量大幅下降73.1%~78.7%。不僅如此,對支撐縫隙滲透性的效果較弱,但是導流能力提升了40%左右[3]。
從文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是整體上的油層平面疊加連片,但變化并不大,縱向上具備薄、分散、深等特點,單層較薄,跨度大,較為適宜直井的開發;二是在地層傾斜程度較大的油藏,可使用頂部注氣的方式來避免氣竄的發生,將氣驅波及其體積進行擴大,從而提高氣驅的采收效率;三是面對特低滲油藏,在開工的過程中,需要在油井進行大規模的壓裂投產,根據井網系統進行部署,還要進行注采與壓裂系統的最佳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