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朝陽縣水務局重點田建設辦公室,遼寧 朝陽 122000)
2019年召開的全國兩會,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總體要求,并指明了未來農業農村的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1]。其中,關乎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就是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必須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的總方針,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其總目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
農村水利對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關乎廣大居民的生活品質、糧食增產增收以及農業生產安全[2]。為推進現代化農村水利發展,采用現代化技術、管理理念、建設規劃等全方位促進朝陽縣農村水利事業發展,這是提高朝陽縣廣大群眾生活滿意度的根本保障。
調查顯示,朝陽縣現有蓄水工程84座,其中28小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方糖、塘壩55座,現狀供水能力965.16萬m3,實際供水量671.5萬m3。其中:大凌河現有蓄水工程39座,其供水能力和實際供水量為372.5萬m3、372.5萬m3;小凌河現有蓄水工程45座,其供水能力和實際供水量為592.66萬m3、299萬m3。
朝陽縣現有引水工程23處,現狀供水能力和實際供水量為630萬m3、610萬m3。其中:大凌河現有引水工程15座,供水能力和實際供水量為400萬m3、380萬m3;小凌河現有引水工程8座,供水能力和實際供水量為230萬m3、230萬m3。
朝陽縣已建提水工程137處,現狀供水能力和實際供水量均為274萬m3。其中:大凌河現有提水工程28處,供水能力和實際供水量均為56萬m3;小凌河現有提水工程109處,供水能力和實際供水量均為218萬m3。
朝陽縣已現生產井2624眼,現狀年供水能力和實際供水量均為6736.2萬m3。其中:農業生產井、工業水源井、生活水源井供水量為4648萬m3、877.7萬m3、1174.5萬m3。其中:大凌河流域實際供水量為4224.8萬m3,農業生產井、工業水源井、生活水源井供水量為3000萬m3、711.4萬m3、513.4萬m3;小凌河流域實際供水量為2511.4萬m3,農業生產井、工業水源井、生活水源井供水量為1684萬m3、166.3萬m3、661.1萬m3。
朝陽縣耕地共7.63×104hm2,占土地面積的20.1%,其中平地2.17×104hm2、坡地3.88×104hm2、山地1.40×104hm2;宜林面積12.87×104hm2、牧地面積10.67×104hm2、水域面積3.67×104hm2、河灘面積2.97×104hm2。人均占有耕地0.13hm2,其中農業人口人均耕地0.14hm2,主要作物是糧食,其耕種面積6.65×104hm2,油料作物耕種面積0.13×104hm2,蔬菜瓜果等0.67×104hm2。糧食作物主要是高粱、玉米、谷子,棉花為主要經濟作物,其次為瓜菜等。全縣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積2.49×104hm2,其余耕地均沒有灌溉設施,土地產出率低,糧食產量不大,一直以“靠天吃飯、雨養農業”為主。
通過不斷的努力,朝陽縣現已初步形成降得下、排得出、能控制、灌得上、擋得住的農村水利體系,農村河網化基本實現。近幾年,落實了農田水利管護經費、管護責任與主體、產權歸屬、風險分擔、產權主體,制定了農田水利建管新辦法,實行了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建立了節水激勵約束機制和合理農業水價機制,成立了節水獎勵基金,積極推行水權交易制度和節水獎勵制度。近幾年,區域自然災害抵御能力明顯增強,對促進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等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強農村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有利于水土資源的合理開發,進一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和農作物生長條件,增加土壤含水性和有機質含量,有效控制土地鹽堿化和自然災害發生率,為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發展和實現旱澇保收奠定堅實的基礎[3-4]。根據朝陽縣現階段農業發展現狀,農村水利仍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以農業改革試點為突破口積極創新農村水利發展體制機制,貫徹實施國家興水惠民相關政策不斷增強朝陽縣農村水利發展活力,切實提升農村水利建管水平。
1)以固岸卻節水改造、農田水利續建配套、節水增糧行動等項目為抓手,全面科學的整合各類資源,堅持集中連片的原則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堅持管理科學、技術先進、規模適度的原則和節水優先的仿真,加快建設節水灌溉工程,逐步擴大朝陽縣旱澇保守和高效灌溉面積[5]。
2)以農業水價改革為契機推進農田水利發展,加快完善用水計量配套設施。此外,對農田水利管護和水價改革充分發揮用水者協會的主導作用,通過確立用水價格、明確農業水權、合理運用價格杠桿以及建立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并經精準計量能夠大大增強農民“節省開支”、“節約用水”的意識,節約農業用水降低農民的水費支出。完善農業水價核定辦法和節水獎勵相關政策,加快形成節水灌溉精準補貼機制,進一步提升農民節水積極性,為實現糧食增產增收等目標提供保障。
1)僅僅圍繞現有規劃成果和河道治理情況,加快推進農村河道治理。通過對農村生產區、生活區岸坡整治和河道疏浚治理構建河岸帶緩沖區,因地制宜的創造植物景觀,設置具有時代特征、區域特色的水文化展示平臺或概念景觀等,進一步改善朝陽縣農村河道生態環境。
2)以積極創建“水美鄉村”為目標,充分考慮各鄉鎮實際情況,按照“望得見水、看得見山、記得住鄉愁”的要求,以美麗鄉村建設和水系整治為契機,建設一批林果采摘園、農耕文化館。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依據,通過水美鄉村建設確保“人和、景美、水清、岸綠、河暢”等治理目標的實現。
3)以朝陽縣水利現代化規劃成果和農業發展情況為基準,為充分挖掘水文化底蘊定期組織多樣化水文化活動,僅僅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挖掘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等人文歷史資源,加快推進水利現代化發展和水文化傳播,切實提升水環境保護力度。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農村水利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在一體化智能泵站管控系統開發、智能化供水支付平臺設計、自流灌溉配水優化決策系統開發等方面,與科研機構、高校進一步加強合作。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合理利用大數據、互聯網+、高校和科研機構等資源,加快推進水利現代化發展,切實提升科技服務水平。
1)對“河長制”工作進一步深化落實。根據“片區發展”和“一河一策”相關要求,貫徹實施河長制長效管理。積極探索融合“五位一體”與河長制的新型管護模式,實行合署辦公機制,保證農村水利工程管護機制以及管理體制與水情、區情的發展相適應。
2)對各管理單位、水利主管部門、縣政府建立分級考核體系,即縣政府對各分段河長、水利部門對各管理單位、管理單位對保潔公司及工作人員實行考核,通過逐級考核確保長效管護機制的落實。實際工作過程中,考核單位成立專門的考核小組并制定考核細則,以年度考核的方式對河道管護工作內容進行分析,及時向社會公布考核結果,并對完成任務的個人或單位給予獎勵和表彰,未按標準完成任務的要對相關責任人問責。
3)加大宣傳,積極創建廣大群眾參與、支持、關心水利建設的良好氛圍[6]。其一,采取宣傳手冊、標志牌、電視、報紙等媒介宣傳已有成果經驗以及先進工作事跡;其二,設立限制與禁止標志、警示標語等;其三,積極開展科普教育、美麗鄉村建設等活動,評選一批成效顯著、管護到位的水利工程,積極培養群眾保護農村水利、維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加強綠色生活方式的推廣引導以及節水灌溉、水價改革等相關政策的宣傳,緊緊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積極參與農村水利建管行動中,形成人人參與、人人關愛農村水利的良好氛圍。
以朝陽縣現有農村水利管理隊伍的年齡結構、專業知識為基礎,大范圍創建定期開展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的條件。及時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培育一批有知識、有水平的人才隊伍,不斷提升工程建管水平,通過加強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為持續做好農村水利工作提供技術支撐。水利部門可聘請精通高建管技術的專業人員負責指導水利工程建設、運行管理及培訓工作,也可選派相關人員到周邊地區學習農田水利建設管理和運行管理技術,為今后農村水利的發展和管理奠定基礎,從而確保水利工程一旦出現問題可以及時、可靠的維修養護。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結合生活富裕、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生態依據、產業興旺的總體要求,按照城鄉融合的發展思路,加快形成農村水利管護體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村水利工作者要奮發向上、攻堅克難,在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分類施策實行水域岸線并治,因地制宜的開展集中連片整治,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活條件,創建宜居、美麗、生態、安全的河湖水系,讓農民和農業真正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有奔頭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