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維欣(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4)
環境評價是指針對環境質量、環境影響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可幫助人們更加全面、準確、系統地了解環境,以依法依規保護環境為導向提出對策,解決環保問題。環保工程是指在保護環境前提下開發的工程項目,善用先進技術手段及科學知識,有組織、有目的優化環境,環保工程囊括水污染防治工程、大氣污染防治工程、噪聲控制工程、固體廢棄物處理及利用等工程。環保工程建設離不開環境評價,要接受環境評價監督。然而,當前有些環保工程卻存在輕視環境評價、評價方法單一、評價體系不全等問題,有礙環保工程發展。基于此,為提高環保工程質量,探析環境評價視域下的環保工程發展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環保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為推行國策實現環保目標興建環保工程,未來環保工程將不斷細分,在激烈的行業競爭環境下打破傳統格局,引入更多先進理論與技術手段,助推環保工程發展。預計2025—2030年我國環保產業投資規模將上漲10%,在工業領域環保產品、環保服務發展前景廣闊。《2019—2025年中國環保工程行業市場調研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環保工程市場規模超13 580億元,與2017年相比上漲11.88%,其增速較快的背后是財政支持環境污染治理并加大投資力度等決策做出的貢獻。
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將生態環境部十余個重點工程擺在首位,推行綠色金融、綠色信貸、綠色稅收等政策,從行政、經濟、法律等角度延伸調動第三方污染治理自主性。為落實污染治理目標需增強監管,在監管頻率、監管內容、監管方式等方面下足功夫,提升水、固廢、大氣等領域污染治理水平。環保產業從生態修復、污染治理、運維管理、環境數據監測等角度出發細分領域,為環保工程發展助力,為使有關工程與環保要求相符需做好環境評價工作,為提高環保工程質量奠定基礎[1]。
環境評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環境質量評價與環境影響評價,前者能依照一定標準及方法對指定區域內環境質量加以預測、評定、說明,旨在揭示環境質量問題之所在,突出污染治理重點,得出有參考價值的評價結論,使人們對環保工程發展實況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除關注工程現狀及外部客觀環境外,環境評價還關注環保工程的未來,研究人群健康與環境質量關系,分析環保工程對人群健康帶來的正面影響,按照經濟學參數、污染物參數、美學參數、衛生學等參數科學預測,將“時間”視為評價環境影響趨勢要素,環保工程建設發展能關注之于環境保護的長遠利益,將工程短期規劃與長期規劃關聯起來,不僅要解決眼前污染問題,還需避免未來污染問題復發,使環保工程能健康發展。
環保工程中環境評價基本要素較為全面,囊括監測數據、監測指標、評價標準、評價權重、環境質量等級劃分等各個方面,使環境評價結果均有含義,能引導環保工程對標對表合理選擇實施方案,保障有關方案既能落地又有據可依,提高工程發展決策有效性,繼而體現環保工程中的環境評價必要性[2]。
環保工程雖然以污染治理為首要任務,但經濟效益亦較為重要,關乎社會力量參與環保工程建設活躍度與積極性,有些單位為避免環境評價阻滯環保工程發展輕視相關評價,用效益吸引投資與關注,出現環保工程“打擦邊球”現象,工程建設存在觸碰底線風險,影響環保工程發展成效。
通過對環境評價進行分析可知,從環境質量評價、環境影響評價兩大角度出發有諸多專門辦法支持專業人員得出有價值且科學可行的評價結論,這些結論對環保工程發展意義深遠,只有評價方法先進,才能保障評價結果達到預期。當前圍繞環保工程的環境評價方法存在較為單一問題,主要源于評價以人力為主,評價結果受主觀判斷、工作經驗等方面的影響嚴重,繼而降低環保工程質量。
環境評價并非以獲得評價結論為終點,將該結論應用到環保工程開發、設計、施工、質檢等各個環節是評價意義之所在。當前有些環保工程存在環境評價體系不全面問題,僅在項目開發之處重視評價,未能賦予環境評價一貫性,有礙基于環境評價的環保工程發展[3]。
環保工程建設方委托環境評價方針對有關項目進行調查、分析、預測、評斷,旨在為順利展開工程建設活動奠定基礎,這就需要基于環境評價的環保工程發展思路清晰,能立足實際科學評價。接到環境評價任務的單位需到工程現場進行踏勘,由建設方準備諸多資料,如營業執照、經營場所房產證等,涉及水土保持建設的項目還需有職能部門的批復,制定監測方案,編制環境評價報告,填寫環境影響登記表,在此基礎上進行內部審核,規范設計紙質版及電子版檔案,依據分級權限進行審批,如在30個工作日內給出環保影響評價報告書等,環保行政部門負責批復,批復后的內容可在環保工程發展中予以應用,繼而完成環評任務,支持環保工程建設。
環境評價涉及諸多數據信息,此為反映環保工程現狀的重要條件,只有相關數據信息客觀公正才能精準揭示環保工程發展問題。環境評價根本目的是助推環保工程可持續發展,兼顧人文效益、經濟效益、生態保護等效益,這就需要環境評價客觀公正,評價對象為環保工程,依據法律法規、行業標準、民生需求進行評價,使評價結論更有高度,能助力環保工程科學發展。
新時代環保工程發展有新要求。以農村污水處理環保工程發展為例,2018年該工程產值約為614億元,在《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政策指引下農村污水治理工程發展迎來機遇,2020年農村污水治理率超30%,預計2020全年產值為844億元,到2035年預計農村污水治理率超55%,產值為1305億元。除產業規模拓展、工程污染治理能力提升外,新時代新技術、新工藝、新理論還將涌入環保工程,對環境評價帶來挑戰,需環境評價用發展眼光看待環保工程,順應潮流針對新要素制定配套評價方案,調配評價資源,保障環境評價實事求是、精準到位、與時俱進[4]。
第一,立足實際做好環境評價、環保工程及相關政策法規研究工作,明晰環保工程發展中環境評價應用積極意義,從思想態度上加強調整,樹立參與評價、自主評價、配合評價意識,將環境評價視為環保工程發展一環;第二,提高基于環境評價的環保工程發展頂層設計,從我國污染綜合治理趨勢、現狀、經驗角度出發制定環境評價方案,使有關評價具有滲透性與一貫性,能協助環保工程長遠發展;第三,賦予環境評價靈活性,時刻關注環保工程動態,提升評價及時響應水平,尤其對承建周期長、規模大、投入多、影響范圍廣的工程要拓展環境評價思路,搜集更多評價所需數據信息,加強建檔管理,確保評價科學且能支持環保工程發展;第四,環境評價需具有權威性,在無特殊情況前提下環保工程中的環境評價方案不可更改,針對該方案的更迭需理清思路、流程穩定、目標清晰,一方面從基層上傳工程有關材料,另一方面經由環境評價支持基層展開具體工作,使環境評價始終扎根基層,能解決環保工程發展現實問題,繼而在環境評價意識加持下助推環保工程發展。
環境評價方法較多,囊括環境質量現狀評價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各類方法還具有系統性,以環境影響評價法為例,其包含環境影響識別方法、預測方法、綜合評價法,其中圖形疊置法、矩陣法、列表清單法等較為常用。在專業方法支持下環境評價任務得以完成,在此基礎上需積累經驗并不斷改進環境評價方法,旨在推動環保工程發展。例如,專業人員可運用大數據技術,將與環保工程相關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數據信息錄入計算機系統,創建電子檔案,設置數據集市,運用專業數據加工、處理、挖掘技術揭示環保工程發展規律,指出環保工程建設問題,篩選該工程需注意的要點領域,使環保工程施工管理張弛有度、主次分明、系統全面,還可借助大數據資源及時改進施工管理對策,加大環境監督力度。再如,環保工程可將環境評價與BIM技術關聯在一起,該技術關注工程建設全生命周期,具有模擬性、協調性、可視化等特點,能為環境評價提供三維視圖,直觀展示環保工程,借助環保工程信息庫為環境評價提供依據,使該技術能成為環境評價數據化工具,同時發揮縮短工期、節約成本作用。
第一,加大法制化監督力度,健全與環保工程環境評價相關法律法規,營建法治環境,追加抵制、輕視、違反環境評價法治成本,使環保工程能積極評價并加強自評;第二,抬高環保行業門檻,健全資質認證機制,為有能力、有條件建設單位涌入環保行業給予支持,從市場競爭源頭保障環保工程質量,使符合標準單位能引入綠色建材、綠色工藝、綠色融資,提高工程本身環保及污染治理綜合質量;第三,從制度、原則、標準等角度出發明確環保工程發展中的環境評價基本要求,將評價結果與獎懲機制、社會信用機制、信貸服務機制、法制監管等機制聯系起來,使環保工程中的環境評價體系更為完善。
綜上所述,在環保工程發展中環境評價具有針對環境質量進行有價值的描述及評斷,針對環境質量變異趨勢及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進行預判,針對環保工程建設合理方案進行選擇并提供決策服務必要性。基于此,環保工程需緊抓思路清晰、客觀公正、與時俱進三大關鍵,在發展環保工程中樹立環境評價意識,創新環保工程中的環境評價方法,在環境評價基礎上完善環保工程發展體系,還需做好環保工程建設及環境評價服務人才培育工作,使先進環境評價資源能在環保工程中滲透與應用,繼而基于環境評價助推環保工程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