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波,宋春梅
川崎?。╧awasaki disease,KD),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于1967年由日本醫師川崎富首先報告,近年來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1]。該病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兒童,四季均可患病,但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KD病理變化為全身性血管炎,容易合并冠狀動脈病變(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出現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狹窄和閉塞,重者可發生猝死,已取代風濕熱成為兒童時期最常見的后天獲得性心臟?。?],嚴重影響KD患兒的生存質量。雖然目前KD的治療已非常規范,但我國仍有15.9%的KD患兒可發生冠狀動脈病變,1.8%發生冠狀動脈瘤[3],已發現多種因素可促使KD患兒冠狀動脈病變發生,因此發現KD患兒合并CAL的危險因素并及時干預是改善KD患兒預后的主要措施,現將兒童KD合并CAL危險因素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兒童KD對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等藥物治療效果明顯,如能做到早診斷、早治療,則預后效果不錯。但因臨床不典型病例增多等原因,仍有較多KD患兒未能得到及時治療,從而導致較高的CAL發生率。KD合并CAL的大多數患兒能逐漸恢復,但仍有一些嚴重的CAL不能完全恢復,嚴重影響KD患兒的生活質量。2006年Kobayashi曾提出危險因素的評分標準,包括血鈉、天門冬氨酸基轉移酶、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百分比、IVIG開始時間,C反應蛋白、血小板計數、年齡等因素,總分11分,評分在7分以上為高危患兒,但此評分標準經國內多家醫院驗證,認為在中國并不適用[4]。近期的研究多集中在IVIG開始使用時間、IVIG無反應型、再發KD、血小板計數和血小板活化水平、血清N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年齡、外周血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白介素-6、紅細胞分布寬度等危險因素。
2.1 KD患兒IVIG開始使用時間IVIG聯用阿司匹林是治療該病的主要藥物,臨床應盡早使用,早在1984年日本學者首次應用IVIG治療KD取得很好療效,IVIG可快速抑制血管炎癥反應,縮短發熱時間[5]。研究已證實,IVIG最佳治療時間是病程10 d以內,如超過10 d,則KD并發CAL的危險明顯增加[6],目前,臨床約有10%~25%的患兒在發病10 d才確診KD并應用IVIG等治療[7],有研究提示這些延遲診斷治療的患兒CAL發生率可高達50%[8]。另外,IVIG治療前患兒發熱持續時間和CAL也密切相關[9],有研究通過ROC曲線分析證實[10],IVIG治療前患兒發熱時間超過6.5 d時,其預測CAL特異度高達91.4%,說明IVIG治療前患兒發熱時間對預測KD合并CAL有重要意義,也可以作為重要的危險因素。
2.2 KD患兒IVIG無反應型IVIG等藥物聯合治療兒童KD,會明顯降低KD患兒CAL的發生率,但仍然有10%~20%的KD患兒對IVIG治療無反應[11],而這些患兒合并CAL的風險明顯高于IVIG治療有效者[12],是兒童KD發生CAL的高危因素之一。目前IVIG無反應型原因尚不明確,有研究提示,肝功能異??赡苁荌VIG治療無反應的重要原因之一[13],另有多項基因組相關研究發現,FCGR2A、ITPKC等多個基因及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與KD易感性及IVIG治療無反應明顯相關[14,15],LEFTY1、NFKB1是KD合并CAL的相關基因[9,16],KD患兒IVIG治療無反應相關基因BMPRIA、NFKB1的突變可能與IVIG治療無反應患兒發生CAL高度相關。
再發KD指初次發病治愈后再次發病者,兒童KD再發率因國家和地區不同而異,日本、美國、韓國該病的再發率分別為2%~4%、1.7%和3.83%[17-19],吳佳慧等[20]報道我國的再發率為1.66%,目前認為再發KD患兒更易發生CAL[20]。再發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確,有研究發現EB病毒、支原體感染可能和KD再發有關[21,22],研究認為,再發患兒的血管炎癥反應要明顯高于初發患兒,從而加重了原有血管壁的損傷最終導致CAL。
KD為全身性小血管炎,血小板在全身血管炎性疾病中作用明顯,血小板聚集在兒童KD冠狀動脈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研究發現[25,26],合并CAL的KD患兒血小板計數明顯高于未并發CAL者,一般情況下,KD患兒血小板計數從發病的第1周開始逐漸升高,在發病的第2~3周達到高峰,以后逐漸下降,并存在血小板活化水平增強,而血小板活化水平與心血管損傷及死亡率密切相關,血小板活化水平的增高可能參與了KD患兒冠狀動脈損傷[27]。另外,有1%~2%的KD患兒發病后血小板下降,并且提示血小板下降者容易發生冠狀動脈瘤[25],臨床要引起足夠重視,避免誤診。
NT-proBNP是一種由心室肌細胞合成和分泌的神經內分泌激素,因能反映心室壁張力和心肌炎癥而主要用于評價心功能,近年來發現其與兒童KD合并CAL密切相關,研究發現[23,24],NT-proBNP在KD發病早期即可升高,當其明顯升高時KD合并CAL的數量也明顯增多,并被作為早期預測KD患兒合并CAL的敏感指標。
除了以上指標,有些因素比如年齡、外周血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白介素-6、紅細胞分布寬度等也被列入兒童KD合并CAL的危險因素,研究發現[28-30],在KD合并CAL的患兒中外周血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白介素-6、紅細胞分布寬度水平明顯高于未并發CAL者,而且在年齡<3歲者更為明顯,因此臨床醫師對以上危險因素也要注意觀察分析,高度重視。
綜上所述,IVIG開始使用時間、IVIG無反應型、再發KD、血小板計數和血小板活化水平、NTproBNP、年齡、外周血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白介素-6、紅細胞分布寬度等是兒童KD合并CAL的常見危險因素,臨床醫師要注意觀察以上指標的動態變化,綜合診斷,早期治療,以減少KD患兒CAL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