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瑞華,戴 兢,李 鷺,王 俊,花 梅,曾憲科,陳 靜
筆者通過對某部隊療養中心療養員總數、性別、療養類別、年齡、職業狀況、出生地、民族及健康狀況等8項基礎數據的統計分析,探討其與療養營養保障需求的內在聯系,并用于指導臨床的飲食保障工作。
利用《軍隊療養院信息系統》對某療養機構2010年—2019年療養員8項基礎數據進行匯總分析(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該療養機構未展開正常的療養保障工作,2020年度的相關數據缺乏可比性,故未將其納入統計分析),找出其內在變化的規律特點,以期針對性地指導和改進療養飲食保障工作。
2.1 療養員總數、性別及療養類別特點10年間,該療養中心療養員的總數為17790人,年平均為1779人;其特點為每年的療養員數各不相同,最多是2015年為2193人,最少是2018年為1368人,其余年份在兩者間波動。每年療養員男女性別比例維持在8∶2。療養類別的特點為保健療養的人數及占比呈逐漸增加趨勢,由2010年的896人(53.52%)
上升至2019年的1364人(65.83%)。康復療養的人數及占比則呈逐漸下降趨勢,由2010年的778人(46.48%)下降至2019年的332人(16.02%)。2015年開展了特勤療養,其每年的療養人數為257~376人,人數變化不大,但其在療養類別中的占比呈逐漸增加趨勢,由12.95%上升至20.91%。
2.2 療養員年齡特點10年間,療養員人數最多的前3個年齡段依次為40~49歲、50~59歲、60~69歲。29歲以下年齡段增長明顯,70~79歲和80歲以上的年齡段則減少明顯,其他年齡段則每年互有增減,基本持平。見表1。
2.3 療養員職業狀態特點10年間,在職人員的療養人數及占比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由2010年的880人(52.57%)上升至2019年的1669人(80.55%);而離、退休人員的療養人數及占比則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離休人員的減少更為顯著,退休人員由最高的2013年741人(40.85%)下降至2019年的336人(16.21%),離休人員由最高的2010年214人(12.78%)下降至2019年的67人(3.23%)。
2.4 療養員出生地特點10年間,療養員出生地以北方省份為主,每年前10位的北方省份均占半數以上,最多的達7個;出生地前3位的省份依次為山東、河北及江蘇。
2.5 療養員所屬民族特點療養員絕大多數為漢族,占比達98.71%,少數民族療養員僅為1.29%。少數民族療養員中其前10位依次為滿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藏族、朝鮮族、白族、土族和彝族。

?
2.6 療養員健康狀況10年間,療養員的健康狀況以健康為絕大多數,且每年健康療養員數或其在療養員的占比呈逐漸增加的趨勢,由2010年的867例(51.8%)上升至2019年的1704例(82.20%)。患病療養員的占比呈逐漸下降的趨勢,由2010年的807例(48.2%)下降至2019年的368例(17.80%)。療養員所患疾病前3位依次為高血壓(3693例)、糖尿病(1292例)和冠心病(829例)。
療養員個體的基礎數據是深入了解療養員、提供個性化飲食保障服務的主要依據,必須盡快準確掌握,及時在具體保障工作中加以應用;而療養員整體的基礎數據是判斷飲食保障工作未來走勢、掌握工作主動權的重要依據,必須定期匯總分析,在籌劃和改進保障工作中加以應用[1]。
3.1 轉變療養飲食保障理念特勤療養中心的根本職能就是保障和促進療養人員的身體健康,應用療養中心的綜合醫療保健措施,認真做好部隊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和特殊勤務人員的保健工作,增強官兵體質,保障官兵健康,提高部隊戰斗力[2-4]。2015年開展的特勤療養數據顯示,在職官兵、保健療養人數不斷增長,而離退休人員、康復療養人數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軍隊療養保障工作的重心將由“中老年人的慢病防治”向“中青年人的健康保健”轉移。充分認清在職官兵特勤療養和保健療養工作對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重大意義,重點培育特勤療養、心理治療、康復理療、營養醫療等相關學科,形成對應的優勢學科群[5-8]。療養中心的營養飲食保障工作將不再是僅僅滿足于一日三餐的基本生理需求,必將其視為是一種重要的、自然的、社會的療養因子,探究其作用機制、規范其做法療程、完善其評價標準[9-11]。
3.2 更新療養飲食保障內涵一是食物搭配上,必須遵循療養飲食科學的膳食調配原則,為療養飲食調制好搭配合理、品種豐富、低脂低鹽低糖的基礎“科學味”[12-14]。同時,定時提供駐地特色的菜肴滿足大家嘗鮮的需求,使療養飲食富有當地的“美食味”;對于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尤其是飲食上的特殊禁忌)要充分地尊重理解,盡可能為其提供方便,讓療養飲食充滿溫馨的“民族味”;在療養員生日等特殊日子里,可為其提供出生地的特色菜肴,讓其能從療養飲食中回味到兒時的“家鄉味”。二是保障方式上,逐漸由照顧老年人行動不便、防止老人滑倒摔跤等確保就餐安全及適合有較多慢性病療養員飲食治療需求的“以分餐為主、合餐為輔”舊模式,轉向按個人喜好自由取食飯菜、廣受中青年人歡迎的“以自助餐為主、分餐合餐為輔”的新模式,既方便了療養員之間、療養員與工作人員之間的溝通交流,更有利于各種治療飲食的靈活搭配,又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人力成本的開支。三是烹調技法上,逐漸由“適合老年人消化的蒸、煮、燉、燴等烹飪手法”向“適合中青年口味,適當的煎、炸、熘、爆炒等烹飪手法”轉移,菜品在符合科學葷素搭配、色香味形俱佳的前提下,不再是片面地講究酥軟易爛、清淡寡味,可軟硬適中,適當的有韌勁、有嚼勁、有辣味,力爭保障出官兵的健康、保障出部隊的戰斗力[15,16]。
3.3 充實完善飲食健康教育首先,健康教育內容要從講好常見病、多發病預防、治療、康復的飲食調節,擴大到講解中青年官兵工作所需要的訓練傷防治、心理放松等相關的飲食調適,生活所關注的養生保健、亞健康糾治的飲食調配,甚至是備孕育兒的營養常識[17-20]。其次,形式上在繼續做好每個療養期一堂飲食健康教育大課的基礎上,必須擺脫傳統健康宣教模式的束縛,增強療養查房、餐桌邊交談等一對一的幫助,提高健康宣教的針對性;邀請療養員現身說教,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感受,提高健康宣教的說服力;嚴格將健康教育課堂上講解的要求原原本本地落實在療養的飲食保障中,盡可能讓療養員能在較短的療養周期內感受到科學飲食帶來的益處,提高健康飲食宣教的依從性。第三,在繼續做好療養期間各項飲食保障工作的基礎上,可建立微信公眾號或組建微信群[21-23],廣泛吸收療養員參加,重視發揮其中的醫學、營養等專業學科專家教授的作用,共同探討問題、答疑解惑、交流經驗,通過這種便捷渠道,將健康飲食宣教由療區延伸到營區,由院內延伸到家庭,不僅使一個人受益,而且也能帶動一群人受益,真正實現“療養一次,終身受益;一人療養,大家受益”的保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