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偉,孔令媛
2017年底,根據軍隊體制編制總體部署要求,全軍干休所從原有編制體制中剝離,重新調整組建,各干休所老干部的醫療保健連續性服務遇到一系列矛盾與問題。筆者在實際保健工作中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并提出一些新的設想,現作如下探討。
筆者單位組建之前,休養干部分別來自不同大單位,保健對象為較高級別老干部,而負責醫療保障的都由具有多年保健工作經驗且為中職以上的保健醫師擔任。由于長期跟隨,原來的保健醫師對老干部健康狀況、生活習慣均有全面了解,老干部對他們也建立起了信賴關系。而此次改革設計中承擔老干部醫療保障的主體為新招聘文職醫護人員,由于地區差異,一線城市軍隊干休所對新招聘醫師吸引力不大,導致簽約的醫師從工作經驗、臨床業務技能和服務水平等方面都和原單位醫師有差距。加之醫護編制數量偏少,要想贏得保健對象的信任,實現醫療保障的順利交接,仍需較長時間的磨合和調整。如何有計劃性地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增加專業認同感從而提升崗位吸引力,對軍隊干休所老干部保健工作來說是一個需要持續研究的課題[1]。
2.1 盤活現有人力資源針對目前全科醫師緊缺的情況,一方面要積極向上級機關反映,同時,要加強門診部與體系醫院的結對幫帶。現有的醫護人員要不等不靠,積極介入解放軍總醫院派駐干休所各醫療點,與總醫院的醫護人員混合編配參與值班。通過值班既可以壓實責任,又能快速了解老干部健康狀況,生活習慣,脾氣、秉性等。另外,持續保持與老干部保健醫師的良好溝通,請他們做好傳幫帶。
2.2 以保健工作“五懂五會”標準為規范大練內功“五懂五會”中的會預防保健、會慢病控制、會院前急救是對醫護人員專業技術上的要求[2]。針對社聘文職人員專業基礎薄弱問題,持續采用“派出去、請進來”的方法不斷加強。具體就是對臨床工作經驗較少的醫護人員采取脫產進修的形式,積極聯系解放軍總醫院第二、第六醫學中心,建立長期機制,把合適的年輕醫師送出去進修,通過6~12個月的學習,使他們能夠較全面掌握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特點和處置[3]。同時,通過熟悉體系醫院的專業特色、運行規律、人員環境,有利于下一步門診部的服務保障工作開展;對在所的工作人員,定期邀請上級體系醫院老年醫學科、保健科專家授課。根據服務對象疾病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業務學習計劃,組織所屬人員堅持每周一次業務學習,輪流主講,大家點評,努力創造一個濃厚的學習氛圍,不斷提高業務水平。每次業務學習之前有針對性地學習軍隊老干部保健工作精神、文件,培養大家的政策解讀和執行能力,快速完成從地方醫務工作者到軍隊保健人員的轉型。
2.3 抓好試點,以點帶面全面接管門診部運轉從門急診、政策執行到服務保障均走上正軌后,在兼顧其他各站點醫療服務的情況下,筆者單位集中力量于一個有代表性的醫療點,借鑒上級業務機關推行的責任醫療小組試點做法,按照1∶4的比例組建責任醫療小組,即一個責任醫療小組負責四位老干部。同時,通過與上級體系醫院保健部門充分溝通,讓各責任小組與原有保健醫師結成長期幫扶對子,把日常保健工作逐漸地轉交到責任小組,潛移默化中取得保健對象的理解和信任后,由責任小組全面接管該點醫療保健工作。隨著人員配備逐漸增多,最終完成老干部醫療保健工作全面接續。
2020年10月軍隊啟動老干部長期醫療照護制度的試點工作。長期醫療照護制度框架可概括為“2+1”,即基本照護和重點照護加個性照護。其中,基本照護貫穿于干休所的日常服務保障工作中,以“五防一保”即防跌倒、防墜床、防嗆噎、防走失、防交叉感染和保護性醫療,加人文關懷為主要內容;重點照護主要關注解決失能、臥床等照護重點難點問題[4]。實現方式主要是通過軍民融合方式,是一種由軍隊統一購買長期醫療照護集體保險、保險機構負責理賠、地方照護服務機構負責提供服務、干休所門診部負責監管質控的日間集中照護和家庭病房照護制度。鑒于較高級別老干部有關要求,如果完全按照老干部長期醫療照護制度安排完成基本照護和重點照護可能有一定難度。較高級別老干部都是重點醫療保障對象,體系醫院有相應專職醫療力量重點保障,另外老干部身邊都有一定工作人員服務,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可完成上述任務。具體設想為:通過解放軍總醫院保健部門協調老年科、多學科門診等功能科室與干休所門診部對接,定期現場對老干部進行衰老程度評估,制定康復訓練計劃;多渠道對老干部身邊工作人員進行日常和重點照護的規范化培訓,由他們來執行康復訓練計劃和長期照顧,門診部負責日常指導。
退休老干部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老干部退休后的日常醫療保健是干休所門診部的一項重要工作。雖然干休所門診部在醫療保障機制轉換過程中遇到了一些矛盾、問題,相信通過磨合、調整、自身能力和專業水平的提高,一定能夠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