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生進入中、高年級后,計算的正確率大為下降,特別是高年級,應用題教學成為教師關注的焦點,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理解以及抽象思維、判斷、推理等能力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是計算的正確率卻著實讓人苦惱。針對這種情況,我總結了一下學生計算出錯的原因,并采取了一些方法進行矯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計算中學生經常由于種種原因出現錯誤,總結一下大概有以下幾種:
1、強信息產生的思維干擾,即當某一信息對學生產生強刺激之后,當學生再碰到與強信息相類似的信息時,原來的強信息便會被激活,而產生思維干擾,造成計算錯誤。如:25×4是一個強信息,當學生計算650÷25×4時,部分學生可能就會算成650÷25×4=650÷(25×4)=650÷100=6.5,而使計算出錯。
2、因知識技能掌握不牢固而產生錯誤,即學生對所學概念、公式、法則、定律等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理解不透徹時,在運用中就會出錯,這在乘法分配率的運用時表現較為突出。還有的是學生口算基本功不過關,或計算順序弄錯或在簡單的進位加、退位減時出錯。
3、不良學習心態的影響:小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產生的不良心態主要有兩種:一是輕視心理,二是畏難心理。這兩種心理的作用都會使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大打折扣。
4、不良學習習慣的影響。學生的一些不良書寫習慣:如計算中字跡潦草,書寫不認真,“+”寫得像“×”,“÷”寫得像“+”等;還有的學生思維上存在惰性,不論數字大小,一律口算;有的演算不用草稿紙,而隨意在一張小紙片或手心手背上演算;有的審題不認真,計算后也不檢驗。由于以上原因,學生的計算頻頻出錯。對此,我采取了以下措施進行矯正。
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讓學生明確計算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性,針對學生輕視和畏難心理,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如:認為計算是“死題目”,不需要動腦筋思考,因而對計算題目的分析、計算完畢后的檢驗嗤之以鼻的現象以及當看到計算步驟繁多或數字較大時,就產生畏難、厭煩等情緒,說一說這種心理對學習產生的負面影響,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二、采用多種方式加強口算,打好基礎
在計算過程中,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筆算,而筆算是以口算為基礎的,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首先要加強口算的訓練。這就要求學生對20以內的加減法、表內乘法及相應的除法,掌握熟練。同時要求學生對運算定律、定理、某些知識的基本性質及一些特殊的計算方法熟記于心。因此,我堅持每節課,抽出幾分鐘的時間進行一些基本的口算練習,因為內容簡單,每個學生都可以做到,所以同學們興趣高漲。在作業、游戲中配備一定量的口算題,起到了鞏固的作用,并讓學生熟記一些常用的數據:比如10—20各數的平方數;1—10各數與3.14的乘積;一些特殊的分數值, ?=0.125 , ? =0.375等,為學生的學習奠定基礎。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貴在持之以恒,通過堅持不懈的練習,才能使計算正確、迅速。
三、設計針對性練習,排除干擾因素
小學數學中有許多計算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因此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經常出現的錯誤以及容易對學生產生強信息干擾的相似題,設計一些練習,讓學生進行對比練習,在分析、比較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的要領,從而排除干擾,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如:判斷下列計算是否正確
1、1+0.4+10.4=0
2、0.25×0.4÷0.25×0.4=1
3、125.6-42.8+57.2=125.6-(42.8+57.2)=125.6-100=25.6
4、9.6÷0.4×0.25=9.6÷(0.4×0.25)=9.6÷0.1=96
讓學生通過分析、判斷,明確知識間的聯系,準確的掌握知識。
四、堅持每日練兵
俗話說:“熟能生巧”。計算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時間的努力。為了培養學生計算的準確性,我讓學生堅持每天做5道題,這5道題不一定要有多難,但是一定要有特點。另外,我特意準備了每日一練,讓學生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題拿來,在我檢查后,寫在小黑板上讓全班同學練習,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計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五、發展學生思維,提高計算效率
在計算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因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能提高計算效率,而計算能力的提高,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小學計算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培養學生思維的過程。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計算題進行觀察、思考,在觀察算式特點的基礎上,尋找最佳的解題方法。如學生在計算70 ×36時, 相當部分的學生可能會用常規方法計算,即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再約分計算。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及時加以引導,鼓勵學生打破常規,大膽嘗試,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不難得出以下兩種做法:
原式=(70+ ?)×36=70×36+36× ? =2520+14=2534
原式=(71- ?)×36=71×36-36× ? ?=2556-22=2534
通過引導,鼓勵學生大膽創新,開拓思路,發展創造性思維,從而有效地提高計算效率。
六、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保證,在教學中培養學生一絲不茍,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我在以下方面做了努力:
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審題時要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一看就是看清楚題中的數字和運算符號;二想就是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能否用簡便算法等等;三算,就是認真獨立計算;四查,就是檢查自己的計算有沒有錯誤,小數點有沒有遺漏等。
培養學生認真演算的習慣。在四則運算中,要訓練學生沉著、冷靜的學習態度。碰到數字大,步驟多的計算題時,要做到不急不燥,冷靜思考,耐心計算。即便是簡單的計算題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在書寫時,要求書寫工整,格式規范,就是在草稿紙上演算也應做到書寫清楚,不亂寫亂畫,以保證計算正確和便于檢查。
培養耐心檢驗的習慣。學生在計算時要做到絕對萬無一失,不出錯是不可能的,如果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出現錯誤,就會給后面的計算增加難度,浪費時間。因此,教師要教育學生養成計算后認真檢查的習慣,把驗算當作計算題不可缺少的環節。檢驗時要作到耐心細致,逐步檢查,查題目中數字是否抄錯,符號是否寫錯等。
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和習慣。估算是保證計算準確的重要環節。系統計算前進行估算,可估計出得數的大致取值范圍,為計算的準確性創造條件。估算時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以前學過的和、差、積、商的規律,檢查計算結果是否正確。如計算3.8×6.14,一看因數中共有幾位小數,積就該有幾位小數;二看因數接近幾,積應該在哪個范圍內。
七、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計算能力的培養還應該與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結合起來。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使學生具有四則混合運算的能力,并能夠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在于應用。因此,在教學中,多設計一些貼近學生實際的例題,把學生的學習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這樣,學生不僅學得自然、輕松、愉快,而且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教學時,要把握好每個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練習為主線、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為目標的教學原則,以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
作者簡介
劉云濤(1978.10-),女,漢,河北省石家莊市辛集市人,本科,二級教師,致力于數學學科的教學和班主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