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美林
因為數學來源自生活,生活之中處處都有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新型的學習方式之一,也是數學課堂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許多老師都把合作學習引入了課堂,
目前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沒有完全體現出合作學習真正的作用,還有許多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還不夠完善,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許多誤區。因此,我們要分析原因,重新調整教學策略,以使對合作學習有更深刻的認識,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現狀
1、過于強調合作的形式。合作學習并沒有從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角度出發,而是盲目地去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只是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學活動中只注重合作學習這一形式而不重視合作學習的實效,使我們的合作學習趨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2、合作小組組建的隨意性。許多教師并不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心理狀態,往往是讓前后桌的4人為一小組展開討論。因此,各小組成員學習能力、個性差異很大,加之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自卑、內向,而個性強、學習好的學生又不愿意與他們做朋友,這樣的合作學習勢必造成優等生說得頭頭是道,學困生聽得莫名奇妙。
3、合作學習的目標不明確。課堂中教師組織小組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生沒有圍繞學習目標討論,談論問題漫無邊際,個別學生無所事事,不知如何合作,如何交流。
4、忽視了對學生合作習慣的培養。現在有些課堂中的合作學習,有三種極端的表現:第一種情況是,教室里亂成一鍋粥,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規極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談一些與合作的內容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種情況是,學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幾個人聚集在一起,做著自己的事,毫無合作可言,與其說是在進行合作學習,不如說是幾個學生圍在一起進行自學;第三種情況是,一部分學生在大講特講,另一部分學生無所是事,不會傾聽,把自己排除在小組之外。
5、不完善的個性心理。現在大多數學生是家庭中的“王子”“公主”,家庭環境過多地促成了其狹隘、自私、不善與人合作、不愿與人分享成功的心理,從而在課堂上表現得“以自我為中心”,與同伴之間的交流更多的是“找茬”“挑刺”、互相埋怨,而教師關注的往往是如何引導學生去學習知識,忽略了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培養。學生缺乏合作學習所必備的“互相包容”的心態,沒有真正樹立強烈的集體榮譽感等,因此,實際意義上的“合作學習”也就無從談起。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
如何在小學數學中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合作呢?下面就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處理好合作中共性與個性的問題。
合作學習的目的是把小組不同的思想進行優化整合,把個別學習的成果轉化為全組同有的成果,以群體的智慧解決問題。
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教師在復習完同分母加減法后,提問:“我們已經學會了同分母加減法,懂得了同分母是因為它們的分數單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減,那異分母分數能不能直接相加減呢?為什么?”學生思考后得出:“異分母分數不能直接相加減,是因為它們的分數單位不同。”教師再問:“異分母分數加減該怎樣計算呢?請你們分組討論一下。”學生幾乎不用討論就得出“利用通分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同分母來解決”的思想。在教師歸納結論時,部分表情疑惑的同學也只能欲言又止,難以跟上教師的節奏。實際上有的學生的想法是把分數化成小數再計算。這個思路不僅具有個性,而且有一般性,更容易接受、理解。它與課本上的方法并不矛盾,而且還是課內知識的拓展延伸,對此進行充分討論,還可從側面強化所學的方法。
在這個案例中,由于小組討論時鼓勵學生發表各種不同見解未能得到肯定評價,從而喪失了一個張楊個性的機會。所以,教師必須處理好個別學習、合作集體學習之間的關系,在適當的時機要指導運用適當的學習方式。在備課時要了解學生,吃透教材,對課上所待解決的幾個問題要估測一下:什么問題學生能獨立解決;什么問題需要發揮學生的優勢互補,做到心中有數,再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安排是否進行小組討論。在組織小組討論前,應給學生留獨立思考的時間,使學生對討論的問題形成初步的看法,這樣的小組討論才能碰撞出個性的火花。
(二)處理好合作和競爭之間的關系。一是要友好對待合作伙伴。因為每個人都是渴望被他人贊美的,而學會贊美他人同樣也是必須的。二是要幫助學困生。通過互相幫助進行團結合作是開展合作學習之本質。將學習可能性差異相對較大的學生聯合成為一個小組之后,基礎較弱的學生往往能得到其他學生的照顧,而基礎較好的學生則能關心與幫助他人,從而促進知識的內化。
(三)處理好合作學習中學習內容。精心地安排學習內容是確保每一位學生均能參與到合作學習之中的重要內容。只要是能夠激起小學生興趣和符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具備一定合作價值的學習內容,都能提升小組合作學習之成效。所以,教師要把握住時機,對于學習的內容加以精心選擇和科學設計。
一是要難度合理,能夠激發探索欲望。正所謂有挑戰,才能激發出興趣。小學合作學習之內容應當具備相當難度,往往是一個學生要想解決有難度,而小組合作又能順利解決的問題。比如,筆者在教授“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先將圓平均地分為十六份,我再提出要求,即進行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可通過剪、拼與擺等已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通過圖形之轉換以得出圓面積。因為這個題目較為有趣,又具有很強的探索性,因為有利于學生的合作和探索。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安排的合作學習課題應當做到難度與容量適度,并且具備一定的思考價值,學生經過合作就能加以解決,這也就在無形昂中激發出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是要貼近生活,讓學生具有操作體驗。小組合作學習之內容應當緊密結合現實生活,讓小學生們在操作實踐當中體驗到知識。比如,在學習“千克的認識”時,可以讓學生們從家中拿來電子秤、雞蛋及蘋果等物品。在教師講解了秤的基本常識之后,再由各學習小組分別稱出一千克物品,并加以記錄。在實際活動當中,小組成員分工協作,有人稱、有人看、有人記錄,每一位同學都在嘗試與體驗。這樣一來,學生們就主動地參與了實踐過程,并且培養了其動手實踐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