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毅力
摘要:高校里大學生厭學或棄學的現象時有發生,根據內外因來分析,發現高校大學生出現學業挫折情緒的原因主要有學校、社會、個人三個方面。從驅動力的角度來說,相比于學校、社會兩個因素,個人因素在調控學業挫折情緒時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將從個人因素角度,闡述大學生應該如何正確運用成熟型心理防御機制來緩解個人學業挫折情緒。具體措施是:一、運用壓抑作用延遲滿足個人學業成績需求;二、運用升華作用排解學業受挫時產生的不良情緒;三、運用利他作用來提升個人學習能力。
現代生活發展愈加快速,大學生作為未來的國棟,他們在應對日趨激烈競爭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生活、學習方面的挫折,從而引發挫折情緒。挫折情緒的產生,將不利于大學生在學習方面獲得成長。俗語曰:少年強,則國強。大學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并順利完成學業,為建構秩序良好的社會和國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尋求大學生學業挫折情緒產生原因以及如何引導學生正確有效地運用防御機制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是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大學生當下面臨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但根據調查發現,部分學生對專業課程產生畏懼或者厭煩的態度,主要表現為上課逃課、期末考試掛科甚至面臨重修等。何種原因造成大學生對學業產生消極甚至是逃避的態度,需要去追本溯源。在了解原因之后,大學生應該如何識別自身所產生的學業受挫情緒所帶來的不良行為,同時應該如何運用成熟型的心理防御機制來矯正原有的不良行為是本研究主要解決的問題。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不同研究者對挫折情緒的定義皆有差異。馬曉慧認為:挫折情緒,顧名思義,即個體遭遇到挫折后的情緒。挫折情緒是指個體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因客觀或主觀的原因而受到阻礙或干擾,致使其動機不能實現、需要不能滿足時的情緒體驗。[1]
馮江平在對挫折下定義時,指出挫折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即凡是不能滿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會引起人的否定的態度,并產生不愉快的、消極的情緒,如憤怒、憎惡、悲哀、憂愁、苦悶、恐懼、痛苦等等。[2]
挫折情緒通常是一種消極情緒體驗。在此基礎上,車文博指出這種負性情緒體驗至少應該包括難過、憂傷、緊張,而不是單獨一種情緒體驗。[3]
本研究中對挫折情緒做出的定義是:個體在經歷諸如生活、學習、工作等方面的困難,暫時無法解決情況下所產生的負面情緒體驗,該種情緒體驗主要包括悲哀、憂傷、憤怒等。情緒體驗維度可以是單一的,也有可能以混合的形式出現。
三、大學生學業挫折情緒產生的原因
多數大學生都有過學業挫折情緒的體驗,造成學業挫折情緒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外因和內因。外因主要包括學校、家庭兩個方面,內因主要表現為個人因素。
(一)學校因素
學生在學校面臨的學業挫折主要由兩個方面造成。一是學校的課程設置,不同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同,難度也存在不一樣的方面。專業課程相比于選修課程而言,難度更大一些;二是學校的師資。不同教師的認知方式不同,針對某種課程內容的理解深度不一,所以在授課時傳遞知識的方式可能并不能符合某些學生的認知水平,導致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接受程度不一樣,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挫折,從而產生消極的挫折情緒。
(二)家庭因素
隨著當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教育心態促使他們對孩子學習的期望更高。有一部分父母不從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比如在沒有具體了解孩子的興趣、性格、能力等情況下,事先給孩子設定一個目標。當孩子不能完成既定目標的時候,家長可能會通過言語等方式來明示或者暗示孩子的失敗。當父母面對孩子學業受挫不能給予孩子合適正確的反饋,而是以一種消極的方式使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失敗,這無疑給孩子的心理鋪上一層冰雪,加劇孩子的受挫情緒。
(三)個人因素
大學生之所以產生學業挫折情緒,除了與學校、家庭這兩個外部因素有關之外,還與大學生個人因素有關。多數大學生可能都會面臨學業挫折的問題,這主要與個人的思維方式、個人的學業目標、個人情緒調控能力等方面有關。
大學生剛入學時,思維方式并沒有從高中階段所運用的認知方式轉變過來,這是產生學業挫折的首要因素。隨著大學各類專業知識愈加抽象,學習難度系數增加,若認知能力沒有隨之提升,那么在面對各種專業知識時有可能出現學習困難的情況,從而導致學業挫折情緒加深。
大學生設立的學業目標與學業挫折情緒的產生也存在著密切關系。一部分大學生在入學時就樹立較高的學業目標,沒有深入考慮個人當前認知水平是否能夠達到學業目標。當大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不能與想要的成績相互匹配時,大學生可能會出現學業受挫的情況。
同時,大學生所具備的情緒調節能力也會影響到處理學業受挫情緒的效果。若大學生具有心理學專業知識儲備,例如情緒認知療法,即ABC療法,能從認知——行為——情緒三者之間的關系去梳理學業受挫情緒,知曉不良行為與情緒的產生。大學生能明白他們學業受挫后不良情緒的產生本質上是由于錯誤的認知造成,在生活中多多運用該種模式對自己的行為與情緒進行分析,找出錯誤的認知并將其改正,將會更快地從負面情緒體驗中解脫。
四、心理防御機制的發展與運用
(一)心理防御機制的發展過程
個體在社會生活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不同的人在心理方面運用的自我保護方法略有差異。在心理學上,在心理層面所采取的措施方面保護自己避免受傷,這稱為心理防御機制,也稱心理自衛機制或心理防衛機制。1894年弗洛伊德在《防御性神經精神病》中最早提出了心理防御機制的概念。隨后,弗洛伊德之女安娜·弗洛伊德在系統研究的基礎上擴展了心理防御機制的概念。之后心理防御機制理論的發展愈加豐富,上世紀70年代初,Valliant提出了心理防御機制的層次模式,將心理防御機制分成四種類型,即自戀型、不成熟型、神經癥型和成熟型。Bond等用自評問卷對心理防御機制作聚類分析,結果將各種機制歸成四種類型,即適應不良行為模式形象扭曲模式、自我犧牲模式、適應模式。
臺灣地區學者曾文星認為,運用心理層面的措施或機制,將個人與現實的關系稍微修正一下,使個人易于接受心理挫折或應激,不至于引起情緒上的過分痛苦與不安的自我保護方法,稱之為“心理防衛機制”。[4]
曾文星在原有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即運用自戀型、不成熟型、神經癥型和成熟型的心理防御機制對中國本土人群在遇到問題時習慣性或常規性的認知與行為進行解讀,促使該理論在中國的水土中慢慢得以發展。他認為不同類型的人運用的心理防御機制類型存在差異。一般人常用“成熟型”與“神經癥型”的心理自衛機制,偶用“不成熟型”的心理防御機制。多數大學生屬于一般性群體,應該運用“成熟型”的心理防御機制。成熟型心理防御機制主要包含四種,即壓抑作用、升華作用、幽默作用、利他作用。
(1)運用壓抑作用延遲滿足個人學業成績需求
大學生一般會給自己設立相應的學業目標,如在何時何種考試中應獲得怎樣的成績。當大學生獲取相應學業成績的欲望或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此時大學生會產生強烈的學業挫折情緒。由于暫時無法達到自身所期望的學業目標,大學生可采取壓抑作用的自衛機制,即有意識(或半潛意識)地去壓制、控制、想辦法延期滿足需要。當下不能完成既定目標時,大學生可以將失敗當成一種暫時的狀態,安慰自己實現成功的過程需要點滴累積,因此將對獲得好成績的欲望和需求壓抑住,不放棄當下的努力,這是一種相對成熟的處理問題方式。
(2)運用升華作用排解學業受挫時產生的不良情緒
當大學生面臨學業受挫時,如果運用不當的方式來發泄內心的情緒,那么將會受到懲罰或者產生不良結果,所以需要以同質不同形的方法表現,這稱之為“替換作用”。也就是說,可以采取符合人們常規認識里的方法去發泄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緒但又不會引起內心波動的方法。這種方法本身趨向于建設性、創造性,對個體和社會都有推動作用,這就是成熟型心理防御機制的“升華作用”。大學生遭遇學業受挫情境需要發泄不良情緒時,應當尋求合適的方式排憂除患,如可以通過運動或培養其他興趣愛好等方式來清除內心的情緒垃圾。
(3)運用利他作用來提升個人學習能力
利他作用是指能夠滿足個人和他人或社會需求的一種心理自衛機制。當大學生在得到非預期中的成績時,需要深思在學習過程中,自己試圖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時是否運用了正確的思維方式等。當自己所運用的方法不能奏效時,可與同學探討如何能夠更有效地解決學習問題。這種自主互助的學習模式,不僅能拓展個人學習方法的范疇,也能讓同伴了解自己的學習方式。因此,大學生應該多多運用該種類型的心理防御機制,以減少面臨學習困境時所遭遇的不良情緒。
注釋:
馬曉慧. 大學生挫折情緒、情緒彈性與睡眠質量的關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
馮江平.挫折心理學[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
張旭東,車文博.挫折應對與大學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曾文星,徐靜. 心理治療:原則與方法[M]北京: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