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怡
摘要:為充分發揮防災減災救災助力脫貧攻堅作用,切實做好農村地區消防安全工作,筑牢農村消防安全屏障,防止因火災致貧返貧,現就海東市農村消防安全現狀進行了調查與研究,結合工作實際,將有關情況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海東市;農村消防工作;分析
一、基本情況
海東市位于青海省東部地區,全市下轄兩區四縣,共有35個建制鎮、59個鄉、1587個行政村、14個重點鎮,全市總人口達17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4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75.28%。全市原有貧困村624個,目前已全部脫貧,并予以公告,同時,官亭、巴燕等9個鄉鎮應于2019年建立鄉鎮消防隊,迄今為止均未按要求和標準建立。
2017年以來,海東市共發生農村火災447起,死亡2人,直接財產損失318.62 萬元,分別占全市火災指數的63.95%、100%和60.89%,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從火災原因看,用火不慎、吸煙引發的火災219起,占總數的48.99%;電氣引發的火災70起,占總數的15.66%;放火、玩火引發的火災65起,占總數的14.54%;其他原因引發的火災93起,占總數的20.81%。尤其是用火不慎原因造成的火災占絕大多數,反映出鄉鎮居民消防安全意識差、消防安全知識普及率不高等問題是防范農村火災的關鍵因素,消防安全宣傳教育任重道遠。
二、農村消防工作的現狀分析
(一)從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看,道路交通不便為主要制約因素。海東市大多數農村地處偏遠山區,距離縣城消防救援站所在地平均距離為32.78公里,距離消防救援站30公里以上的鄉鎮共有41個(其中最遠的化隆縣塔家鄉有115公里),且山高坡陡,交通不暢,供水困難,一旦發生火災,消防車無法快速到達火場,錯過了控制初起火災的最佳時機,消防救援站也只能“望火興嘆”。結合全市實際,大力發展鄉鎮消防隊建設是大勢所趨。
(二)從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看,農村消防基礎設施滯后為關鍵制約因素。近年來,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火災起數也日益增多,但受經濟發展等多種因素制約,我市農村消防基礎設施建設仍嚴重滯后。一是建筑耐火等級低、火災荷載大。我市農村建筑多為土木、磚木結構,耐火極限低,且由于規劃等相關部門對農村建設缺乏統一規劃,致使廣大農村在建設過程中戶戶緊接、縱橫交錯,沒有足夠防火間距和消防車道。二是市政管網缺乏、消防水源不足。除平安鎮、小峽鎮、碾伯鎮、威遠鎮、川口鎮、巴燕鎮、群科新區、積石鎮建有市政管網外,絕大多數鄉鎮均未建設市政管網,消防水源缺乏。雖部分鄉鎮配置了手抬機動泵等設施用于火災撲救,但村鎮內現有的水井、河道等取水點受限于地理位置,無法滿足對鄉鎮內建筑的保護。
(三)從消防監管責任看,鄉鎮政府和派出所監管責任落實不力。一是部分鄉鎮政府消防管理主動性不強,未能全面落實《青海省消防安全責任規定》,消防安全意識淡薄,失控漏管現象嚴重,未能打通消防監督管理最后“一公里”;二是由于警力有限和消防工作機制等原因,目前農村公安派出所駐片民警、農村基層干部對消防法律法規知識了解甚少、消防專業知識相對缺乏,發現火災隱患的能力不強,督促整改的措施和監督手段相對單一。
三、防范對策
(一)抓政府領導責任落實方面。以新《消防法》和《消防安全責任制實施辦法》的出臺為契機,認真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形成群防群治、綜合治理的農村消防新局面。一是加強鄉鎮級消防安全管理機制建設。依靠各級黨委政府,進一步落實消防監督責任制,強化“安全自查、隱患自改、責任自負”的消防安全責任主體意識,形成消防工作層層有人抓、處處有人管的良好局面,確保各鄉鎮的消防工作落到實處;二是發揮行政村基本治理單元作用。鄉鎮成立消防安全委員會,村委會成立村民消防互防自治小組,把消防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建立完善日常消防工作機制,做到消防工作與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檢查、同落實、同總結、同評比,及時解決消防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努力提高農村消防工作水平;三是建立消防責任目標獎懲體系。協助和指導各級政府制訂符合當地農村實際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逐級簽訂《消防安全責任書》,增強鄉鎮一級基層領導干部的消防責任意識,同時把農村消防工作納入本級黨政領導和村干部的任期目標,作為政績考核、提拔任用的重要條件,建立農村消防工作督查和責任追究機制,不斷增強從事農村防火工作干部的積極主動性。
(二)抓農村基礎消防設施建設方面。一是完善規劃的編制(修編)工作。各地消防部門積極協調政府要應用消防工作“融入搭車”模式,推動發改、住建、交通、市政、電力等有關部門和鄉鎮政府,將農村消防工作納入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行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和鄉鎮總體規劃同步編制實施,結合房改、水改、路改、電改推進消防水源、消防通道、電氣防火、防火間距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安全改造,不斷改善農村地區消防安全基礎條件。針對目前農村普遍存在的消防設施欠帳較多、消防裝備嚴重滯后問題,采取分步實施、逐年完善、補償舊帳、不欠新帳的辦法,逐步改善落后狀況;二是加強多種形式消防隊伍建設。提請市、縣政府將全市9個重點鎮的鄉鎮消防隊建設列入重點建設范圍,將建設經費納入城鄉公共基礎設施投資計劃和財政預算中,確保消防站的基礎設施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經費順利落實,充分發揮鄉鎮消防隊“一專多能”作用。爭取做到重點鎮有鄉鎮消防隊、行政村有義務消防隊,將治安、聯防、巡邏等多職能匯為一體,形成群防群治格局,進一步完善農村滅火救援體系,不斷提高農村火災事故撲救能力;三是夯實農村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修建消防水池、在天然水源附近設置取水平臺,為義務消防隊配備必需的滅火器材(小型的消防車輛、手抬泵、消防水帶、水槍、滅火器等),以便可以靈活機動的撲救初期火災。同時,協調各級政府將“欠賬”消火栓納入年度市政消火栓建設計劃,進行補建,在新建、擴建的道路同步建設市政消火栓,做到“快補舊賬、不欠新帳”。
(三)抓消防宣傳教育方面。一是緊盯重點目標人群不放松。結合農村火災的規律和特點,重點抓好對青少年和在校學生的宣傳教育,充分利用學校新生入學和寒暑假及時組織消防宣傳教育,開展消防安全知識講座、問答、滅火演練等活動,提高學生的防火、滅火知識和火場逃生自救能力,真正達到“教育一人,影響一家,帶動一片”,使農村防火宣傳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創新居民宣傳形式不打折。創新思路,貼近群眾,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農村消防宣傳活動,強化農民群眾的消防安全意識,使廣大村民群眾了解和掌握家庭防火基本知識,懂得家庭初起火災處置的基本方法。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不定期深入農村,利用先進典型引導村民,用火災案例教育群眾,同時加大消防站的開放力度,使更多的農村群眾接受消防知識教育,提高村民的防火安全意識;三是拓展雙語教育培訓不走樣。結合海東市寺院底數大、僧侶多的特點,采用把消防法律法規和防、滅火基本知識帶進寺院,用藏漢、回漢“雙語”廣泛開展宣傳教育的方式,提高廣大僧侶遵守消防法律法規的自覺性,定期組織開展寺廟志愿消防組織的滅火演練,不斷增強寺院消防安全自防自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