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民瑩
摘要:問題意識與思維有著直接的關系,問題意識產生于思維,同時問題意識又推動思維的發展。問題意識對于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都十分重要,所以要加強對問題意識的培養。在當今社會,問題意識的缺乏越來越突出,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也有很多,所以我們需要從實際出發,不斷分析原因,探索出培養問題意識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 ?問題意識 ?創新
一、問題意識的產生
(一)思維產生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在思維活動中產生的。思維是人們認識活動的中心,是人腦對事物與事物之間關系以及每個事物特性的反映。所以,思維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問題性。這個特點主要表現就是人們在進行認識活動時,總會遇到一些感覺無法處理的理論或現實問題,并且同時會產生疑惑、焦慮、探究等的心理狀態,此種心理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又會促使人們積極發揮思維,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促使思維發揮能動性產生問題的心理就稱為問題意識。
(二)問題意識推動創新思維
我們要想實現創新,首先就需要有問題意識。在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過程中,通過發現、分析、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增加對原有認識的新理解,新思考,從而創造和培養創新思維,推動創新。問題意識是培養創新思維的前提,也就是推動創新的前提。
所謂創新思維是在原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重新組織規劃,進一步提出與之前不一樣的計劃和方案,并產生新的成果的思維活動。它與其他思維活動不同的是它改變了原有的處理事情的方式,將原有的實踐和理論經驗進行“揚棄”,重新進行整合,提供新的解決方法。
二、培養問題意識,促進創新研究的必要性
馬克思說:“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2] 問題是我們進行認識活動的起點,是連接未知和已知的中介,人類社會一切的發明創造都是始于問題。所謂問題意識就是“指主體在進行認識活動時,通過主體對認識對象的深刻洞察、懷疑、批判等多種方式,產生了認知沖突,經過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時,出現了一種具有強烈的探索情境的真實問題或想做出發現式創新的一種心理狀態。”[3]
(一)有利于促進個體的認知發展
善于在學習和生活中提問題的人總會想辦法解決問題。為了解決問題他們就會不斷開動腦筋,啟動創新思維,羅列和整理原有知識和經驗,對其進行再次分析解剖,從而發現不一樣的知識點。在這個提出問題并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頭腦中零散的知識就會變得越來越有邏輯性,原來的知識體系變得更加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知識建構的能力,推動了個體認知的發展。
(二)有利于推動學術創新
無論我們做何種研究,都需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因為有了問題意識研究者才會有研究的動因,才能形成新的研究成果。問題意識是在創新思維中產生的,創新就是在發現問題那一刻開始的。像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要想實現它的進一步創新,首先就得有問題意識,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的前提。若沒有問題意識,那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很難獲得進步與創新。所以,培養問題意識有助于推動學術研究的進步與創新,提高它的社會價值。
(三)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價值
在問題意識的指導下,研究者在研究分析社會各種問題時會不斷發現存在的新問題并提出疑問,同時發揮主觀能動性來衡量該問題在自己頭腦中以及整個社會知識庫中是否可以得到解決。所以,“強烈的問題意識, 不僅有助于學術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遏制低水平重復研究的不良學術之氣。”[4] 擁有問題意識的研究者肯定會比無問題意識的研究者取得更大的成功。它可以使研究者本人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辨別能力,做出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三、問題意識的缺失
(一)問題意識缺失
1.研究者欠缺對靈感的捕捉
發現問題的過程實質上是個體對問題的感知過程,是個體在思考過程中突然冒出的靈感和想法,而靈感的產生則來自于對所研究問題的好奇和求知,并促使研究者開始新的思考。但是,有不少的人都無法產生和捕捉新的靈感,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很難發現新的問題。這些研究者在研究問題時很少追問這個問題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做以及怎么樣做等。
2. 研究者不善于聚焦問題
研究者在研究問題過程中產生的靈感和新的想法僅僅是運用問題意識發現問題的第一步,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之間不是十分容易的,它需要人們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和整理,在頭腦中對發現的問題進行重新梳理和羅列,從而聚焦問題,提出問題。但是,在現實的研究過程中,人們或許可以靈敏的發現問題,但是卻不善于分析和整理問題,在問題產生后并不能及時總結梳理,任由其發展,這樣就使得問題并不能很好的聚焦。
3. 研究者不善于反思建構
問題意識的產生主要包括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兩部分。只有發現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對問題進行聚焦提出問題,問題意識才算全部完成。某一個問題的發現和提出過程是研究者對此問題疑問、思考、判斷以及建構的過程。當面對發現的問題時,具有問題意識的研究者會因疑問、分析、判斷等意識對問題進行自覺的研究和剖析,同時在此過程中也會重新建構知識體系,最大程度的去理解問題,解決問題。但是,在現實的研究過程中,受各種現實因素的影響,許多人喪失了對問題的疑問,在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單向度思考問題的習慣。
四、培養問題意識,促進創新研究的措施
(一)更新和完善知識體系
一個研究者的知識體系是否完善決定著他研究問題的質量好壞。而培養問題意識,首先研究者本身就應該有充足的、完備的相關專業的知識量,廣泛閱讀書籍材料,不斷參與社會實踐是研究者研究問題進行工作的重要途徑。具備廣闊的理論視野對研究學術的人來說是最應該具備的,它可以打破原有的知識和思維框架,同時吸收不同人的觀點,促使人們從新的層面去發現問題,這樣就有助于問題意識的產生。所以,培養問題意識,首先就應該及時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面,不斷充實自己,使自己在研究問題時可以發揮問題意識來發現問題,以此不斷推動創新研究。
(二)勇于淡化權威
權威意識在社會中十分常見,主要就是指人們對一些專家、教師等所出的研究成果,所說的話一味的信奉,深信不疑。當然專家之所以是專家,權威之所以是權威,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們的觀點或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較先進的。但在這想說的是我們不應該盲目追隨權威,而應該發揮自我意識的能動性。權威意識的存在容易讓人們形成懶惰的心理。這樣長此以往就很那推動社會的進步和創新。
要想培養問題意識,推動研究創新,我們就要淡化權威意識。在發現問題時,我們首先要自己主動思考,分析該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然后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借鑒“權威”在這方面的成果,但也要批判的借鑒和吸收,要去考慮“權威”的成果是否是完全對的,它又是否適合現在的問題等等。
(三)創建良好的學習和研究環境
培養問題意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個培養過程。而在培養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創建一個良好的研究環境。這個環境有多方面的內容。第一,要建立一個有強大包容性的研究環境。第二,對原有的單一的評價模式做出改變。“任何重大學術成果的產生都是在面對事物發展的矛盾困惑時,展現出來的孜孜不倦的強烈的問題意識心理。”[5] 所以,營造良好的研究環境,不斷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對于培養問題意識,促進研究創新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0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房壽高,吳星. 到底什么是問題意識[J].上海教育科研,2006(1).
[3]仇立平.社會研究和問題意識 [J].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1).
[4]方志遠. 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與“非問題意識”[J].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