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


摘 ?要:勃拉姆斯鋼琴作品Op.10創作于1854年,發表于1856年,共有四首樂曲:第一首《愛德華》d小調,第二首Andante D大調,第三首《間奏曲》b小調,第四首Andante con moto B大調。
關鍵詞:創作特征;間奏曲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5.7-1897.4.3)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期最具古典主義氣息的德國音樂家,他的音樂即含蓄又深沉,構思充滿哲理而又不失嚴謹,采用了傳統的和聲體系、規范的織體、嚴謹的結構、如歌的旋律。在此基礎之上又加入了浪漫主義特有的色彩性和聲以及復節奏和切分節奏等創作手法。
一、創作背景
Op.10《敘事曲四首》是勃拉姆斯的早期作品,也是當時唯一的一次間奏曲的寫作。在此時期,勃拉姆斯有幸結識了舒曼夫婦并得到了他們的肯定,但是這位良師益友并沒有能陪伴他太多時間。1854年,舒曼墜入萊茵河,勃拉姆斯前往照顧舒曼與克拉拉,直到舒曼病逝。期間對克拉拉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情愫,這使他在友誼與愛慕、感性與理智之間掙扎。作品Op.10正是創作于此時期,展現了勃拉姆斯這一時期特有的憂郁氣質。
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Op.10《敘事曲四首》創作于1854年,發表于1856年。“敘事曲”源自于意大利文ballata,原意是指一種舞蹈歌曲,后來派生出“敘事曲”的含義。早期的意大利 “敘事曲”特征是主歌(piedi 與volta)和副歌(ripres)交替出現的樂曲。在浪漫主義時期,“敘事曲”被肖邦作為一種專門的鋼琴音樂體裁進行創作。
二、創作特征
勃拉姆斯創作的鋼琴作品Op.10共有四首樂曲:第一首《愛德華》d小調;第二首Andante D大調;第三首《間奏曲》b小調;第四首Andante con moto B大調。勃拉姆斯對于民族民間的音樂都非常的熱愛,很多樂曲都來源于民間素材,正如這首《愛德華》。勃拉姆斯根據黑爾達所編《各民族之聲》中的蘇格蘭敘事詩《愛德華》而做,并且發展出后面的三首樂曲。《間奏曲》是第三首,作為第二首與第四首之間的“過渡曲”,在一定程度上還起到了“間奏曲”的作用。
這首《間奏曲》是勃拉姆斯在鋼琴音樂創作中首次運用這一體裁,也是早期唯一的一次。這首《間奏曲》是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整首樂曲的篇幅雖然比較短小,整體力度上以弱為主,但是在勃拉姆斯的早期鋼琴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全曲的結構圖示如圖2-1
三部曲式,是勃拉姆斯在間奏曲的創作中一直沿用的,雖然結構短小,沒有太多的華麗辭藻,但卻是早期音樂創作的典型代表,充分體現出了他崇尚古典主義質樸、清新的音樂特點。
在和聲方面,雖然大部分都是沿用了古典主義的傳統和聲語言,但是也有浪漫主義和聲的運用,這使作品更加形象、豐富。如譜例2-1中,伴隨著b小調屬和弦,持續音的出現,在第二小節中,勃拉姆斯運用了導向和弦的副屬和弦到下屬以及重屬和弦到屬和弦的和聲進行。
還有在譜例2-2中出現的“倚音”,以b 和聲小調的屬和弦為骨干和弦,在這三個和弦音的前面都出現了下方小2度的“倚音”,這也是浪漫主義時期和聲的表現,見譜例2-2。
在調性布局上,勃拉姆斯采用了浪漫主義時期盛行的同主音調式直接轉換的技法。在這首間奏曲的結構圖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勃拉姆斯從B大調到b小調,以及從﹟F大調到﹟f小調之間的同主音大小調轉換,在結尾處并沒有結束在開始的b小調上,而是結束在了B大調,再次強調了同主音轉換的技法。
勃拉姆斯的早期作品旋律音都比較明顯,間奏曲使用動機型的旋律發展,這在中晚期的創作中也是使用最普遍的。這首間奏曲中符點與切分節奏的使用使全曲的旋律來回晃動,開始部分主要由單音構成旋律線條,第7、8小節,第23、24小節,和第35、36小節出現的雙手連奏的十六分音符群,使旋律若隱若現。從b小調到﹟F大調,﹟F與同主音小調之間的轉換后,最終回到b小調,為這首間奏曲添加了一份憂郁,陰暗的色彩。中段采用﹟F大調,用持續音作為伴奏織體,起到烘托的作用,三和弦構成的旋律線到24小節后才逐漸清晰,后又被伴奏織體所淹沒。再現部回到開始的b 小調,但是勃拉姆斯并沒有就此結束在此,而是在最后的12小節處轉到B大調,音樂在陰暗的氛圍中結束。
雖然勃拉姆斯對于當時的浪漫主義風格的寫作并沒有太大的興趣,甚至抱有一點的抵觸心理,但是就這首作品看來,很多地方都采用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如在第3——30小節中,第3——14小節與地15——30小節就采用了“副樂段”結構,這是在古典主義的作品中難以見到的。
作為浪漫主義晚期代表的勃拉姆斯運用復古與拘束的手法,成為了與“新音樂”相悖的“復古音樂”。這是因為在早期的音樂教育中受到馬克森的影響,崇尚以巴赫、亨德爾、海頓、貝多芬等大師為代表的古典主義傳統,并且融合了德奧民族民間淳樸音樂,是他在創作的早期就樹立了自己的獨特音樂風格。
三、結語
勃拉姆斯鋼琴作品Op.10《敘事曲四首》作為早期唯一的一次間奏曲的寫作,在和聲上沿用了古典主義傳統和聲語言,在調性布局上運用同主音調式直接轉換的技法,在旋律上使用動機型的旋律發展,繼承了古典主義時期傳統音樂的作曲技法,但他并不是單純的繼承,而是在繼承上拓展了新的思路,從而把鋼琴小品發展到一個新的層面,賦予它新的思想。
參考文獻:
[1]王雅迪.勃拉姆斯與發展變異[M].北京:人民音樂.2007,(10):80~82
[2][俄]維·阿·馬倫采娃著.勃拉姆斯芻議[N].吳慶橋譯.天津音樂學報.2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