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晟
摘 ?要:本文旨在探討議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意義,從唯物辯證哲學的角度看,“議”是客觀世界的矛盾運動作用于人們頭腦產生的反映,反過來又必然對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產生深刻影響。
關鍵詞:議事;價值;矛盾
《孫子兵法·計篇》中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1]意思是,還沒開始打仗,“廟算”勝出的,獲勝的機會要多多了;沒開始打仗,“廟算”不勝的,獲勝的可能性少之又少。“廟算”是如何“算”的,為何有這樣神奇的“功能”呢?南宋張預說:“古者興師,命將必致齋于廟,授以成算,然后遣之”。在上古時代,就是“致齋于廟”,即到祖廟獻上祭品,占卜吉兇,祈求護佑。后來,不一樣了,曹操說:“選將、量敵、度地、料卒、遠近、險易,計于廟堂也”。實際上成為在“廟堂”召開的“作戰會議”,大家從“選將、量敵、度地、料卒、遠近、險易”等方面在“廟堂”上合議合議。“算”就是“議”,商議,計議,謀議。“議”的地方,中原民族最早可能放到“廟堂”這樣莊嚴神圣的場所,少數民族則可能略有不同。據《大金國志》記載,金初出征時,“上自大元帥,中至萬戶,下至百戶,……適野環坐,畫灰而議,自卑者始,議畢漫滅之……”。女真族剛興起的時候選擇的地方就是野外,因陋就簡。議的目的,是要找到對策,找出計謀。計謀周密、巧妙,戰場取勝的概率就高。行軍打仗,勇武固然重要,但戰前計謀是先決條件,因此《孫子兵法》十三篇,把《計篇》放到首篇。可見,在古代軍事理論和軍事實踐中,“議”是一個重要概念。
在生活哲學里,“議”也是一個重要概念。俗語說:“吃不窮,穿不窮,沒有算計一世窮。” 居家過日子,當然要勤勞節儉,但關鍵還是要有盤算。這里的“算”“計”與《孫子兵法》所說的“算”“計”有異曲同工之妙。獨慮為“算”,眾“算”成“議”;在心為“算”,出言成“議”。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獨“算”不如眾“算”。揚雄說:“善其謀而后動”。意思是一件事要精心謀劃后再付諸行動。《廣雅》解釋:“謀,議也。”又解釋“議,謀也。”鬼谷子特別推崇“結比之謀”,認為“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比而無隙者也”,“結比之謀”即是眾謀。眾謀當然是需要眾人“議”的。
從矛盾運動的哲學觀看,“議”是客觀世界矛盾運動作用于人的主觀頭腦必然生發的現象。矛盾論認為,任何事物都有既對立又統一的兩面,正與反、陰與陽、利與害、優與劣,等等,這既對立又統一的兩面相互排斥、相互依存,并依據一定條件相互轉化,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正是事物的矛盾運動才不斷推動事物向前發展。客觀世界的矛盾反映到人的主觀頭腦,便成為人認識上的矛盾,愛與憎、喜與厭、褒與貶、贊與抑,等等。人與人認識上的矛盾方面相互排斥、相互依存,并依據一定條件相互轉化,構成支持與反對相交織的矛盾運動,推動人的認識不斷向前發展,人的認識的發展又將引領人的行為實踐反作用于客觀世界。而“議”,就是人與人認識上支持與反對矛盾運動的外在表現。《鬼谷子》有言:“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2]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變”是客觀世界之變,就是客觀世界的矛盾運動;“變”引發問題,問題的解決需要謀劃對策,對策不同就需要一起議論,議論就要演說、鼓動、宣傳,演說、鼓動、宣傳就必然會主張極力推進點什么,有所推進就一定有所消除,不利的一面有所消除事態才能得到控制,事態得到控制問題才能得到最后解決;自古以來,問題由生發到解決,無一不都是這個規律。
拿《愚公移山》中故事說,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嚴重影響到愚公一家通行,與愚公一家的生活發生巨大沖突,[3]隨著時間推移(可以想到的直接原因比如愚公一家人口的增多)矛盾越來越尖銳,到90歲的時候愚公終于忍無可忍,這是“變”。這個“變”引發了另一個嚴峻的問題:如何處置大山?以愚公當時所能想象,“畢力平險”即鏟掉大山不失為一種辦法,但這實際上意味著選擇了一組新的矛盾:利,“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從此去“豫南”到“漢陰”都一路暢通無阻;害,“殘年余力”,“不能損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土石工程浩大艱巨人力難以勝任。這組新的“利”“害”沖突在愚公的頭腦里作用的結果是“利”占了上風,因此,他選擇的對策仍是“畢力平險”。他的意見得到多數家庭成員支持,但在他妻子那里,對“害”的擔心則更為強烈,于是質疑也就隨之產生。既有支持又有質疑,愚公一家在究竟如何處置山與人的矛盾問題上就有了認真議一議的必要,而“議”的過程,也就是支持與質疑兩種不同認識的矛盾運動過程。這個矛盾運動實質上是由客觀世界山與人之間的矛盾作用于人的主觀頭腦而產生的。支持方堅定地提出推進方案:“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由此,質疑向支持轉化。“議”的過程中不同認識的矛盾運動,推動了“議”的發展,也將影響客觀世界矛盾運動進而影響客觀世界的發展。在愚公一家強大的推進決心和堅決的推進行動面前,作為與人的生活相沖突的一方,“山”終于做出讓步,“一厝朔東,一厝雍南”,不再“隴斷”,對愚公一家而言,“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之“害”消,“指通豫南,達于漢陰”之“利”興,山與人的沖突得以解決。由此可見,“議”是推動客觀世界由“變”而“制”的重要一環。
由《愚公移山》“聚室而謀”可以看出,支持和質疑(或支持和反對),構成為“議”的基本矛盾,二者在“議”的過程中是相互對立的,但“議”的過程,并不是簡單地用矛盾的一方去消滅矛盾的另一方,矛盾的雙方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斗爭而又相互促進,“議”的結果也并非是矛盾斗爭的終結而往往是新的更高層次的矛盾斗爭的開始。支持的一方因為質疑變得更加完善(不僅有“畢力平險”的想法,更提出了“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的方案),質疑的一方向支持轉化并沒有立即消滅質疑的問題,而是融入支持一方并參與其內部新的矛盾運動(激發支持方拿出“焉置土石”的實際舉措,夫妻之辯后還有智愚之辯,智愚之辯意味著“殘年余力”與“其如土石何”的矛盾將長期實際存在)。1994年,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開始動工修建,離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中提出設想,已過去了75年。75年間,支持與反
按照矛盾論觀點,矛盾既具有斗爭性,又具有統一性。議事中的基本矛盾也一樣,支持和質疑(或支持和反對),既相互對立,又能相互轉化,由斗爭轉為統一。如前所述,女真部落興起的時候,有“畫灰”議事的習俗,雖然議事之時,“上自大元帥,中至萬戶,下至百戶……上下情通,無閉塞之患”,但并非沒有觀點分歧。據《金史》卷二《太祖紀》載“康宗七年,歲不登,民多流殍,強者轉而為盜。歡都等欲重其法,為盜者皆殺之。太祖曰:‘以財殺人,不可。財者,人所致也。’遂減盜賊征償法為征三倍。民間多逋負,賣妻子不能償,康宗與官屬會議,太祖在外庭以帛系杖端,麾其眾,今曰‘今貧者不能自活,賣妻子以償債。骨肉之愛,人心所同。自今三年勿征,過三年徐圖之’。眾皆聽令,聞者感泣,自是遠近歸心焉。”在處理盜賊的問題上,歡都與金太祖的觀點就不一致,但經“官屬會議”及“外庭會議”,金太祖的觀點被接受,“眾皆聽令”,“遠近歸心”,思想達到高度統一。《淮南子·兵略訓》說:“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女真在歷史上曾有“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傳說,其強悍的戰斗力與其通過“畫灰而議”、“官屬會議”等議事形式凝聚成的“將勇而志一,兵精而力齊”(《金史·卷四十四·志第二十五》)的士氣不無關系。18世紀70年代,美國獨立戰爭前夕,隨著英國對北美殖民地剝削和壓迫的加重,北美殖民地決心發起抗英斗爭,但各殖民地“分歧重重”,正是 “從英國議會學來的議事規則”,最終幫助他們在的不利情況下,“形成了強有力的聯合抵抗”[5]。支持和質疑(或支持和反對),經由斗爭實現更加牢固更為廣泛的統一,這也是“議”的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 黃樸民(注譯).白話孫子兵法[M].長沙:岳麓書社,1991:4
[2] 姜忠喆(主編).鬼谷子全書(肆)[M].沈陽:遼海出版社,2015:18
[3] 王強模(譯注).列子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131
[4] 陳倉.感謝三峽工程“反對者”[EB/OL].(2006-06-01).http://news.sina.com.cn/o/2006-06-01/15559092408s.shtml
[5] [美]亨利·羅伯特.羅伯特議事規則(第11版)[M].袁天鵬,孫滌,譯.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