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群在校企合作機制體制、三教改革、課程體系等方面存在不足,亟需深化產教融合,創新校企合作機制體制,完善數智化教學模式,深化三教改革。
關鍵字: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群、校企合作、三教改革、機制體制創新
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明確說明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這引起了職教人對職業教育的深入思考。隨著《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9]5號)等文件的出臺,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進入落地實施層面,我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群如何建設亟待研究。
山東輕工職業學院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群包括大數據與會計、大數據與財務管理、統計與會計核算三個專業,三個專業的基礎課程相同,教學資源互相利用,核心課程互通,因此,三個專業作為一個整群來建設符合組群邏輯,有利于培養復合型、發展型、創新型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
一、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群面臨的挑戰及問題
1.校企合作機制創新亟需加強
(1)校企合作載體不明確。國家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定位為校企合作、育訓結合。目前雖對校企雙方雙元辦學的緊迫性認知深刻,但當前我系深度合作的校企合作單位僅一家企業,存在合作動力不足、招生數量少、教學課程研討不充分等明顯缺陷,培養的學生未能體現校企合作的優勢。
(2)校企合作的機制體制不健全。從合作內容上來看,當前普通校企合作單位僅為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未能從學生一入學就滲透企業教育,在授課過程中也沒有體現企業真實賬目,學生不能進入企業體驗真實工作環境。因此,需要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建立校企合作制度,捋清楚學校的需求點及企業的利潤點,注重企業的主觀能動性,準確定位學生在企業中的地位、身份及企業情境。
2.財會行業的新變化融入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群課程體系不夠明顯
(1)大數據背景下數字化元素在課程設置中體現不明顯。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的出現,迫使財會行業出現新業態、新環境、新技術及新的工作崗位,在專業群課程體系的構建中,數字化元素體現不充分,行業新變化未能及時融入課程標準,新的教學內容跟不上企業崗位的變化。
(2)國家還未出臺相應的專業教學標準。高職專業目錄更新以后,國家還未出臺大數據與會計、大數據與財務管理等新的專業教學標準,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高職財會類專業的教學內容中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3.三教改革力度繼續加強
(1)財經教研室雙師型結構化師資團隊建設效果不顯著。一方面,會計師事務所、代理記賬公司等企業參與高職人才培養的深度不夠,系部聘請的行業企業兼職教師的數量及水平有限。另一方面,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財務主管等高技術技能人才往往在企業中擔任重要崗位,在實際教學及研究中投入的時間很少,導致真正的具有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非常少。校內部分專任教師由于授課任務重,同時擔任報賬員、辦公室等具體事務性工作,很難有更多的精力提升自身專業知識及業務水平,更別說參與企業實踐及接觸真實賬務,這導致了教研室專任教師專業技能不強,專業水平不高。
(2)校企雙方開發教材質量參差不齊。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材、活頁式教材及工作手冊式教材開發是職業教育的特色,但是由于兼職教師參與比較少,校內專任教師實踐能力及專業水平不高,使院本教材開發的質量及數量不高,這與目前學院倡導的活頁式教材、工作手冊式教材要求差距較大。另一方面,教師開發院本教材僅僅是為了完成學院布置的任務,編寫完成后不會應用于實際教學,院本教材編寫的質量不高。
(3)教學方法改革推進力度不大。數字化經濟時代,需要高職院校創新教學模式,推進教學方法改革力度,優先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但是目前專任教師的教學方法仍為傳統的授課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及其他教學方法應用較少。在教學改革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研究不深入,實施過程中的效果不明顯。
二、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群改革的方式與方法
1.創新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建設智慧財經產業學院
(1)注重大國工匠精神培養,加強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創新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體制,建設智慧財經產業學院。按照“雙主體、三進階、四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強化對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群學生在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加強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素養的培養,實施校內外“雙導師”制,形成育人新格局。
(2)建設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積極試點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形成學校企業雙主體、教師師傅雙導師、課堂職場雙情境、學生學徒雙身份的“四雙”格局。通過校中企、企中校、校企一體等方式,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把真實的企業賬務引入日常教學之中。如與淄博國鑫稅務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山東盛銘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合作,學校出場所,企業帶入真實業務,建設智能財稅平臺,學生在日常學習和課下實踐中接觸真實的會計業務,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及實踐操作技能。
2.適應新技術影響和行業發展變化,加快教學內容更新
適應新經濟、新業態、新技術、新崗位的影響,引入行業最新規范內容。人工智能、大數據、5G、云計算等新技術對財會行業影響巨大,產生了智能會計、共享財務、業務財務等新的工作崗位。為更好地對接需求側變化,應加快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群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變革。要求專任專
3.積極推進三教改革,實現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舉措落地實施
(1)注重專兼職及時培養體系構建,強化雙師型師資團隊建設。優化教師配置,打造專兼結合、結構合理、動態調整的高水平雙師隊伍。以完善雙師結構的專業教學團隊為重點,從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企業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入手,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提高教師團隊的專業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鼓勵專職教師考取相關專業職業資格證書,如中級會計職業資格證書、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等。建立與會計職業界聯系和交流機制,鼓勵專職教師參加各種與專業群建設相關的會議和論壇;鼓勵專業教師到企業一線參與生產實踐,將真實企業案例帶到教學中來。依據學院文件,建立骨干教師和專業帶頭人培養機制,提高其專業素質和業務水平,發揮帶頭作用;引進企業一線財務人員參與教學,柔性引進財經領域專家等。
(2)多元協作開發課程及教材資源。整合行業、企業、線上資源,校、行、企三方合作,開發具有高水準、高水平的項目式、工作手冊式、活頁式等新形態教材。將勞動教育、創新創業、會計職業道德、會計社會責任、綜合素養提升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復合型、發展型人才的培養。
(3)以學生為中心,深化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群教學改革。繼續優化“學中做、做中學”“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思路,以學習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做好供給側改革,實現以學定教。崗、課、賽、證融通,以崗定課、課證對接、課賽融合,將崗、賽、證內容融于課程,設計能力提升方案。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充分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做好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改革。充分運用仿真軟件、真實的企業案例,組建校企雙元教學團隊,讓學生參與真實項目實踐,培養崗位技能。運用云財務軟件,建設云課堂,讓學生充分運用課下時間實現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提高學習效率,達到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周建松.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的理念與思路研究[J].職教論壇,2018(1).
[2]滕業方.專業群協同創新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基于高職院校為主體的視角[J].現代職業教育研究,2015(2).
[3]韓凌芬.淺談大數據背景下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J].現代經濟信息,2017(16).
[4]楊天天.淺議人工智能浪潮下財會行業的發展趨勢[J].財會學習,2017(6).
[5]王忠孝,對高等職業教育高水平會計專業群人才培養的研究[J].人才培養,2020(6).
作者簡介:王守振,(1990年10月),男,漢,山東省濟南市,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險管理與精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