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澤
人生道路何其漫漫,多少少年空望,揣想,止步不前。唯備齊行囊者,方能掛揚帆,乘風破浪,無畏遠方。然而行囊或輕或重,離不了三物:信仰、熱忱與希望。
再多的空想,有了信仰,才能出發。有了信仰,出發有源。河流再遠,河源枯竭,流必干;樹木再茂,樹根斷離,干必萎。同樣道理,心再大,失了信仰,空行皮囊,無法起航。袁隆平爺爺曾說:“年輕人應該有理想,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貢獻的理想。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你不能為了錢去努力奮斗,要為實現理想去奮斗,你真正努力奮斗了,自然會有這個回報的。”正是基于為國為社會做貢獻的信仰,袁隆平爺爺才能一生扎根稻田,用大腦智慧不斷優化雜交水稻技術,用雙手雙肩為全球眾多地區的窮苦人民撐起了一片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攻堅農業科學技術,推行雜交水稻技術造福全人類是袁老的信仰,正是擁有這樣的信仰,袁隆平團隊選育的超級雜交稻,實現了百畝片平均畝產1152.3公斤,刷新了水稻大面積種植產量的世界紀錄。袁隆平爺爺的豐功偉績,無愧于“國士無雙”!
雜亂的人間紛紛攘攘,唯有行囊里揣著一腔熱忱,方能闖出平庸,奏出新章。熱血少年志氣男兒,心中懷熱忱,才能不負信仰沖出重圍,譜寫青春時光。因為對文字的熱忱,陳獨秀先生在腐朽的舊社會創立了《青年雜志》,“德先生”“賽先生”的口號得以響徹中華大地;因為對學術的熱忱,屠呦呦鉆研數十載,突破其他國家的科研團隊克服不了的困難,完成了青蒿素項目的攻堅克難,造福了萬千人類;因為對國家的熱忱,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外國人的觀望冷眼中,無數像鄧稼先這樣的賢人志士毅然回國參與國家專研工作……少年志氣方剛,憑著滿腔熱忱一聲勇出發,闖天闖地,才能闖出新篇章。
又言希望。在透不見光的漫長黑夜里,生生不息的希望,能讓你堅持路途,繼續遠方。“希望是生命的源泉。”成功路上困難重重,布滿荊棘的道路上如若沒有希望的鐮刀掃除障礙,怎能繼續前進?在即將放棄之際點燃希望之火,散去心中的陰翳,重新背起行囊上路,才會看到盡頭的終點線。如此,李白屢遭貶謫卻也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莎士比亞堅信“不管黑夜怎樣長,白晝總會到來”,于是他們再失望,也沒絕望,一步一步,往前走,最終感悟人生,流傳千古。
信仰是出發路上的指南針,引領你走向遠方;熱忱是行路上的面包,是你前行的能量,希望則是扶持著你的拐杖,支撐著你前進。它們必不可少,它們又相輔相成。在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作為青年人的我們更要懷揣這三件寶物,用好機遇,不負韶華,牢記使命,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于是乎,背起行囊,安放信仰,滿懷熱忱,永揣希望。就這樣,乘風起航,乘風破浪,何懼路遠馬亡?
指導教師:黑艷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