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偉
摘要:建成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體系,是每個農業參與者的夢想,也是每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方向。發展兩高一優農業,是當代農業中帶有方向性的戰略任務,也是協調城鎮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農業生產,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都必須有農藝要求。而從事當代農業,就應當有農出機械的參與。農業機械化是現代化農業的基礎和標志之一,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先行因素和先決條件。因此,全面提升農藝農機兩者的融合水平,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
關鍵詞:兩高一優;農藝體系;農藝農機融合水平
建成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體系,是每個農業參與者的夢想,也是每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方向。發展兩高一優農業,是當代農業中帶有方向性的戰略任務,也是協調城鎮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農業生產,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都必須有農藝要求。而從事當代農業,就應當有農出機械的參與。農業機械化是現代化農業的基礎和標志之一,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先行因素和先決條件。因此,全面提升農藝農機兩者的融合水平,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
1 農藝和農機的概念及其特點
農藝,狹義上是指農作物的栽培和生產等技術工藝。(簡你技藝);廣義上是指農業生產活動中,農作物種植制度及相關技術措施的總稱。內容包括作物育種。栽培、土壤管理、施肥、病蟲害防治、灌溉等過程及其相應的技術操作環節。
農機,狹義上是指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各種機械裝備;廣義上則是指農業生產中,為實現農藝要求,而設計生產出的技術裝備,以及應用這些機械裝備,以求達到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改變農業的勞動方式,減理農業勞動強度,提高經濟和生態效益的過程。
農藝是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及社會活動中通過對動植物的觀察,了解和品嘗,從中出選擇出適會人類需要的品種,使之成為農作物,再對這些些農作物進行研究篩選、改造,甚至是改變基因和生物學特性,生產出數量更多,品質更好,更加安全的農產品。其研究和發展對像是生命有機體,不同的作物,同一種作物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其農藝就會有所不同,所體現的是復雜多樣。
農機則是當代工業的產物,他總體是為實現某些或某件農藝要求而生。但其設計生產則與現代工業息息相關。使用效率和實際的效果,往往取決于當時的工業發展水平和具體操作者的個人素質。相對于農藝而言,農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因生產制造的目的不同,絕大多數農業機械往往具有使用上的單一性和局限性。
在研究方向上,農藝偏向于“高、精,新,尖”。農業技術的科研和實施這些技術的研究,力求單位面積的高產出和高回報,即科研水平。有點像計算機的“軟件”。農機是偏向于在研究立生產過理中,如何實現高效率,高效能和高收益,體現的是“快,省,好,多”,有點像計算機中的“硬件”。
2 農藝農機相互融合的基本內涵
融合,是指將兩種或多種事物合成一體。結合,泛指人式事物之間發生密切聯系,融合與結合不同,結合是強調統籌兼顧,而融合則是強調合成和融入。融合是全方位的結合,深度的結合,有機的結合,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狀態,從而形成一種新的體制或機制。
農藝農機融合,實質上是建立一種農機與農藝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相互推動、協調發展的生產方式。綜觀農藝與農機關系發展的歷程,大致走過了純農藝時代、農藝農機時代,機械化農藝時代,以及目前已經開始,今后必須要走的農藝農機融合時代。在純農藝時代,社會生產力低下,沒有工業這個行業,農業生產全部依靠人畜力和簡單的農具;在農藝農機時代,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農機在服從農藝的前提下,開始逐步進入農業生產領域,一些簡單重復的勞動逐漸被機械取代:在機械化農藝時代,工業技術迅速發展,農機無論是設計還是制造都突飛猛進,而此時,現代生物技術剛剛萌芽,傳統農藝面臨著農業大規模、高效益的挑戰。農藝的發展方向是向最大程度地適應機械化作業的要求。在此之后,隨著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仿生技術和機器人的發展,農藝和農機勢必要步入深度融合的時代。農藝也好,農機也好,都是以實際應用,農業豐收、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為目的的。兩者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并不存在誰服從誰,誰服務誰,適應誰的問題。不注重農藝的農機是無的放矢和和閉門造車,不考慮農機的農藝是紙上談兵和曇花一觀。兩者的發展都服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并努力促使三個效益的協調統一。農藝要培育機械化生產的作物和離禽品件,制定適合機械化的農藝技術體系;農機要研制生產適應農藝要求的機品中類和作業方法。
推動農藝農機融合,事關先進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普及應用,更關系農業發展的質量,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和優質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可解決“誰來種地”,“靠誰來實現農業現代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息息相關。
3 農藝農機融合存在的問題
農藝農機融合好處多多,但現實融合過程中任然存在許多問題,有些甚至是非常嚴峻。總結起來主要集中在小農經濟,農藝農機脫離,兩者分設分立這三個方面,具體到技術層面來講,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農機的種類和作物品種不匹配,農業機械發展到現在,已有近七千個種類,我國也有多達近四千種農業機械,但也只能局限于幾十個農作物品種的某些農藝、事環節,遠未達到全要素覆蓋的程度。如某些蔬菜、水果的識別采摘,無損傷收獲等,就很少有相應的機械。
(2)農機作業的局限性與耕作制度不適應。這在作物套種時就比較明顯,現有機械很難達到全面兼顧。在實行“大小行“種植的地區,若超過一定限度,也使機械在作業時很難適應。
(3)農機功能難以適應栽培技術適應,如提大蒜蒜薹,小粒作物(如谷子、白菜等)的間苗,地瓜秧苗的采取和栽培等,就很少有機械去按照農藝要求完成。
(4)農機的單一性、固定性難以適應農藝的多樣性。一種作物,一棵莊稼,從播種到收獲,中間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氣候,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要求,往往有不同的農事活動,而農機往往是針對某種農事活動,而設計制造的。相對于農藝的復雜而言,農機往往不具有通用性,如果把農藝比作一條線,農機只能解決這條線上的一些他有能力的點。
(5)機效率的有限性,不能適應農事作業的季節性。大家都道“麥熟一晌”,但很難想象讓機械“一晌”就能完成全部收獲。如上例子,不勝枚舉。
(6)農藝的傳統性與農機的時代性存在矛險。這些年為促使秸稈退田,同時也為了禁燒秸稈,許多聯合收割機都安裝了玉米或小麥秸稈切碎拋灑裝置。但仍有不少農民不遺余力地把秸稈摟起來運出田間,說是一地秸稈既不好看也形響種地鋤草,類似看似笑話的例子出了不少。
(7)國外農機與國內農藝之間存在不適應問題
為提升農業生產和農機化水平,我國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起就開始進口國外農機產品,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大量國外農機產品進入我國。這對提升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水平,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其中也有許多國外農機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譬如行距,我國大部分地區都不很嚴格,有時或許是為了套種方便,甚至提倡“大小行”種植。而在國外,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對作物行距規定則非常嚴格。如歐洲國家,大田作物的行距統一規定為“15厘米”模式,即行距要么是15cm,要么是15cm的整數倍,而美國則基本是“20厘米”摸式。為了適應水果機械采摘,甚至把樹形整理成“一根棍”。為了機械化種植棉花,取消了“打邊心、打頂心、抹贅芽”等耗費人工,機械又難以完成的農活,為了機械采棉,在棉花生長后期,不得不噴灑“落葉劑”。由此可見,農藝與農機的融合問題,不僅僅是“國內問題”,而也是一個“國際問題”。
以上是農藝農機在技術方面存在的幾個融合困難問題。就目前而言,最大的問題是小農經濟的問題,也就是“大國小農”的問題。它使得農機的效率得不到發揮,有的甚至淡出了實際應用。土地的深翻,若無政策扶持,在很多地方已難覓蹤跡。再如小麥聯會收獲,根據調查,機收率雖已達到了97%以上,但效率只能發揮50%,也就是說現有的小麥聯合收割機,有一半不是必須的。機械用不上,農藝農機融合也就成了空話。影響融合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農藝農機分設分立。據了解,在我國現行的農業高等教育體制中,農學教育專業基本全部集中在農業院校,農機專業則既有在農業院校中的,也有在理工類院校中的。在課程安排上,學農學的,安排農機課程很少,即使有也大都集中在現有機械的使用方法上,很少涉及農機的設計原理,制造的方法、遵循的原則及受到的限制。學農機的所學的農學知識也同樣少,即使有也只是作一般了解,或是為了設計制造農機,站在工業和機械制造的角度,去學習一些非學習不可的農學知識。對農學原理和涉及的植物學動物學、土壤學,生物學、藥理學等了解甚少。這就使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站在全面的高度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和解決問題。從源頭上就已形成了“兩張皮”,我們呼喚農藝農機的全科教育。另外:在農業和農機的科研工作和管理工作上,也基本是自成體系,規劃上不能統一,工作上特立獨行,以至于許多科研成果要么束之高閣,要么雖曇花一現,從而形成了行業之間和部門之間,在產業發展和技術推廣等工作上,各說各治,有時是推諉扯皮,沒有形成統一高效的融合運作機制。
4 實現農藝農機的高度融合
隨著我國農業農村的變革,農業生產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首先是生產方式的變化。據統計,我國主要農作物的綜合機械水平,已經超過70%,部分農作物甚至超過85%,農業生產,特別是主要糧食作物,已經跨入機械化主導時代。對機械的依賴,對農藝農機都形成很大程度的“倒逼機制”。二是農業經營方式的變化。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農業從業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正在快速推進。為農藝農機融合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先說說農藝方面的融合問題。作為一個“農業人”或是從事農業科技方面的工作者,要深入了解農機。不僅要知道農機當前的動態,還要了解其今后的發展方向。要知其所“能”,更要知其所“不能”。要將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制種,育種、農技推廣、植物保護、土壤肥料等,與農機技術深度融合,使農機技術變成實用技術,將“高新技術”變成能以農機為載體的高效率廉價技術。從當前來看,農藝的發展方向,就是要把解決推進全程機械化解決不了的問題。如研發快速脫水的玉米品種,解決玉米聯合收獲中的半子粒收時含水量高的問題;研推成熟期相對集中的豆科和油菜品種,首莢位置高于10厘米的大豆,以及生長期能適合機械直播的水生作物等等。幾乎每件作物都多多少少地存在大面積機械化種植時,不適應的問題,這都得需要農學方面的工作者付出努力,有時甚至是妥協。
再說說農機的融合的問題,每個“農機人”和從事涉及農業的機械設計制造及推廣的科技工作者,要明白農機一開始就是“為農藝而生”。要盡最大可能適應農藝需求,要多發展使用范圍廣,效率和質量相統一的農機產品。當前,國外發達國家和我國江蘇、浙江等地,已出現所謂“無人農場”,雖然其種植的農作物僅局限于已實現“全程機械化”的極少的品種。但或許這就是今后農機發展的方向,要瞄準當代科技最高發展目標,利用最先進的設計制造技術,信息技術,智能技術,仿生技術,材料技術,機器人技術,化工技術以及生物技術,將最新,最先進的現代技術融合進農機的設計制造;從而實現農業機械的現代化。
農藝和農機構成了農業生產的兩大支撐。從數學角度看,兩者既是相加,更是相乘的關系。相加是因為農藝和農機是相互支撐,誰也離不了誰,相乘則說明自身對對方和結果有否定權。融會好了,可以實現自身和對方及效益的最大化。推進農藝農機融合,是時代的要求,歷史的必然,我們要以制度創新為保障,以標準化為基本要求,以全程、全方位機械化為當前方向,建立健全新型農藝體系,為保證國家糧食永久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農業現代化作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郭天順.加快農機農藝融合步伐,建設天水市現代農業技術體系[J].農業機械,2017(9):3.
[2] 琚兆海.不斷加強農機農藝技術融合 全面提升玉米生產機械化水平[J].湖北農機化,20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