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程
“熱”, 手“執”一把“火”(“灬”即“火”),一看到這個字就覺得熱;轉成篆體是“熱”,覺得更熱了,下邊火勢正盛。《說文解字》說“溫也”,果然不差。但細一看,篆體“熱”的上部不是“執”,而是“埶”,那就不是“執”“火”會意了。《說文解字》說“從火埶聲”,這“埶”就是古“藝(藝)”字,是手執樹苗種在土里的會意(種植)。哦,照形聲兼會意的說法,原來,“熱”就是“植火”。再看,這“埶”還是有“執”的意思。那么說今天的簡化字“熱”就是“執火”也不差。

七八月的時候,天可真熱!正當酷暑,哪能不熱?據新聞報道,科威特城的最高溫度達到73℃,再次刷新全球高溫紀錄,甚至連街頭的汽車外殼都被烤化了……這也太過分了,太陽那么遙遠地把光與熱送到地球上,也太過熱情了。好在,寰球并非“同此涼熱”,一般都還在我們的體溫上下,算是受得了、熬得住的。再加上,我們還有空調、風扇幫助降溫。
只是空調開得太低,甚至低到了20℃,我等“26℃衛士”是無福消受的,一方面有環保低碳的意思,但另一方面是因為確實受不了。中醫學或養生學告訴我們,人應該盡可能去適應自然,適應四季,熱天就該熱一點。上天給我們安排一個夏季,我們就要好好對待它,如同擁抱春天、享受秋天那樣,不要抗拒,甚至要慢慢喜歡上,趁著夏季,好好出汗,好好排毒吧。
一年里頭也就熱那么一小段時光,它終將過去,過去了就是秋天、冬天,那時,或許我們又會懷念這一季夏天的。那么,現在好好消受自然賜予這一季夏的燦爛,不說“心靜自然涼”,少吹空調,少吹風扇,盡可能適應可好?“熱啊熱”,就是讓我們有“執火”的感覺,我們賴不掉,擺脫不了,那就接受吧,過一段時間就沒這么熱了。
7月是“雙搶”時節,可現在許多人都不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因為留在農村的人越來越少了,種雙季稻的更是少之又少。想起40多年前在農村,農人們種的都是雙季稻,7月正是搶種搶收的黃金季節,小小年紀如我,也加入了“雙搶”大軍。某天,大概是下午1點,我還獨自泡在水溫40多攝氏度的稻田里插秧,被大人呵斥:“還要不要命,這么熱,趕快回家休息!涼快一點再出來!”可是,當時還真不覺得熱,大概是適應了吧。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一定要把這一“翼”(從稻田的一端開始,每一行插6株或8株,直到另一端的一長列)插到頭再休息。——心里頭有著一個熱乎乎的愿望,一個熱乎乎的勁頭。現在想來,既是“手執一把火”,也是“心有植火”啊。
青春年少,很容易燃起一把火,也少不了筑夢逐夢的熱情。但只有一直“心有植火”,延續這種熱情,在青春的時光中奮斗過、努力過、拼搏過,這樣當我們回憶往事的時候,才可以驕傲地說一句:“不負青春,不負芳華。”
樊錦詩,北大畢業的高才生,被譽為“敦煌的女兒”。她也曾是天真浪漫的少女,因為手執一把火,因為熱情,離開了家鄉上海,離開了原本的小康之家,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敦煌,似乎是一個神秘而富于詩意的地方,但去到那里才知道,這里是千里荒野,飛沙揚礫,物資匱乏,條件艱苦。一開始她的那把火也似乎要熄滅,但是不久之后,又悄悄燃燒了起來,而且越來越旺——因為她在心頭“植火”,愛上了敦煌壁畫,愛上了那些無與倫比的藝術文化瑰寶,從此便扎根在這里,用一生去守護敦煌,守護那些歷史文化的瑰寶,從青絲直到白發。60多年的守望,就因為心里一直有一把火在燃燒。
想到我們這些為人師者,雖然普通平凡,但許多人也都是這樣的“執火者”或“植火者”,有一些是因為自己一直以來的夢想,但也有不少人并不是一開始就熱愛這一職業,甚至是“服從志愿”而為師的,但不經意間植下了火苗,一點一點燃起了手中的火,而且一直沒有熄滅,一直真誠為師。

我們的教師團隊里有四個可愛的小姑娘,被大家戲稱為“四小天鵝”,其中一個是臻臻,她從清華研究生畢業后,成為國家電網的正式職工,后來卻主動放棄優厚的待遇,來了我們學校應聘當老師。為什么做出這樣的選擇?據她自己介紹,就因為她早已植下的那點火苗——對教育的熱愛和對語文的熱情。不能不令人敬佩!也愿她能一直燃著一把火,去照徹自己的生命和更多的青春人生!
幾年前,一個武漢女孩執意要報考湖南大學,就因為湖南大學校園里有她一直熱愛的岳麓書院,后來她如愿以償。她如今怎樣,我不得而知,但相信她一定過得很好,因為她心里早已植下火苗,一定能照亮自己的青春人生。
行文至此,想起大先生魯迅的話:“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魯迅《熱風·隨感錄四十一》)
今天,我們走在民族復興的路上,任重而道遠,需要許許多多這樣“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的青年,憑著在生命里植下的一點火苗或者一團烈火,持續發光發熱,讓自己燦爛的青春譜寫在中國復興的路上,而不是一時興起迅速降溫的狂熱與急冷。
讓我們一直葆有一分熱,發出一分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