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勇
(四川省雷馬屏監獄,四川峨眉山 614200)
據流行病學調查及資料匯總分析,疫病發生較多的是存欄400頭以下的小型養豬場,發生的主要疫病種類是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口蹄疫、豬偽狂犬病、豬圓環病毒病、豬細小病毒病等,并且多是2種以上病原混合、交叉或繼發感染,其發病率、死亡率升高。
造成豬場疫病發生的原因是:缺少豬群疫病綜合防控配套技術措施和實踐經驗;阻斷隔離病原進入豬場的設施、制度與管理落實不到位;有效的預防消毒措施沒有落實,病豬未及時檢測隔離,豬場排泄物及污染物處理不規范;豬場獸醫工作設施簡陋,不注重用實驗室檢測結果指導疫病防治,特別是疫苗選擇和免疫程序制訂;飼養管理不良致使豬群處于亞健康狀態或抗病力不強,一旦環境條件,如溫度、濕度等發生變化容易誘導發病;豬場存在隱性帶毒(攜帶某種或幾種病原)豬,遇環境條件變化和應激時易誘導發病。
豬場疫病防治上容易形成的誤區也是導致疫病發生的重要原因,包括:
1.1 片面注重免疫效果 忽視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增強豬的抵抗力;免疫病種、次數多,免疫程序復雜和不科學,致使一些病種免疫后達不到合格的免疫保護水平;免疫不當造成應激,不利于豬的生長。
1.2 消毒不當 豬場門口消毒不嚴,消毒池、更衣消毒室形同虛設;長期使用單一品種消毒藥物或消毒藥物濃度配制不符合要求,消毒方法不正確,致使消毒無效或病原產生耐藥性。
1.3 疫病診斷能力不足 造成誤診和延誤防治時機,特別是在混合、繼發、交叉感染時,未能抓住主要致病原因。
1.4 無害化處理失當 病死豬沒有及時深埋銷毀或無害化處理,有的甚至食用或販賣,造成病原擴散。
2.1 防治任務 采用科學、有效或簡便、實用的綜合防治配套技術及措施阻斷病原傳入,預防、控制疫病發生,及時準確診斷導致豬病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2.2 防治重點 防控非洲豬瘟傳入和擴散。依據轄區及毗鄰區域的豬群疫病流行病學調查和監測、檢測結果防控豬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仔豬拉稀病(白痢、紅痢)、母豬偽狂犬病等主要疫病。新建場重在防堵疫病傳入,預防控制疫病發生,老場重在內部控制、消除病原,有效防控疫病。
堅持預防為主、依法治疫和防重于治、防治結合的疫病防控原則。
3.1 建設標準化養豬場 按相關標準建場或改建豬場。豬場選址、布局,生物安全隔離設施、獸醫室、病豬隔離舍、糞便及病死豬無害化處理等應達到保護環境和養殖設施化、良種化、制度化、無害化等標準的要求。
3.2 搞好生物安全管理 推行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使豬場成為生物安全小區。做好豬場入口的消毒通道、更衣消毒間的消毒,加強引進豬種和購入飼料等生產資料及人員生活用品的管理,加強運載工具與車輛的消毒。場內特別是核心區加強消毒,圈舍入口設消毒池(坑、墊),飼養人員不串舍,嚴禁無關人員及販運者隨意入場,不用泔水喂豬。
病原陽性豬和發病豬要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建立健全和落實消毒制度,選用2個品種以上的消毒藥物輪換進行消毒,規范進行消毒,合理配制消毒藥物的濃度。
3.3 做好免疫預防 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防控效果監測,根據調查和監測、檢測結果指導免疫預防工作,制訂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序,包括強制免疫和計劃免疫,合理選擇疫苗和保管好疫苗。疫苗不宜使用過多、過濫,減少豬群的應激反應。
3.4 增強豬只抵抗力 確保飼料安全,合理使用青綠飼料,讓豬吃好、睡好,適當運動。確保母豬健康和產后奶水充足,促進哺乳仔豬、斷奶仔豬和保育豬健康生長。保護豬腸道系統及腸道內的正常生物菌群,發揮好腸淋巴系統的功能。
3.5 人員、物品配備 合理配置豬場執業獸醫和飼養人員,加強人員管理和技能提升。獸醫室配備必需的設施設備和藥品、試劑等,并發揮好其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