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霞/江蘇省泰興市畜牧獸醫中心 225400
豬瘟是豬感染豬瘟病毒后所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敗血性疾病,該病又稱為爛腸瘟,臨床上以稽留熱、全身性出血、白細胞減少等為主要特征,對生豬養殖業構成了極大的威脅。中國于1925 年首次出現有關豬瘟的報道。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豬瘟列為必須報告的傳染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但許多國家已經消滅了豬瘟。近年來,豬瘟在我國的流行范圍逐漸縮小,其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也不典型,發病率和死亡率有所降低,但仍需給予重視。
豬瘟與非洲豬瘟具有相似的癥狀,但病原不一樣。豬瘟的病原為豬瘟病毒,屬于黃病毒科、瘟病毒屬,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徑約50nm,有囊膜和纖突;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只有一個血清型,但又可以分為11 個基因亞群;該病毒對豬腎細胞、豬睪丸細胞較敏感,可用來分離培養病毒;該病毒對物理因素有較強抵抗力,但對化學消毒劑敏感,常規的化學消毒劑即可將其滅活。
2.1 傳染源病豬是主要的傳染源,病豬的排泄物如糞便、分泌物、尿液也可成為傳染源;與病豬接觸的人員、車輛、器具也可成為傳染源。
2.2 傳播途徑豬瘟主要有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兩種方式。健康豬接觸到病豬的眼鼻分泌物、糞便、尿液等可被感染;帶毒母豬可通過胎盤屏障將病毒傳播給仔豬造成垂直傳播,人工授精也會傳播豬瘟病毒。
2.3 易感動物豬是豬瘟病毒最主要的易感動物,不同品種、年齡、性別的豬均有易感性。
3.1 急性型此類臨床癥狀主要由強毒型豬瘟病毒引起,也稱為典型豬瘟。病初表現為體溫突然升高,可達41℃左右,呈稽留熱;食欲減退或廢絕,有時伴有嘔吐;病豬初期便秘,后期轉變為腹瀉,糞便帶有血液且有腥臭味;部分病豬離群,不愿活動,走路搖晃,弓背彎腰;部分病豬眼結膜發炎,眼睛有分泌物,多時可將眼瞼黏住,導致視力下降;仔豬常表現為神經癥狀,表現為磨牙、轉圈、角弓反張等;母豬流產、公豬表現為包皮炎。
3.2 亞急性型又稱為非典型豬瘟或溫和型豬瘟。主要見于流行的中后期,癥狀和急性型相似,但比較緩和。多見于斷奶仔豬或架子豬,臨床癥狀較輕微。病豬體溫輕微升高,食欲下降,行走時輕微搖晃,部分豬輕微便秘,后期可自行康復,但生產性能下降,增重緩慢。
3.3 慢性型又稱為遲發型豬瘟,多由急性型轉化而來。病豬體溫變化不明顯,食欲不振,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病豬消瘦,行走蹣跚,后期可自行康復,但會成為帶毒豬。
3.4 持續感染型此類型在我國較為多見,病程較長,癥狀不明顯,體溫輕微升高;部分病豬耳部、尾部或四肢皮膚有壞死;部分豬關節腫大,站立不穩,行動不便;母豬流產,產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
4.1 急性型病豬的皮膚、消化道黏膜、各實質器官漿膜有出血點或出血斑;扁桃體腫大、壞死;腸腔有黏性滲出物,黏膜出血、潰瘍;下頜淋巴結、腸系膜淋巴結腫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樣本外觀;腎臟實質變性,可見包膜下有暗紅色出血點。脾臟邊緣梗死呈黑紫色,此病變具有示病意義。
4.2 亞急性型病理變化較輕微,病豬的胃、肝臟、下頜淋巴結可能有散在出血點;部分豬的盲腸扁桃體或結腸出現紐扣狀潰瘍,腸系膜淋巴結有時出現出血或焦樣壞死。
根據病豬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還需借助實驗室手段。
5.1 病原學診斷病毒分離培養使用較多,可將病豬的血漿、血清或其他器官制備的病毒懸液接種至敏感細胞培養,觀察是否產生細胞病變,后續再結合間接免疫熒光或RT-PCR 方法確診;也可將以上材料接種到豬睪丸細胞,之后再接種新城疫病毒,若產生明顯的細胞病變,則可判定為豬瘟病毒。病毒分離培養耗時長、對操作人員要求較高、需要特殊儀器設備,只適合實驗室檢測。
5.2 血清學診斷主要有膠體金免疫技術、ELISA 試驗、間接凝血試驗等。膠體金免疫技術操作簡單、特異性強、敏感性高、出結果快且判定簡單、不需要特殊儀器,適用于檢測大批量樣本;ELISA 試驗特異性和敏感性都比較高,成本低,檢測時間短,可大面積推廣使用;間接凝血試驗對操作人員要求不高、成本低、用時短,可在基層推廣。
5.3 分子生物學診斷此類方法包括RT-PCR、巢式RT-PCR、反轉錄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反轉錄qPCR 等。RT-PCR 和巢式RT-PCR 操作簡單、特異性強、靈敏度高、重復性好、出結果快,可用于檢測大批量樣品;反轉錄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操作簡單、靈敏度高、節約時間、無需特殊設備,適用于基層檢測;反轉錄q-PCR 靈敏度高、結果直觀,但操作較繁瑣,需要特殊設備,只適合實驗室檢測。
5.4 動物試驗將病變組織研磨成病毒血液,加入適量的青鏈霉素,接種家兔,飼養1周后再靜脈注射豬瘟兔化弱毒苗,每6h 測一次體溫,連測3d,如果出現明顯的定型熱現象,可排除豬瘟。此法特異性較強,但耗時耗力,不宜推廣使用。
6.1 加強飼養管理養殖場或養殖戶要加強飼養管理,合理規劃飼養密度,定期對豬舍消毒,定時通風換氣,及時清理排泄物或其他污物,保證豬舍干凈、衛生,為豬群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合理配比飼料,保證營養均衡;堅持自繁自養、全進全出的生產模式,一旦發現豬只患病,要及時采取處理措施,降低經濟損失。
6.2 免疫預防定期預防注射,每年春、秋兩季,除對成年豬普遍進行1 次豬瘟疫苗注射外,對斷奶豬及新購進的豬都要及時防疫注射。目前,市場上的疫苗有豬瘟兔化弱毒苗、DNA 疫苗、病毒載體疫苗等,但我國常用的疫苗是豬瘟兔化弱毒苗,免疫接種時要選擇正確的免疫方式,且劑量要適中,以免產生副作用。
6.3 定期檢測豬群抗體水平養殖場在引進豬只時,要嚴格監測,只引進健康豬只;養殖生產過程中要定期檢測豬群,只要發現陽性豬只,立即淘汰處理;定期檢測豬群的抗體水平,根據檢測結果開展合理的免疫程序,提高豬群的抵抗力。
6.4 加強消毒在豬瘟流行期間,飼養用具每隔3~5d 消毒1 次,并做好消毒記錄。
豬瘟傳播快、病死率高,給生豬養殖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但只要養殖場或養殖場加強飼養管理、合理進行免疫接種、定期對豬群進行檢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本病的發生和流行,保證養豬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