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農牧局 025450
在生豬養殖過程中,由于管理、飼喂、免疫等環節存在不科學的原因,生豬疫病的發生發展仍是制約養豬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為此,了解豬的常見疫病類型,熟悉掌握豬常見疫病的流行病學和治療措施對于減少生豬疫病的發生,促進生豬養殖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1.1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本病具有一定的宿主特異性,僅感染豬,主要侵害繁殖母豬和仔豬。病豬和帶毒豬是本病主要的傳染源,耐過豬仍可長期不斷向外界排毒。本病具有傳播迅速,主要經呼吸道傳播感染的特點。本病既可呈水平傳播,也可呈垂直傳播。持續性感染是本病最為重要的流行病學特征也是該病對養殖場危害最為嚴重的原因。
本病的防控主要采取綜合預防和控制措施。最有效直接的辦法就是消除病豬、帶毒豬并徹底消毒,切斷傳播途徑,做好疫苗接種和抗體檢測,以防止本病的發生和擴散。
1.2 豬傳染性胃腸炎本病可發生于不同品種、任何日齡的豬,臨床上以突然發病、傳播迅速、嘔吐、水樣腹瀉、脫水和2 周齡內仔豬高病死率為特征。10 日齡以內的仔豬對本病最為易感,發病率、病死率均可達100%,隨著年齡的增長,癥狀也會減輕,多數豬可自然康復。病豬和帶毒豬是主要的傳染源,特別是在密閉、濕度大、飼養密度大的豬場更容易傳播本病。本病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以寒冷的冬春季節較為多發。
本病目前尚無治療的特效藥物,病例數少時則可以采取對癥治療,選用特異性抗血清或高卵黃抗體具有明顯的治療和緊急預防的效果。
2.1 豬痢疾本病主要是由于豬痢疾短螺旋體入侵機體后,可存在于豬的病變腸段粘膜、腸內容物中。不同品種、各個年齡的豬均對本病具有易感性,但7~12 周齡的豬發病較多,仔豬的病死率高于大豬,一般發病率約75%,病死率5%~25%。病豬或帶菌豬是本病主要的傳染源,病菌通常通過糞便排出,污染周圍的環境、飼料、飲水。本病主要經消化道感染,無明顯的季節性,流行過程比較緩慢,持續時間長且反復發病。
本病至今尚無疫苗可用,因此控制本病應該加強飼養管理,嚴禁從疫區引進生豬;圈舍內外要保持干燥,防鼠滅鼠,糞便及時無害化處理,豬場發病后要及時做好全群淘汰,徹底清理和消毒。
2.2 豬支原體肺炎該病的病死率一般不高,但繼發性感染可造成嚴重死亡,對養豬業危害嚴重,該病在我國各地區均有過發生和報道。不同年齡、品種、性別的豬均可感染本病,但乳豬和斷乳仔豬的易感性更高。病豬和帶菌豬是本病主要的傳染源,很多地區和豬場由于從外地引進豬只時,未經嚴格檢疫購入帶菌豬,引起本病的暴發。病豬與健康豬直接接觸,或通過飛沫經呼吸道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在寒冷、多雨、潮濕或氣候驟變時較為多見,飼養管理和衛生條件是影響本病發病率和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對于本病的治療可選用土霉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泰樂菌素或大觀霉素等藥物,按照說明進行給藥。對于未發生過本病的地區和豬場一定要堅持自繁自養,盡量不從外地引進豬只,必要引進時,做好隔離和檢疫;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生物安全措施。
3.1 豬蛔蟲病豬蛔蟲往往寄生在豬的小腸內,在小腸內蛔蟲卵逸出的幼蟲鉆入腸壁,隨血液進入體循環,豬蛔蟲在豬體內寄生時間為7~10 個月。豬蛔蟲病與豬群的飼養管理有較為直接的關系,當豬場衛生環境差,豬只營養不良,飼料營養搭配不均衡時均可引起豬蛔蟲病的發生。
治療本病,可選用左旋咪唑、丙硫咪唑、伊維菌素進行拌料或注射給藥,但一定要注意給藥劑量,以免發生中毒。
3.2 豬疥螨病豬疥螨病是由疥螨屬或癢螨屬的疥螨或癢螨在豬的體表寄生而引起的一種慢性皮膚性疾病。螨蟲體型較小,肉眼不易觀察,其一生包括卵、幼蟲、若蟲和成蟲四個階段,屬不完全變態的節肢動物。成蟲在豬的皮膚上以采食組織液和淋巴液為生。該病多在冬春、秋末多發,陰暗潮濕、飼養密度大、豬群擁擠等情況均可誘發本病。對于本病的治療,可選用伊維菌素注射液按照說明劑量進行皮下注射,或采用煙葉進行浸泡成煙草水后進行涂抹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