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敏 張力本/阿壩職業學院 623200
牛呼吸道疾病是牛場中最常見的一類疫病,引起該病流行暴發的原因除了常見的細菌(睡眠嗜血桿菌、溶血性曼氏桿菌、多殺性巴氏桿菌),病毒(牛呼吸道合胞病毒、牛冠狀病毒、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牛α 皰疹病毒1 型、牛副流感病毒3 型),支原體感染以外,還與飼養管理水平和環境因素有關。據報道,感染呼吸道疾病的奶牛產奶量、公牛的繁殖力、育肥牛的增重以及牛的免疫功能均降低,給牛業養殖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因此,密切關注引起牛呼吸道疾病的病原,有利于科學防治該病的暴發,進而促進養牛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1.1 細菌性病原據報道,牛溶血性曼氏桿菌和多殺性巴氏桿菌是導致牛呼吸系統疾病暴發的重要細菌性病原。其中,溶血性曼氏桿菌是革蘭氏陰性球狀桿菌,瑞氏染色兩極著色,有17 個血清型,其中1 型菌是引起牛肺炎,也稱“船運熱”的主要病原?;疾∨ER床表現為體溫升高、呼吸窘迫等癥狀。
多殺性巴氏桿菌是革蘭氏陰性球狀桿菌,兩端鈍圓中間微凹?;疾∨V饕谘屎砑皻夤艿忍幊霈F炎癥病變。該菌往往是繼發感染,進而引發氣管炎、肺炎、支氣管炎等。
1.2 病毒性病原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又稱粘膜病毒,主要引起6~18月齡的幼牛發病,當牛體免疫力較強時,可不表現出臨床癥狀,但當牛體受到應激等免疫力下降時,則可能導致疫病流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據報道,每年全世界死于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感染的牛達到500 萬頭?;疾游锖蛶Ф緞游锿ㄟ^排泄物和分泌物向外排毒,引起本病暴發流行。新疫區患牛一般發病急,表現為體溫驟然升高到40~42℃,食欲減退或廢絕,出現水樣糞便,然后便中帶血和黏膜,嚴重的發病后1~2 周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新疫區發病率較低,但病死率高。老疫區一半以上的牛只呈隱性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較低。急性病例少見,病牛表現為鼻鏡上有糜爛,出現牛繁殖障礙,表現為不孕,懷孕母牛可能會出現流產,早產、木乃伊胎、畸形胎或死胎。此外,病毒性腹瀉病毒還可感染其它家養、野生反芻動物和哺乳動物,引起黃牛、牦牛、羊、駱駝,豬等動物發病,嚴重的導致死亡。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為皰疹病毒科的牛皰疹病毒Ⅰ型,各種年齡段和各個品種的牛均可發病,但主要感染育肥牛和肉牛??山K生帶毒,在機體抵抗力弱時,又向外排毒。在我國動物防疫法中被列為二類動物疫病。病牛和帶毒牛主要通過鼻腔、眼、陰道分泌物向外排毒而污染周圍環境。牛皰疹病毒Ⅰ型侵入動物部位不同,有不同的臨床分型。其中,呼吸道型表現為呼吸道黏膜發炎、水腫、出血和壞死,并形成爛斑,臨床上又稱為“壞死性鼻炎”和“紅鼻病”。由于現目前缺乏特效藥,一旦暴發死亡率較高,因此科學合理的預防至關重要。
牛副流感病毒3 型臨床上也被稱為牛副流行性感冒,長途運輸后好發本病,因此又被稱為“運輸熱”、“運輸性肺炎”。2 周齡至5 月齡的犢牛易感,1 歲以內的犢牛可感染。通常潛伏期為2~5d,而后表現出發熱40.9~41.4℃,體溫升高持續一周左右,病牛出現精神不振、食欲減退,呼吸困難、咳嗽、鼻流血樣到粘液膿性分泌物。感染牛副流感病毒3 型后,病牛的免疫力會降低,從而易引起其他病原菌的繼發感染,導致疾病更加嚴重。
牛呼吸道合胞體病毒,所有年齡段的牛只均可發病,導致疫病的流行,但主要引起2~6 月齡內犢?;蛘咭郧坝羞^感染的牛只發病。主要感染后的牛只臨床表現不一,有的無臨床癥狀經過,或只出現輕微的呼吸道癥狀,有的表現為較明顯的呼吸道癥狀,如:咳嗽、眼、鼻分泌物增多;高熱、食欲下降、產奶量下降、呼吸急促及腹式呼吸等。
1.3 支原體牛支原體感染主要引起呼吸道疾病,病牛出現體溫升高40~42℃,表現為食欲降低、精神沉郁;咳嗽、氣喘;甚至出現水樣或血樣腹瀉。病死率較高,可達50%以上。支原體易在犢牛、育肥牛和青年奶牛群中流行,且常常與其他呼吸道病原協同作用,嚴重損害牛只健康的同時,給全世界的養牛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2.1 堅持自繁自養為了減少長途運輸、改變養殖環境等帶來的應激,養殖場應堅持自繁自養,盡量減少犢牛的引進。必須引進時,須了解引進牛的免疫、發病情況,調查引進牛地區是否有疫病流行,確保引進健康犢牛。引進后應該分群、隔離飼養3 個月左右,確保牛只適應新環境且完全健康后再混群飼養。
2.2 減少應激應給牛只創造一個舒適、安靜的環境,提供合適的溫度、充足的營養,不隨意改變飼養環境、增減飼料,避免飼喂品質低劣或霉變飼料,寒冷的冬天不飼喂冷水,以免牛只產生應激反應而使機體抵抗力降低,潛在的病原暴發而發病。
2.3 加強免疫接種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時間、免疫途徑)對于防控牛呼吸道疾病的暴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養殖場應根據當地疫病流行情況,有針對性的對牛場進行免疫預防。對于一些疾病,可以對懷孕末期的奶牛進行接種,以促進免疫球蛋白通過初乳轉移給新生犢牛,以增強犢牛抵抗力。針對牛呼吸道合胞體病毒疫苗必須在犢牛出生后不久進行免疫,以便牛獲得早期和快速的免疫保護。牛副流感病毒3 型在幼犢期采取疫苗滴鼻進行初次免疫,2~3 個月齡犢牛母源抗體下降時使用疫苗注射加強免疫,免疫效果較好。
2.4 不盲目使用廣譜抗生素以往呼吸道疾病的治療措施主要是使用抗生素,但長期大劑量的使用抗生素導致致病菌出現耐藥性,當養殖場暴發呼吸道疾病時,再使用抗生素治療效果不好,造成養殖戶的經濟損失。因此,早期不盲目的使用光譜抗生素,在對疾病進行恰當的評估后再進行處理有利于控制疾病的暴發流行。
2.5 合理消毒、隔離牛場應配備消毒設施,根據當地疫情特點制定合理的消毒方案。及時清掃牛只排泄物,分泌物,保持牛場清潔。對于疑似發病動物,要及時的隔離觀察。病死牛只及時進行無公害化處理,避免疾病的二次感染。
2.6 運輸管理長途運輸,由于運輸密度、環境溫度等因素的影響,常常會導致牛免疫力降低,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的暴發。因此確保運輸車輛無毒、運輸密度適宜、車內干凈至關重要。
牛呼吸道疾病的暴發與多種病原有關,正確認識各種病原的特征,不同病原導致的臨床癥狀,有利于正確診斷疾病,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防控。此外,牛呼吸道疾病的發生也與飼養管理水平和環境因素有關。包括:長途運輸、合群飼養前沒有時間適應新環境、未注射疫苗,營養、溫度、衛生和環境管理方面的不利條件均可能導致免疫抑制而增加對牛呼吸系統病原體的敏感性而發病。所以科學的飼養管理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