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宗耀,葉行偉
(1.重慶市榮昌區直升鎮人民政府,重慶 榮昌 402460;2.西南大學動物醫學院,重慶 榮昌 402460)
鵝痛風多為蛋白質代謝異常引起的一種疾病,病鵝主要表現為體內尿酸鹽大量生成并沉積。
該病可分成內臟型和關節炎型兩種,前者一般是7~28 日以內的幼齡鵝易發,后者以養殖后期的鵝易發。
導致鵝痛風的有營養因素、中毒因素和傳染因素等。
1.1 長期飼喂高蛋白飼料 長期飼喂動物性飼料,如動物內臟、腸衣粉、血粉、肉骨粉、魚粉、蠶蛹及動物食品加工下腳料等及植物性蛋白,如豆粕、豌豆、菜籽餅易引起發病。一般肉鵝飼料蛋白質超過20%易引發該病。
1.2 腎臟排泄不暢 鵝的腎為復腎,腎臟無尿酸轉化酶,如其感染細菌、病毒,易引起腎臟損傷,導致尿酸鹽排泄不暢,尿酸鹽沉積可引起痛風。
1.3 飼料含鈣量高 血液尿酸較高時易與鈣形成不溶于水的尿酸鹽,若遇鵝維生素缺乏、運動不足、飲水不足,環境擁擠、溫度過高則易誘發痛風。
1.4 鵝星狀病毒感染 鵝星狀病毒傳染性強,能感染各年齡段的鵝,主要引起病毒性腹瀉,病鵝可出現痛風、關節腫大等癥狀。
1.5 飼養管理不良 養殖條件差,圈舍通風不良、衛生差,鵝饑飽不定、飲水不足,盲目提高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等均易導致鵝出現痛風。
病鵝運動遲緩,翅、腿關節腫大,跛行和翅下垂,排乳白色或蒼白的稀便。雛鵝病死率較高,其精神沉郁,飲食減少或廢絕,嚴重脫水,消瘦以致肋骨突出,生長遲緩。
患鵝內臟和關節有尿酸鹽沉積,可見尿酸鹽分布于心臟、脾臟、腎臟和肌肉表面,關節腔內亦有大量尿酸鹽,或可見腎臟蒼白、腫脹、出血,心臟肥大,膽囊膨大。肝組織內有尿酸鹽沉積,有壞死灶和炎性浸潤,肝細胞索紊亂,肝細胞脂肪變性或空泡變性。腎組織內有尿酸鹽沉積,腎小管上皮細胞壞死、空泡變性、脫落,間質出血,腎小球腫脹。心肌結構紊亂、炎性浸潤,心肌纖維間距增大。脾臟有大量紅細胞浸潤。
4.1 微生物學診斷 采集病料,病菌分離培養后置顯微鏡下觀察,若見特殊的五角星或六角星病毒粒子即可確診感染鵝星狀病毒。
4.2 免疫學診斷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是常用的血清學檢測方法。可采集病鵝血液、組織分離血清或制成勻漿液,進行ELISA 檢測,其操作簡單、快速、敏感性高、特異性強。
4.3 分子生物學診斷 通常用RT-PCR 檢測鑒定鵝星狀病毒,可根據鵝星狀病毒ORF1a、ORF1b或ORF2 基因設計特異性檢測引物,通過擴增相應基因片段達到鑒定目的。回收擴增產物并送檢測序,對序列進行分析比對可用于鵝星狀病毒分子分型。
5.1 合理飼喂 給予鵝適當的營養水平可預防該病發生。鵝以喂青料為主,喂高能量、高蛋白飼料為輔,應降低飼料蛋白質含量,尤其是動物性蛋白供給。給予鵝充足的飲水,確保尿酸鹽等代謝產物及時排出,避免蓄積。控制礦物質攝入和維生素水平,合理使用電解多維,確保飼料鈣磷比合適。合理用藥,按規定劑量、療程給藥,減輕腎臟代謝負擔。避免或少用對腎臟有毒性的藥物,以防引發腎功能障礙,造成尿酸排泄受阻。
5.2 防病原傳播 星狀病毒可通過種蛋垂直傳播,故養殖場應加強生物安全體系建設,做好飼養環境的清潔、消毒工作,孵化場、孵化設備、種蛋等應嚴格消毒。發病場區立即隔離、消毒,防止該病擴散。
5.3 改變養殖模式 星狀病毒可通過糞口途徑傳播,避免感染可采用網架或籠養等養殖模式,并實行全進全出、片區分點。
5.4 治療
5.4.1 接種 星狀病毒引起鵝痛風時,可給鵝接種高免卵黃抗體,同時使用相應藥物控制病情。
5.4.2 中藥治療 治則為利水滲濕、健脾胃、調氣血、抗菌消炎、利尿通淋、清熱利濕。可用腎腫痛風散,大黃蘇打片粉末混飼及瞿麥、關木通、車前子、滑石或甘草等中藥對病鵝進行治療。
5.4.3 其他用藥 丙磺舒可抑制尿酸鹽在腎近曲小管的主動再吸收,增加尿酸鹽的排泄,降低尿酸鹽的濃度,亦可促進已形成的尿酸鹽溶解。別嘌醇可抑制黃嘌呤氧化酶,從而減少尿酸鹽的形成。
另外辛可芬、氫氯噻嗪、碳酸氫鈉、烏洛托品和地塞米松對本病均有一定療效,應用補液鹽調節機體酸堿平衡也可治療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