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邢坤,張代芬,朱丹,陽愛國
(四川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雞白痢是由某些特定血清型的沙門氏菌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其可水平傳播,也可垂直傳播。
不同品種、日齡雞都可感染雞白痢,雛雞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該病主要危害2周齡內的雛雞,病雞呈急性敗血癥經過。成年雞也可發病死亡,但主要是隱性感染或慢性感染。
病雞和隱性感染雞是主要傳染源,病菌主要通過被污染的飼料、水源、用具、墊料傳播,或通過蒼蠅、蚊蟲、老鼠等攜帶傳播。
5~7日齡感染雛雞表現出明顯的癥狀,部分雞無任何癥狀即發生死亡。病雞主要表現為怕冷、喜熱,雙翅下垂,精神萎靡,飲食減少,營養不良,呼吸加速,下痢,排白色黏性稀糞,且糞便黏附肛周。
耐過雞生長發育不良,長期帶菌。成年感染雞產蛋量減少,種蛋受精率與孵化率下降。
3.1 嚴格引種 加強引種控制,雞苗應從無白痢或白痢凈化好的祖代場引入。引進種雞應進行隔離和檢測,確保無雞白痢等疫病。
3.2 健全生物安全措施 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動物。加強雞場生物安全管理,增強雞的抵抗力,加大人員管理和培訓力度。
3.2.1 控制傳染源 種雞科學飼養管理,出現死亡的,必須及時查明死因,確定患雞白痢的應及時采取相應防控措施避免疫情擴散。
3.2.2 切斷傳播途徑 定期清洗、消毒雞舍、雞籠及飼槽,及時清理雞糞并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病菌污染飼料及水源。雞舍安裝紗窗,防止蒼蠅、蚊蟲等傳播疫病。
3.2.3 保護易感動物 控制飼養密度,做好雞舍采光、通風工作,避免空氣流通不暢導致沙門氏菌感染。喂給雞衛生的飼料和清潔飲水,飼料放置于陰涼、干燥處,避免變質、發霉。
4.1 本底調查 掌握本場雞白痢的流行史、現狀及免疫程序、免疫效果等,并根據調查情況對生產管理措施進行改進。雞群按一定比例采樣檢測,掌握雞場雞白痢感染情況。
4.2 監測凈化 種雞場應根據疫病的本底調查結果,采取監測、分群、淘汰、強化管理等綜合防控措施,將雞白痢的臨床發病率控制在最低水平甚至無疫狀態,實現種群凈化。
4.2.1 凈化標準 父母代雞群的陽性率<0.5%,連續兩年無臨床病例,即為達到雞白痢凈化狀態。4.2.2 凈化程序 各代次種雞在后備雞階段和開產前各進行一次檢測。陽性雞全部淘汰,并無害化處理,同時加強同舍雞群監測。
如發現種群雞白痢陽性率異常升高,應及時查明原因,并加大監測密度及評估生物安全措施的有效性與感染風險。
4.2.3 檢測方法 血清學檢測可采用平板凝集試驗檢測血清或全血,2 min內被檢血清或全血出現50%(++)以上凝集者判為雞白痢陽性,參照NY/T 536-2017。
4.3 凈化維持 種雞場達到雞白痢凈化狀態或通過評估后,可開展維持性監測。父母代雞場從無雞白痢雞場引種連續2 年,可按5%-10%比例進行監測,同時嚴格執行衛生防疫制度,做好生物安全管理,維持凈化效果。
4.4 凈化認證 已實現雞白痢凈化的雞場應加強凈化效果的維持及凈化場的評估認證。
雞白痢的凈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堅持數年才可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