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文,賈立財,張伯杰,張丹,王珂,蒙曉雷
(1.天津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天津 北辰 300402;2.天津龍威禽業有限公司,天津 寶坻 301800;3.天津市寶坻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天津 寶坻 301800)
禽腺病毒(FADV)屬于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屬,是一種無囊膜的雙鏈DNA 病毒,是常見的家禽傳染病病原。禽腺病毒種類繁多,多種家禽和野禽均可感染,常為混合感染時的條件性病原,有時也為原發性病原,對養禽業的危害十分嚴重。
1.1 病毒分類 根據群特異性抗原的不同,禽腺病毒可分為三個群:I 群禽腺病毒具有共同的群抗原,基于交叉中和試驗的測定分為A、B、C、D、E等5個種,包含12個血清型。A種僅有FAdV-1,代表毒株為雞胚致死孤兒病毒(CELOV),B 種僅有FAdV-5,C種包括FAdV-4和FAdV-10,D種包括FAdV-2、FAdV-3、FAdV-9 和FAdV-11,E 種包括FAdV-6、FAdV-7、FAdV-8a 和FAdV-8b。主要流行的禽腺病毒毒株為C、D、E 3個種,其中以FAdV-4、FAdV-8 和FAdV-11 為主,主要感染動物是蛋雞、肉雞和肉鴨,可引起心包積水、包涵體肝炎和腺肌胃炎等病癥。Ⅱ亞群禽腺病毒與Ⅰ亞群禽腺病毒無相關抗原。Ⅲ亞群禽腺病毒與Ⅰ亞群有部分共同抗原,僅包含減蛋綜合征病毒(EDSV-76)。
1.2 致病機制 禽腺病毒的衣殼蛋白由六鄰體蛋白、五鄰體蛋白和纖維蛋白構成,六鄰體蛋白與病毒中和有關,含有特異性抗原決定簇,是腺病毒的主要免疫保護性蛋白,參與主要的免疫反應,與致病性關系密切,是禽腺病毒分型的主要依據。
禽腺病毒對禽的肝臟、脾臟、胸腺等器官有親嗜性,可以攻擊免疫組織,影響淋巴器官的正常功能,造成淋巴細胞數量減少,機體免疫系統失常,機體發生免疫抑制時病毒致病性更強。禽腺病毒可使易感宿主細胞圓縮,繼而細胞染色體濃縮并邊緣化,最終出現細胞核內包涵體,病毒粒子通過細胞的崩解釋放。部分病例骨髓造血系統異常,機體內幼紅細胞和成熟紅細胞數量減少,出現貧血和再生障礙性貧血。
1.3 病毒理化特性 腺病毒沒有囊膜,對乙醚、氯仿、胰蛋白酶、50%乙醇等脂溶劑都有抵抗力。大多數腺病毒在56 ℃的環境下30 mim 失去活性,但有試驗證實同一毒株對熱的穩定性表現出部分差異。腺病毒能經過胃腸道而繼續保持活性,常能從感染禽的腸道、呼吸道中分離到病毒。
2.1 感染譜 禽腺病毒感染譜極廣,雞、鴨、鵝等禽類均可感染,蛋雞、肉雞、番鴨、櫻桃谷鴨、長尾鴨、鴿子、鵪鶉、鴕鳥、獵鷹等都有腺病毒感染的報道。第1株禽腺病毒從有慢性呼吸道癥狀的鵪鶉體內分離到,之后,從各種家禽機體中分離到不同血清型的禽腺病毒,有時在同一只家禽體內能分離到不同的血清型。在分群方面,I 群禽腺病毒主要來自雞、火雞、鵝及其他禽群,常引起雞包涵體肝炎和鵪鶉支氣管炎,II 群禽腺病毒常引起火雞病毒性腸炎、火雞大理石脾病及雞大脾病,III 群禽腺病毒常引起雞產蛋下降綜合征。
2.2 感染途徑 禽腺病毒在家禽體內普遍存在,常呈隱性感染,主要在禽消化道和呼吸道的上皮細胞內復制,在禽的口腔黏液、糞便及肝臟、肺臟、腎臟等組織中均能檢測到病毒。
禽腺病毒既可垂直傳播,也可水平傳播。病毒通過孵化過程進行垂直傳播,從感染雞的雞胚或制備的細胞培養物中可檢測到病毒。此外,病毒可通過污染的運輸工具、飼喂器械和人員等進行間接傳播,引發區域性流行。
2.3 流行規律 禽腺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流行于炎熱的夏季和秋季,主要發生于3~5周齡的商品代家禽,也見于蛋種禽,可造成患禽心包積水和出血性肝炎,發病死亡率為20%~75%,最高可達80%,蛋雞和育成雞的發病死亡率為8%~11%。
禽腺病毒病的發生可能與機體的免疫抑制有關,病禽常伴發傳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與傳染性貧血病毒(CIAV)繼發感染。禽腺病毒可能長期潛在于禽體內,當協同致病因子出現時發揮致病作用。傳染性貧血病毒繼發感染可增強某些腺病毒引起的肝炎癥狀和致死力。此外,當禽腺病毒與傳染性法氏囊病毒共同感染時,腺病毒的感染性增強。另外,飼料中的黃曲霉毒素也可加劇禽腺病毒病的發生。防控免疫抑制性疾病和降低飼料霉菌毒素的危害,對防控禽腺病毒病至關重要。
禽腺病毒感染主要引起以下病癥。
3.1 心包積水綜合征 心包積水綜合征又稱安卡拉病,由Ⅰ群禽腺病毒4 型(FAdV-4)感染引起。
安卡拉病的特征是病禽心包積液,有肝炎,肝細胞內可見核內嗜堿性包涵體。該病于1987年在巴基斯坦的小鎮安卡拉首次暴發,之后傳播至世界各地。病毒可引起多種家禽發病,病禽發病快、死亡快,死亡率高,同時病毒可導致免疫抑制,造成家禽發生繼發感染、混合感染,死亡率增高。
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流轉的新方式,推進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集中連片開發,開展季節性流轉、整村整組流轉等方式,引導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家庭農場參與土地流轉,積極推進土地作價出資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踐,按照城鎮化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民收入結構、社會保障水平等條件,允許地方探索建立農民自愿退回承包地的利益補償機制[26]。
禽安卡拉病是高度致死性傳染病,雞最易感,肉雞和蛋雞均可感染發病,鴨和鵝偶見感染,肉雞1~6周齡多發,蛋雞3~12周齡多發。家禽病程一般為9~15 d,感染初期癥狀不明顯,隨后表現為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排黃綠色糞便,死亡率在20%~80%。
剖檢病死雞可見心臟腫大,心肌松弛,表面有出血斑點。心包積液明顯,積液透明,呈淡黃色,有的呈膠凍樣。肝臟腫大明顯,色黃、質脆,常見肝破裂,有大面積的出血、積塊現象。
該病可水平和垂直傳播,主要經機械方式和糞便污染水平傳播,而種禽帶毒可引起垂直傳播。
3.2 雞包涵體肝炎 雞包涵體肝炎又稱出血性貧血綜合征或貧血綜合征,主要由Ⅰ群禽腺病毒8 型(FAdV-8)感染引起,部分病癥由FAdV-4 感染所致。
發病雞典型的癥狀是嚴重貧血,出現黃疸和肝臟腫大、壞死,其死亡率很高。有的患雞同時伴發肌胃糜爛(GE),其主要為FAdV-1 毒株引起,部分為FAdV-8毒株引起。本病主要感染雞、火雞和鵪鶉,雞多于3~15 周齡發病,常見3~9周齡發病,肉仔雞3~6周齡多發。成年雞或種雞常呈隱性感染,表現為種蛋孵化率降低和孵出的雛雞死亡率增高。
本病春夏季發生較多,病愈雞能獲終身免疫,病毒可經呼吸道、消化道或眼結膜感染健康雞。本病的發生往往與傳染性法氏囊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有關,如雞繼發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傳染性支氣管炎或梭菌病時,死亡率會顯著增高。
3.3 產蛋下降綜合征 產蛋下降綜合征又稱減蛋綜合征-76,是由III 群禽腺病毒中的病毒引起的。病雞以產蛋量下降為特征,主要表現為產蛋量驟然下降,蛋殼顏色變淡,軟殼蛋、粗殼蛋、無殼蛋和畸形蛋數量增加,產褐殼蛋的雞易感性最高。雛雞和青年雞感染后通常不表現出癥狀,若蛋雞臨產蛋時感染病毒,會推遲開產時間,且開產后的產蛋率降低大約20%~40%,產蛋高峰期的雞感染病毒后,產蛋率急劇降低。
3.4 禽腺肌胃炎 禽腺肌胃炎是由一種或幾種傳染性病原微生物或非傳染性因素引起的綜合征,其中Ⅰ亞群腺病毒11型(FAdV-11)常會引起腺胃炎。Ⅰ亞群腺病毒還可引起肉雞肌胃糜爛癥,近年許多肉雞肌胃糜爛就是Ⅰ亞群腺病毒感染引起的,自然發病時除導致幼齡肉雞死亡外,病雞多無臨床癥狀。剖檢可見肌胃擴張,內有出血性液體,角質層出現多個黑色糜爛斑。
4.1 免疫預防 腺病毒的免疫原性良好,有針對性地接種疫苗可有效防病。
用于預防禽腺病毒病的疫苗主要有滅活疫苗和弱毒活疫苗,常用的滅活疫苗分為組織勻漿滅活苗和全病毒滅活苗。雞產蛋下降綜合征可用全病毒滅活疫苗免疫控制。禽安卡拉病有制備自家組織滅活苗防控的,一般以感染禽腺病毒病雞的肝臟組織為原料制備成滅活疫苗。全病毒滅活疫苗使用分離純化的禽腺病毒毒株滅活制備,比組織滅活苗安全、穩定。有研究將FAdV-4 和FAdV-8 毒株通過絨毛尿囊膜接種SPF雞胚擴增病毒,制成3種全病毒滅活苗,結果顯示3種疫苗能較好地誘導免疫抗體產生。
4.2 生物安全管控
4.2.1 把好引種關 種雞應來源于有《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種雞場,優先從獲得農業部凈化評估認證的種雞場引種。從國外引進種雞和種蛋應符合相關規定,同時做好引種檢測,防止引入禽腺病毒。
4.2.2 把好流通關 養殖場須建立入場和進入生產區的登記制度,進入生產區的人員須嚴格消毒,并由消毒通道進入。外來人員禁止進入生產區,減少獸醫室工作人員和物品向生產區的流動。
4.2.3 把好消毒關 養殖場應按規范進行清掃、清洗、消毒,做好人員、車輛、物資進入場區和生產區的消毒工作。
4.3 疫病凈化 禽腺病毒可垂直傳播,染疫種雞排毒有兩個關鍵階段,一個是14 周前,一個是產蛋高峰期。腺病毒也存在于感染公雞的精液中,人工授精可人為傳播該病。開展種雞群的腺病毒凈化,從源頭控制傳染是防控該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