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翼
日前,知網下調碩士博士學位論文下載價格,與之前價格相比分別下降50%和62%。
如果說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狀告知網維權勝訴獲賠70萬元是個案的勝利,那么現在平臺論文下載價格下調應該算是在個案撬動下,推動體制機制日臻完善。
在推動社會某個領域進步的過程中,似乎都伴隨著轟動全國的事件。此前涉知網“教授維權”案引起全國熱議,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光明日報等紛紛發聲力挺老教授,堅決抵制平臺“吃完作者吃讀者”的買賣,這是呼吁尊重知識的體現。
知識創造者獲得合理收益,平臺運行賺取合理利潤,知識使用者為使用知識付費,三者間的平衡狀態才是理想模式。可是,教授維權事件中,知識使用者高價付費,知識創造者成了“借雞下蛋”的“雞”被榨取價值后棄之如敝屣,而銜接供需兩端的平臺企業攫取著暴利。
在唾手可得利益面前,完全靠企業道德自覺是不現實的,靠零散的偶發事件來推動,其效率和效果也甚為堪憂。義憤填膺的呼喊能引起更多關注,而細致系統的知識共享機制建設才是解決之道。
對知識共享的體制機制建設應搶抓契機,從而推動“尊重知識”的進步。首先,完善知識產權系列體系建設,不局限于維權個案,更應貫穿于知識生產交流運用全過程,知識運營應被嚴格管理。其次,知識供需及平臺三方都應有“尊重知識”的自覺,尤其是平臺不能持有榨干供需雙方牟取暴利的態度。最后,全社會都應樹立“尊重知識”的意識,知識是人智慧的結晶、是勞動的成果,應被善待。
同時,也應看到,大范圍下調價格可能會給平臺運行造成影響,警惕平臺“拆東墻補西墻”,更不能耍明降暗漲的商業套路,而是立足本源走創新發展之路,對運行模式進行改造升級。期盼維權個案能撬動系統機制的改善和進步,促進知識創新在高質量發展的大路上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