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澤金
2020年5月31日是第33個世界無煙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了2019年中國中學生煙草調查結果,中心調查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47個縣(市、區),共1024所初中和974所高中(含277所職業學校)的288192名學生接受了調查。結果顯示,高中生抽煙率遠高于初中學生。今年我國首次將全國高中學生抽煙情況納入中學生煙草調查,結果發現高中學生抽煙率遠高于初中學生,控煙情況不容樂觀。2019年高中學生嘗試抽卷煙、現在抽卷煙以及現在使用電子煙的比例分別為24.5%、8.6%和3.0%,均高于初中學生。據我觀察和統計,超過一半的學生說他們在一周內至少有一天抽煙,中國目前有3.2億煙民,大多數人的“煙齡”始于青少年時期。2010年有專家稱中國控煙失敗,青少年過半數抽煙……,這樣的新聞比比皆是,可見我國青少年抽煙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且抽煙年齡呈低齡化,并且女生抽煙率也均有上升趨勢。
一、抽煙的現狀
九龍高級中學地處多民族地區,我校的學生正是青少年中在15—20歲的年齡階段,這段時間正是從少年向青年轉型的階段,開始大量學習各項技能和知識的關鍵階段,也是一個人生長發育、思維活躍的時期,同時也會出現易變、困惑等特點,在心理和行為上出現問題的“危險期”,這就是為什么會有人說“多民族地區的高中生是我國學生中間問題較多的群體”。在現代社會中,多民族地區在校高中生的生源相對內地來說比較復雜,生源質量總體來說比較差,文化基礎也相對落后,不夠自信,心理素質較脆弱,在校高中生中常會出現比較嚴重的抽煙現象。
二、抽煙的危害
抽煙有諸多危害,一是損害身體健康。高中生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各個器官和生理系統等都未成熟,抽煙容易吸收煙草中的有毒物質,更容易損害他們的身體正常生長,比成年人危害更大。有研究機構和資料表明,抽煙者的智力比不抽煙者降低,尤其是抽煙年齡越小,對健康的危害越嚴重,15歲開始抽煙者要比25歲以后才抽煙者死亡率高55%,比不抽煙者高1倍多。二是影響學生不良心理品質的增長。經過觀察發現那些心思不放在學習上的學生,思想比較空虛,沒有健康的興趣愛好,經常在抽煙中消磨時光,同時,有逃學、打架等不良行為的學生多數也會抽煙。煙是需要花錢去買的,在校高中生又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結識一些“狐朋狗友”,往往容易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可以說抽煙很容易成為其他不良行為的媒介。三是不僅影響自己的健康,還影響他人的健康,增加家庭經濟負擔,污染環境、引發火災。據統計,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火災是由抽煙引起的,一個小小的煙頭可以讓整棟宿舍化為廢墟,奪走生命。曾經有學生在寢室抽了煙但沒有及時熄滅,將煙頭藏在了墊絮下,引起寢室著火,很快濃煙滾滾,如果不是校園執勤人員和生活老師及時趕來撲救,否則會被有關部門拘留,給自己和家人帶來人身、經濟的損失,造成不可挽回的危害。
三、抽煙的原因
抽煙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社會影響。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離不開煙,影視媒體、網絡上的煙草廣告、促銷和贊助,將煙草和運動、成功等相聯系,美化了煙草形象,對青少年抽煙有極強的誘導作用。二是周圍環境的影響。首先家庭因素,半數青少年遭二手煙危害,家長抽煙,孩子容易成煙民;同時家長在交友、辦事中往往是以煙相待,用敬煙來表示相互尊重,誘發學生對煙的新奇性;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給孩子的零花錢也越來越多了,這無形中也給了他們去買香煙的機會。其次學校因素,同學之間把接受敬煙看作是一種熱情好客的表現,部分教師抽煙,思想被潛移默化,這些青少年就開始抽上了人生的第一支煙。再次是心理因素,好奇心理、模仿心理、攀比心理和逆反心理等都是誘導抽煙的心理因素。
四、抽煙的矯正策略
要矯正民族地區在校高中生的抽煙行為,應該從社會、家庭、學校三方面去思考對策,但就班主任來說,運用心理學方法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矯正,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正確認識學生抽煙問題。在校高中生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劇變化沖擊著心理的發展,使身心發展在這一階段失去了平衡。生理上的成熟使學生產生自己已經發育成熟的心理體驗,認為自己已經成人,就應該被社會、環境和周邊的成人平等對待。而實際上,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方式、社會經驗都處于半成熟階段。
青春期是每個人的必經階段,我們應該正視這一階段,通過與學生良好的溝通,引導他們正確的對待自己的成長、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二是重視第一次教育,把握教育的藝術。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第一次犯錯,及時教育將影響人的終生。因此,我們要把握好孩子第一次抽煙的教育。因為第一次印象深刻,具有導向作用。如果孩子第一次抽煙,家長發現了并很好教育,可能以后就不抽了,如若孩子抽了十次了家長才重視,就不好教育了。當然對于孩子的第一次撒潑耍賴、第一次哭鬧,家長的妥協無疑是對孩子的縱容。
重視學生第一次抽煙,及時對其進行教育,對癥下藥,建立起條件反射,才能讓學生厭惡抽煙,同時以理服人,使學生及時反省。
三是以真情育人,用愛來感化。多民族地區在校高中生心理大多很復雜,主要表現在:自卑又特自尊、重感情又易偏激、可感化又會反復,如果我們班主任老師期望通過幾次思想教育就能使學生的抽煙行為大有改觀,那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們對于抽煙學生的反復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有耐心。幫助其分析每次抽煙的原因,如果再次遇到怎樣去解決。不僅在課堂上還是在生活上都要多加關心,就算周圍人都不報任何希望的學生仍從滿熱情和期待,讓他感受到充分的信任。做到以誠相待,用愛心去感化學生,這樣才能拉進師生的感情,學生才會對老師的教育心悅誠服地接受,這就是“親其師信其道”。學生信任老師,才會消除心理對抗,愉快地接受老師的教誨,自覺主動地轉化抽煙行為。
最后我呼吁全社會齊心協力為青少年們創造出一個無煙環境,重視青少年抽煙的心理問題,政府應加強政策的制定及對煙草銷售和廣告宣傳的管理,減輕抽煙對青少年健康的危害。執法部門還應該加大對向未成年人銷煙的處罰力度。另外家長應該了解孩子零花錢的去向,適當的給予。
我建議國家的立法部門、社會相關機構、各級學校、老師、家長應該共同努力使青少年健康快樂的成長和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