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 劉曉林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106頁。
教學目標:
1.通過猜測、試驗、驗證等數學探究活動,使學生初步體會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的規律,構建數學模型,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2.經歷構建植樹問題數學模型的過程,滲透“化繁為簡”和“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發現并理解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中間隔數與棵數的規律。
教學難點:運用“植樹問題”的解題思想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課件、直尺、學習單等。
教學過程:
一、認識“間隔”,導入新課
1.認識生活中的“間隔”
2. 整體感知,揭示課題
二、自主探究,構建模型
2.借助操作,探究規律。
(1)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2)匯報展示
(3)歸納概括,理解規律。
3.運用規律,驗證猜想。
4.欣賞生活中“間隔”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一)課堂鞏固
1.同學們做操,某一列從第一個人到最后一人的距離是24米,每兩個人之間相距2米,這一行有多少人?
師:這道題里沒有植樹呀,能用我們今天學的方法解決嗎?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可以解決生活中很多類似問題。在本題中把一盞路燈看成一棵樹,也能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來解決。】
2.一座長200米的小橋一側安裝路燈,從頭到尾每隔40米安裝一盞。一共要安裝幾盞呢?
師:這里把什么看作“樹”? ? 生:“路燈”
師:“從頭到尾”什么意思?? ?生:就是兩端都要栽。
師:一共要安裝幾盞?? ? ? 生:200÷40=5? ?5+1=6(盞)
師:如果把“一側”改成“兩側”呢?? 生:那就還要6×2=12(盞)
【設計意圖:區分“一邊”和“兩邊”種樹的問題。】
3.工人沿公路一側植樹,每隔 6米種一棵,一共種了36棵。從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離有多遠?
師:這一題與例題有什么不同?
生:例題是知道全長與間隔長度求棵數,而這題是知道間隔長度與棵數求路的全長。
師:你是怎樣計算的? 生:36-1=35? ?35×6=210(米)
師:為什么用36減1?
生:要求總長,就得先算出間隔數。因為兩端都栽,間隔數比棵樹少1。
【設計意圖:老師引導學生找出此題與例題的區別,不僅能仔細觀察找不同,而且能非常熟練地運用我們發現的規律來解決問題。】
(二)拓展延伸
1.校運會的運動場上,1條跑道有2條分道線,4條跑道有(? ?)條分道線。
2.學校教學樓每層樓梯有24個臺階,老師從一樓開始一共走了72個臺階,老師走到了第(? ? ? )層。
3.廣場上的大鐘5時敲響5下,8秒敲完。12時敲12下,需要多長時間呢?
老師引導學生發現每一次鐘聲就類似于樹苗,兩鐘聲之間的時間就是間隔。
【設計意圖:運用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解決生活中的類似問題,把植樹問題進行拓展應用,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1.對本次課中,探究植樹問題的過程進行總結。
2.思考:假如只栽一端或兩端都不栽,那又會是什么情形呢?
引導同學們課后去探究!
【總評】:
一、教學目標明確,設計簡單易懂。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五上“數學廣角”的內容。新教材的“數學廣角”教學目標主要是使學生了解或掌握一些典型的數學思想方法。因為“植樹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所以本課的目標定位在:讓學生通過“植樹”這一問題的思考,掌握此類的數學思想方法,建立其數學模型,并使學生了解在現實生活中,哪些現象屬于植樹問題。并能用這種思考方法解決類似的簡單實際問題。
整節課設計基于學生實際情況,課前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確要學習的內容,緊接著以一個“小小設計師”的活動引出例題1探討植樹問題,刪除關鍵詞“兩端都栽”,同時改小數據,將長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結合實際生活,想象植樹的情況可能有幾種。
二、滲透數學思想,建立數學模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新課程理念有個更具“與時俱進”的顯著特點是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關注。在教學中,設計任務1將例題做了調整,把總長改成20米進行導入,引導學生用畫圖方法模擬實際栽樹,所以當出示設計任務2后(也就是教材的例題1),學生能想到用畫圖方法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并且也能想到“化繁為簡”的思想,將大數據化成小數據通過畫圖得出結果。在課堂上給學生滲透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為將來的學習積累更豐富實用的思想經驗。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數學,在應用數學去解決各類實際問題時,建立數學模型是十分關鍵的一步。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是把錯綜復雜的實際問題簡化、抽象為合理的數學結構的過程。
三、突出自主學習,注重體驗探究
整堂課,教師都能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學生自己想學、愿學,才能主動地學,并把學到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因此對于重點部分的引入,即探究兩端都種時,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究竟有什么關系,教師先讓學生透過自己的猜測得到答案。當幾種答案產生沖突時,再引導學生探究,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探究解題方法時,每位學生都經歷了動手畫一畫、觀察想一想,列出算式比一比的學習過程。接著又讓學生通過交流進行整體的觀察、比較、概括,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用線段圖探究植樹問題(兩端都栽)規律的方法。由此把方法內化為自己的東西,為下節課自主尋找另外兩種植樹問題的規律打下基礎。
四、聯系實際生活,拓展數學思維
“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樹”平均分成若干間隔,由于路線不同、植樹要求不同,路線被分成的間隔數和植樹棵數之間的關系就不同。現時生活中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如安裝路燈、設立公交車站、排隊、爬樓梯、敲鐘等等。讓學生從本節課的學習中悟出植樹問題的模型它源于現實,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現實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在學生已經自主地尋找到植樹問題的規律后,教師提出其實植樹問題并不只是與植樹有關,生活中還有許多現象和植樹問題很相似,接著課件出示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圖片,最后練習環節再讓學生去解決這些問題。讓他們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