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電力對外有限公司
絲綢之路跨越千年,“一帶一路”倡議再譜新篇。中國三峽集團下屬全資子公司——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以下簡稱:三峽中水電)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在海外經營工程項目,至今已在海外建設了800多個項目,遍布亞、歐、非、拉丁美洲60個國家,成為中國水電企業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加快“走出去”步伐的生力軍。
多年來,三峽中水電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理念,用真情、汗水和熱血,和“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人民共同書寫了一個個相遇相知、共建共享、合作共贏、文化融通的故事。
擁有“西非水塔”之稱的幾內亞,蘊含豐富的水力資源,卻長期走不出貧困,被聯合國列為“最不發達國家”。當三峽中水電走進幾內亞,同幾內亞政府簽署凱樂塔水利樞紐項目及蘇阿皮蒂水利樞紐項目,才真正將這一國度的漫漫黑夜點亮,使幾內亞進入能源自給自足的時代,全面解決了幾內亞人民常年缺電的問題,帶動了當地老百姓就業,促進了幾內亞國內電網建設和相關產業發展,助力了幾內亞工業化進程,使其真正成為西非電力輸出國。
搭建平臺,助力人才培養。幾內亞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工業基礎薄弱,技術工人短缺且缺乏專業技能素養。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三峽中水電承諾當地政府,將竭盡全力為當地人民提供就業崗位和職業培訓。凱樂塔水電站在建期間,三峽中水電與幾內亞政府青年就業部、職業技術教育就業部、公共工程部、能源與環境部等單位共同簽署了《青年就業計劃協議》。協議商定,由三峽中水電項目部向幾內亞公共福利工程介紹所提供培訓文件、設備等支持,協助培訓1 000名幾內亞年輕人,并陸續聘用其中表現優秀者。據統計,凱樂塔項目高峰期,曾雇用當地員工約2 000人,工種包括瓦工、木工、鋼筋工、操作手、工程師、翻譯等。隨著蘇阿皮蒂工程的開展與推進,就業崗位進一步增多,項目高峰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近3 000個工作崗位,大大提高了幾內亞人民就業率。

志智雙扶,增強內生動力。幾內亞教育資源投入不足,三峽中水電項目部附近學校的硬件設施條件簡陋,教育資源嚴重缺乏,學校教室的門、窗、墻壁等破損較為嚴重,校區排水設施不完善,衛生設施較差。為改善當地學校辦學條件,項目部援建了卡西亞村小學校,學校占地面積約3 000平方米,惠及了周邊3個村莊、200多名師生。同時,項目部還在中幾兩國重要節日邀請當地人民共同參與慶祝活動,進一步增進與當地人民的友誼;組織三峽海外水電項目開放日活動,讓當地人民了解項目的運作,以及項目對幾內亞的重要性。諸多當地小學生參觀凱樂塔水電站后,紛紛表示長大后要到蘇阿皮蒂項目工作,為幾內亞的電力事業及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逆行堅守,傾力援助抗疫。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不斷發展蔓延,給蘇阿皮蒂項目的實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加上當地埃博拉疫情再次暴發,為項目實施帶來了很大困難。面對嚴峻的疫情,三峽中水電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加強總部同項目前方的上下內外聯動,采取分區分塊網格化、封閉化管理,暫時辭退當地雇員,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時全力推動項目的生產。在疫情肆虐時,蘇阿皮蒂水利樞紐項目部從幾內亞首都科納克里緊急采購一批愛心防疫物資,陸續向施工區域周邊8個村莊、2個移民安置點以及1個縣級市實施捐助;凱樂塔電站管理公司向幾內亞衛生部捐贈價值約18 280美元的抗疫物資,助力當地抗疫工作。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是“一帶一路”的首倡之地。由三峽中水電承建的圖爾古松水電站項目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哈產能合作在水電領域的第一個落地并投產發電的項目,也是哈薩克斯坦《2015-2019年國家工業創新發展規劃》的“旗艦工程”。項目充分響應“碳達峰、碳中和”綠色發展號召,持續深化中哈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合作,致力于與當地居民共享發展成果,繁榮當地社會經濟。2021年7月,圖爾古松水電站正式投產發電,填補了東哈州阿爾泰地區一半的電力缺口,極大緩解該地區電力緊缺的狀況,有效促進了東哈州經濟社會發展。
契合“碳達峰、碳中和”綠色發展目標。圖爾古松水電站項目從建設之初,就高度契合中哈兩國“碳達峰、碳中和”綠色發展目標。項目部通過嚴控污水廢氣排放、定期植樹植草、提高建材利用率、推廣使用清潔電能、合理安排工序、降低機械設備能耗等一系列環境保護制度和方案措施,最大限度減少項目建設的碳排放。項目投產發電后,年平均發電量達7 980萬千瓦時,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7.2萬噸,有效改善了東哈州的生態環境。“圖爾古松水電站最大的特點就是環保和先進。”項目業主總經理卡拉烏別克·拜穆漢別托夫先生在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很驕傲地說,在不破壞生態環境、不犧牲美麗風光的前提下,我們完成了圖爾古松水電站的建設。”
“中國企業來了,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了。”圖爾古松水電站秉承“建好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改善一片環境、造福一批移民”的水電開發理念,按照“扎根當地、追求長遠,與當地人民共同發展、讓當地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方針,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的對接。在做好項目的同時積極投身當地公益事業,促進項目所在地的經濟發展,造福當地百姓。電站堅持屬地化經營,多年來項目部積極解決當地人員就業問題,培訓當地員工勞動技能,在項目建設高峰期,為當地員工提供就業崗位200多個。華裔哈薩克斯坦人烏蘭,目前擔任圖爾古松水電站項目翻譯,同時還兼職過幫廚、倉儲管理員,他的收入能達到其他當地員工的2倍。“多一分工作就多一份收入,在這里,付出就有回報。”他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采訪時激動地說,“中國企業來了,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了。”

一座電站,架起中哈友誼橋梁。圖爾古松水電站在運營期間向當地學校多次捐贈書本、電腦等用品,同時對遇到困難的職工家庭給予物質幫助,并支持員工出版書籍。2021年5月,東哈州里德爾市爆發林區火災,造成35戶居民無家可歸。項目積極響應號召,第一時間向里德爾市受災民眾捐贈了急需的被子、衣服、米面等生活物資,有效地保障了當地民眾的生活需求。圖爾古松項目的擔當和作為,贏得了當地人的一致好評,為中資企業贏得了口碑、提升了形象,也為公司在后續順利開發哈薩克斯坦水電資源奠定了堅實的民意基礎。
秘魯圣加旺水電站項目是三峽中水電在秘魯市場承建的第一個水電站項目。該項目認真踐行三峽集團“建設一個電站、帶動一方經濟、改善一片環境、造福一批移民”水電開發理念,在提供高效穩定清潔能源、建設高質量工程的同時,兼顧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綜合效益。秘魯圣加旺三期水電站預計在2023年正式投產后,可為秘魯南部地區約3.5萬戶家庭14萬人提供清潔能源,相當于每年減少33.8萬噸溫室氣體排放。項目還將改善秘魯南部欠發達地區通信、運輸等基礎設施,帶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在秘魯南部地區和普諾大區具有重要意義,被秘魯政府列為“關乎國家利益”的關鍵工程。
生態環境的守護者。圣加旺水電站項目部努力打造“綠色水電站”“和諧水電站”,在生態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持續發力,為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強化科技創新,實施了各種技術優化方案。開始施工之前,項目部會對空氣、水、噪音以及動植物進行監測,對項目影響范圍內生物物種進行持續跟蹤和分析,定期開展檢測,以數據與技術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生態的影響及破壞,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項目部充分考慮了環境變量,在河流區域建設了生態流量管,對魚類進行導流放生,各種魚類通過人工管道從上游遷移到下游,以完成它們與生俱來的生態遷徙。在施工期間,環境補償或重新種植植被超過9 000平方米,其中重要物種包括50多種蘭花,都已被轉移到其他自然棲息地,森林中的紅頭鸚鵡等動物也在專業人員和設備的護送下送到動物救援中心。

社區和諧的推動者。圣加旺三期水電站項目所在社區經濟發展落后,居民的經濟來源主要為農業種植、家禽飼養。雖然有大量青年勞動力,但是因為缺少工作機會,他們選擇背井離鄉前往大城市通過提供勞動力維持生計。長此以往,導致當地人民愈發窮困,陷入惡性循環。項目的建設為當地發展帶來轉機,首先是項目建設需要大量青年勞動力,有效解決了當地就業問題;第二是催生了眾多配套服務需求,住宿、交通、餐廳、車輛租賃和重型設備租賃等都需就近解決,帶動了區域的經濟發展,并且項目采取持續的屬地化經營管理模式,不斷提高社區的內生造血能力;第三是通過開展鋼筋工、混凝土工、倉庫管理員等培訓,積極推動本地化人才培養。一家餐廳的負責人Marilu表示:“我們餐廳負責100多人的餐食,在這里的工作可以補貼我的家用,而且為孩子掙出了學費。”
疫情防控的貢獻者。在2020年3月初秘魯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時,項目部主動作為,組織項目直接影響區、間接影響區的9個農會以及圣加旺鎮政府共同召開新冠疫情防控協調會,介紹中國在疫情防控中的成功經驗,牽頭促成聯控聯防工作機制,為社區防控疫情提供“非接觸性”支持,并積極向社區宣傳疫情防控知識,體現出企業與當地社區患難與共的決心和誠意,有力推動了項目所在地的疫情防控工作。同時,項目部向所在省主要城市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定點醫院捐助多批包括呼吸機、監護儀、除顫儀、口罩、防護服等緊缺抗疫設備物資,及時緩解了所在地醫療物資短缺的燃眉之急。圣加旺市政府市長羅杰表示:“感謝三峽集團在患難時刻給予我們寶貴的支持,有中國朋友‘雪中送炭’,為我們傳遞了更加積極的疫情防控信息,這堅定了我們戰勝疫情的信心。”
作為中國“走出去”的一支生力軍,三峽中水電將繼續致力于屬地化經營,秉持“以人為本、成就客戶、綠色發展、勇于創新、多元包容”的核心價值觀,在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救援、社區幫扶、環境保護和教育發展等多個方面主動承擔責任,做經濟發展的推動者、生態環境的保護者、社區和諧的貢獻者,為當地帶來切實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在國際舞臺上充分展示中國企業的風采,為推動國際社會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