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惠
(宜興214221)
紫砂陶始于北宋,陳鳴遠是供春、時大彬之后最有成就的紫砂大師之一。他上承明代精粹,下啟清代格局,影響巨大,陳鳴遠字鳴遠,號鶴峰,又號石霞山人、壺隱,清康熙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是幾百年來壺藝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
自己從事紫砂陶藝已近三十多年,得益于明、清先輩留下的書籍與博物館藏品的熏陶,及老師的栽培與同仁的指教鼓勵,加上自己的努力與追求,才有今天的感悟與心得,這些年在作品創作中刻意追求傳承與創新的結合,追求作品的氣勢與氣韻。
鳴遠“和且正南瓜壺”(見圖1)是2016年嘉德春拍的作品,壺身共分七棱瓜腹,更為精彩之處是用南瓜葉卷成壺直流嘴,壺流直中兩頭微微S線形,視覺非常直接與自然;瓜藤又大膽地作成大S形線條曲成壺柄,蜿蜒靈動,柄上加飾多棱寫實藤肌理,柄的物理杠桿作用非常巧妙,提攜非常得力,栩栩如生;瓜梗切成三厘米長作蓋鈕,形態略微向壺嘴方向傾斜,平切瓜蒂顯得干凈利落,壺鈕中間挖空更顯得輕盈、生動;壺蓋處理上,陳鳴遠一改歷史上各種形式的壺蓋,創造性地用了嵌蓋,此壺制作難度大,與壺身完美融合統一,更能體現南瓜逼真形態,整體器型比例勻稱,鈕、把便于提攜實用,極具巧思。

圖1 和且正南瓜壺
藝術靠創新,陳鳴遠還開創在壺體鐫刻作裝飾,署款以鳴刻與印章并用,把中國傳統宣紙書法、印章裝飾方式引入紫砂壺的制作工藝,使原來樸質、光素無華的壺身增添許多濃厚的書卷氣,從而把壺藝品茗和文人的風雅情致融為一體,極大地提高了紫砂壺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使之成為真正的藝術品進入藝術殿堂,這是陳鳴遠在壺藝發展史上建立的里程碑。
傳承經典,在傳統的基礎上加入自己新的理解與創新,我創作了一套“田園情趣南瓜套壺”(見圖2),此套組共設了一壺、兩杯、兩碟五件套,套件以南瓜為題材,壺身共六棱瓜腹,此套壺選用陳放三十多年的原礦本山綠泥,作品圓潤溫和、形態優美、形象逼真,線條優美曲折、寓意含蓄、壺體飽滿。

圖2 田園情趣南瓜套壺
“和正且南瓜壺”壺底大而平,肚部位線形是正中有曲、圓中寓方,壺蓋線條方中帶曲納,整體壺蓋形無限接近真實南瓜。“田園情趣南瓜壺”主要以夸張大曲線為主,從壺小底的收到壺大肚的放,使得壺身曲線更加夸張,具有更大的張力,壺身線形有明顯區別鳴遠“和且正瓜壺”;壺流借鑒了“和且正南瓜壺”的壺線,只是在線條曲線上作了細微的調正。“和正且南瓜壺”壺流線型為直且長細形,“田園情趣南瓜壺”壺流線型為夸張曲線S型,線型短蓄而豐滿;壺把基本隨著壺身曲線收放變化而變化,整體壺型隨著壺身曲線收放變化而變化,線條流暢、造型大膽、酣暢淋漓、美感盡現;“田園情趣南瓜套壺”碟的形態造形為截取壺底的部位,取壺身高四分之一,杯型取之壺蓋的型態作夸張與延長,這樣的造型取舍設計,主要目的是使套壺更為協調搭配、相互呼應、整體統一、氣韻一體;“和且正南瓜壺”正面飾有銘刻“骨清膩和且正”摘句,并刻“陳鳴遠”篆書小印章,鳴文為行楷書體。“田園情趣南瓜壺”壺身正面用瓜藤葉脈浮雕技法裝飾,在壺把上端向壺身正面出枝,初始端粗枝出后有大小南瓜葉裝飾,大小葉間相互賓主、互為襯托、主次和諧,先主后分生長短兩枝,長枝往壺口端延生長,短枝向壺底端生長,整個畫面呈S形向壺流上方生長,大葉上有老葉斑黃褐色和蟲眼蛆斑,小葉嫩如茶葉毛尖,次有中葉作輔,起伏生動的大葉下再結有半遮的小南瓜,在構圖上塑飾有小瓢蟲,小蟲身上再裝飾多彩色泥,粗看小瓢蟲有畫龍點睛之妙筆,遠觀整套壺富有夏秋田園情趣之意。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就是感情、感悟的一種真誠表達。傳統是根基,創新是生命,為更好地傳承紫砂仿生器技法,我將繼續習摹前輩經典作品,如“松樁壺”、“梅樁壺”、“竹節壺”等等,盡新一代紫砂藝人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