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祁英
(宜興214221)
宜興紫砂壺歷史悠久,從北宋發展至今,始終閃耀著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在傳承與創新中逐漸超越傳統實用器的局限,將多種文化藝術形式融會貫通,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實現了內涵意境的升華。人有千面,壺有萬象,紫砂壺不同于現代機器批量生產的生活器皿,它體現了手工的獨一無二,流露出人的個性和情懷,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把壺,紫砂壺來自于民間藝人的創造,是一種心靈感官的流露,每把壺都具有獨特的靈魂和藝術色彩。
紫砂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瑰寶,體現著中國人幾千年來的發展歷程,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心理和情感,具有濃郁的傳統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因此,紫砂壺如今雖然享譽海內外,與現代生活相互交融,但其發展始終不能脫離傳統文化的根,不能一味求新求異,否則就會失去其本質。紫砂壺的發展應建立在傳統技藝和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現代紫砂藝人應通過傳承歷代制壺巨匠的制壺技法,汲取文人思想和現代審美理念,逐步在模仿和摸索中形成自己的風格,師古而不泥古,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創作體系和風格。紫砂壺“云肩如意”(見圖1)是經典的傳統器型,此壺模仿知名紫砂泰斗顧景舟大師所制“云肩如意壺”,在繼承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思想和審美,精益求精,極具大師風范,流露出高雅莊重的氣質,讓人難忘。

圖1 云肩如意壺
縱觀整壺,作品以圓器為基本形制,身筒呈一鼎狀,創意取自古代的青銅三足圓鼎,具有濃厚的歷史韻味,平添了幾分挺拔輕盈之感,流露出神秘悠遠的氣息;壺身扁圓鼓狀,鼓腹飽滿,流暢簡潔的線條給人以張力,整個身筒端莊沉穩;壺流微曲三彎,轉折有度,稍收壺嘴,粗細變化均勻,蓄勢待發,給人以力量感;壺把以環形流暢造型末梢收于壺身,向上揚起,轉承有力,流、把相輔相成,共同提攜了作品的氣勢;肩部轉折明顯,短直頸端莊有力,給人以挺拔之感;壺頸上裝飾以回紋,壓蓋,蓋面飽滿與口面密合;壺蓋凸起,蓋沿亦飾以回紋與壺頸相呼應;蓋鈕成如意蓮花微放狀,刻畫細致生動、造型優美,將蓮花清純雅致的形態展現得淋漓盡致。壺肩上采用堆塑的裝飾技法飾以云肩紋連續圖案,圖案上緣有一凸起裝飾圓線環繞壺肩,造型自然爾雅、舒卷浪漫、分布有序。壺把起處及壺流底部分別對稱裝飾如意紋,與云肩紋自然暗合,過渡巧妙。整壺莊重大方、氣度雄渾凝練,技藝精雅而工致,既不失實用性,又體現了工藝之美,既有青銅器之古韻,又顯時代裝飾精巧之風,彰顯精、氣、神、韻之美。
“詩思禪心共竹閑,任他流水向人間。手持如意高窗里,斜日沿江千萬山。”一直以來,以吉祥文化為題材的藝術作品數不勝數,紫砂壺“云肩如意”融入了回紋、云肩、如意等元素,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將吉祥的主題詮釋得恰到好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回紋有富貴吉祥不斷頭的美好寓意,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成為一種吉祥紋飾,廣泛應用于建筑、服飾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云肩,是漢民族服飾文化中一種獨特的款式,它汲取云的形象,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云又具有吉祥如意的寓意。如意更不必說,它本是搔癢器具,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成為一種工藝品,具有如意的美好象征。此壺還融入鼎元素,鼎是文明的見證,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見證,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鼎具有和諧、昌盛等寓意,寄托著對祖國富強、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給人以精神上的歸屬。從服飾、如意、鼎文化到茶器,紫砂壺“云肩如意”體現了傳統手工藝和經典設計的美感融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相互交融、博大精深,呈現出一次由心靈到技藝的跨界,古今文化與美感的共享。
紫砂茗壺作為民間工藝的重要代表,其上關于吉祥文化的呈現更是自古有之,并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吉祥文化與中國人悠久的歷史、民族心理息息相關,通過一把壺將吉祥文化融入人們的生活中,使物質實體與文化精神充分結合,從而營造出吉瑞的意境,給人以積極美好的啟示和遐想,定格了內涵主題,吉祥之意盡在不言中。身為一名現代紫砂藝人,應勇于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堅守著匠人的初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趨時創新,創作出更多不失傳統內涵又契合現代審美的作品,讓紫砂藝術走出宜興、走向世界。